央企七年:破与立
“不革新,是生存也难的。”
2007年是中央企业第二个业绩考核任期的起步之年。7年来,中央企业喊着改革开放和追逐业绩的口号,却在官本位的大背景下固步自封,每一年的央企审计报告都不可避免地呈现着腐败滋生、高度集权、发展滞后、国资损失等。
时至2014年,随着一众央企大老虎、巨苍蝇纷纷落马,中石化、中石油、国家电网等央企率先竖起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大旗,新一轮央企改革已吹响号角。
效益和规范并重
2014年,央企改革一个突出的变化应该是,开始从严格追求高利润的效益优先模式向规范与效益并重的模式转型。
央企治理多年,一直信奉“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对效益和业绩的一味追求让央企维持了利润增长,却付出了企业规范发展的代价,导致国企腐败频发,国资损失严重。
通过梳理2007年至今的央企审计结果公告,可以发现被审计央企存在不少“屡审屡犯”的问题,前十位分别为:重大事项决策不规范、财务管理不规范、会计核算不准确、大宗物资采购和工程建设项目未按规定公开招投标、违规发放薪酬福利等。这些问题不但导致国企腐败频发,而且也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差距,可以说,既影响效率,也影响公平和规范。
而时至2014年,政府以及央企自身均开始意识到,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下,解决这些问题,不能单纯地依赖加强对央企的监管,以及加大追责力度,而更需要完善央企的治理结构,让市场来发挥作用。
“效益优先还是规范优先要看企业发展的阶段。企业初创期效率优先,能够使企业走出初创的艰难时期、奠定根基;待初具规模、市场稳定、利润有保障的时候,企业就会出现问题——管理跟不上,规范优先能够促进企业管理上一个层次,进而提升经济效益。”北京创高助新会计师事务所负责人黄华指出。
国资委刚刚宣布了“四项改革”试点,率先在6家央企中进行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混合所有制经济、管理人员选聘及薪酬管理职权和派驻纪检组试点。据估计触动上市资产数以千亿元计。
其中,国资委在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中粮集团开展改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在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中国建材集团开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试点。
有业内人士认为,开展改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目标主要是探索以管资本为主的加强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模式。“这意味着进行这方面试点工作的央企,其未来的经营目标是资本安全和更好地有效服务国家战略,相关央企旗下各公司的效益就不是该央企最高领导人首要的着重点了。”业内人士指出。
“对于一部分事关国家战略的央企来说,向私企学效率,高度集权,效果反而不好,应该以稳为主,可以牺牲些效率,但可以避免巨额损失和腐败。”大唐集团一高管认为。
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则指出,对于央企来说,企业创新能力弱,并购重组又容易出现问题;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吸收外部战略投资者有利于公司的专业化运作。韩晓平同时认为,央企通过股权分置拥有了众多小股东之后,公司内部的管理也将更加透明,因为小股东会加强对企业的监管,至少内部招标这一类内幕交易的行为将再难操作。
“一把手”集权有望破除
而以往的央企组织设计中,“一把手”集权,集权之外又是分级授权,都是造成国资损失的重要原因。
究其历史原因,长期以来,国企组织设计采取条块管理,从人事任命到纪检监督,都是以内部管理为主,由此衍生的内部人控制现象,使内部监管形同虚设。
国务院国资委原副主任邵宁曾指出,国资委成立后,发现一些央企出现了严重的内部人控制尤其是“一把手”控制现象,造成重大决策失误频发,“引入直接对国资委负责、相对独立的外部董事,最大目的是对央企的内部人控制实施监督和制衡。”
内部人控制,是指现代企业中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所有者与经营者利益不一致而出现的经营者控制公司现象。内部人控制被认为是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主因,表现是通过内部分利等形式化公为私,使国企内部成为“铁板一块”的“利益王国”。
此前为破除“一把手”集权或者内部人控制,政府尝试建立以引入外部董事为主要特征的央企规范董事会制度。此制度自2004年国务院批准试点、2005年10月宝钢集团第一家启动以来,已足足推行近10个年头。其间,在113家央企中,逾半数已引入外部董事制度,涉及石油、钢铁、电力、通信、运输、军工等众多行业。
2007年国资委的数据显示,19家试点企业各项工作有序推进,17家企业的外部董事达到或超过董事会成员的半数,3家企业进行了外部董事担任董事长的探索,绝大部分董事履职良好。实行了董事会年度工作报告制度,初步建立了外部董事人才库。
不过央企董事制度推行了10年,预期效果却远没有达到。一边是国资委披露央企董事制度改革不断完善,另一边却是一些央企频频曝出巨亏、高管腐败等问题;央企董事会职权不落实、权责不对等、制衡难形成、外部董事形同虚设,是改革不到位还是方法错误?
电力系统一高管告诉记者,现代管理是完善机制,而不应该是官本位式的拍板决策。
在落实董事会职权问题上,国资委近日宣布的“四项改革”试点中,将在新兴际华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节能环保公司、中国医药集团、中国建材集团开展董事会行使高级管理人员选聘、业绩考核和薪酬管理职权试点;在国资委管理主要负责人的中央企业中选择2到3家开展派驻纪检组试点。
将开展董事会行使高级管理人员选聘、业绩考核和薪酬管理职权试点等一系列改革举措,业界认为有望使央企董事会实至名归。
而韩晓平认为,混合所有制本身也有利于破解“一把手”集权,因为小股东增加之后,公司治理势必将更加透明。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