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汽车正文

借Macan保时捷力改颓势

作者:丁玲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4-07-05 01:05:00

摘要:保时捷在华销量增长的疲软态势有望随着全新Macan的上市而改变。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丁玲 厦门报道

    保时捷在华销量增长的疲软态势有望随着全新Macan的上市而改变。
    7月1日,保时捷首款中型SUV全新保时捷Macan开始在全国发售,共有Macan、MacanS、Macan Turbo三款车型。
    “Macan是SUV市场的首款跑车,保时捷专为中国消费者量身定制,并非小型卡宴。” 保时捷中国副总裁及首席运营官柯实迈(Michael Kirsch)在发布会上说。相比卡宴,Macan拥有更低的售价,凭借保时捷的品牌号召力,Macan这款紧凑型SUV车型或将吸引更多中国潜在消费者的关注。
    这对于保时捷提升在华销量,改变增长颓势,或是一个有力的武器。
新车救市
    虽然在中国超豪华汽车市场整体销量增长放缓的背景下,保时捷在豪华车企中保持了较好的增长,但是目前增幅已大幅下降,甚至出现了增长趋停的现象。
    自2004年入华,在中国汽车市场爆炸式增长的大环境中,保时捷在华销量经历了6年的高歌猛进,2011年开始增长放缓,呈现逐步下降趋势。从2011年到2013年,保时捷在华销量增幅依次为64.6%、28%和不足20%。
    今年1-5月,保时捷在中国市场累计交付16465辆汽车,同比增长9.5%。事实上,2014年5月份保时捷在华销量同比还下跌1.3%至3164辆。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去年9月。根据大众汽车集团的数据,保时捷品牌2013年9月在中国市场销量增长趋停。
    不过去年下半年,新款保时捷Panamera登陆国内市场、保时捷911“五十周年纪念版”上市拉动了保时捷销量。2013年12月份,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保时捷的最大单一市场,同比增幅高达71.0%,从1937辆提高到3312辆,最终保时捷实现在华销量增长19.9%。
    产品对市场销量的刺激提升,让保时捷受益匪浅。保时捷中国总裁潘德旭对媒体表示, 2014年5月份保时捷在华销量只是“轻微下滑”,完全在预料中; 2014年全年,保时捷在华销量将继续以两位数比例增长。“Macan在中国上市后,将推动销量进一步提升。”
    在上市发布会上,保时捷中国副总裁及首席运营官柯实迈(Michael Kirsch)先生也表示:“目前,中国已成为保时捷全球第二大市场,而Macan必将为我们在中国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强劲助力。”
    为服务销售,保时捷还将继续扩张销售网络。保时捷中国内部人士透露,当前保时捷在中国拥有68家经销商,到2014年底将拓展至85家,而到2015年底进一步增加到100家以上。
长久之忧
    2013年,保时捷全球交付销量创下162145辆新纪录,较之2012年的141075辆,同比攀升 14.9%。其中最畅销车型仍然是卡宴SUV,全球销量突破84000辆。
    保时捷计划到2018年将全球年销量提高到20万辆。按照去年的全球增长速度,2014年-2018年5年间,保时捷年均增速只要达到4%即可实现这一目标。对保时捷而言,要在2018年完成20万辆的销量目标并不困难。而就目前保时捷在中国市场的增速而言,依靠产品投放刺激以及保时捷现有品牌号召力4%的增速看起来也不是太大的难题。
    但一个潜在的问题在于,保时捷至今还未能将其经典跑车品牌种植于中国消费者的内心。“中国消费者选购保时捷往往源自于超豪华跑车带来的所谓的‘面子’,而非经典跑车的品牌魅力和价值。”一位行业分析师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作为保时捷全球第二大单一市场,中国市场对保时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保时捷都需要思考如何将其最为传统的跑车理念灌输给中国的消费者,并借此提高客户忠诚度,吸引更多潜在消费者。”
    尤其在超豪华市场停止高速增长以后,品牌提升、本土化管理和发展显得更为重要。但保时捷对此似乎不以为然。
    今年初,原保时捷中国公关总监孙洁离开了服务九年之久的保时捷中国转投英国超级跑车制造商迈凯轮,担任迈凯轮亚太区市场及公关总监。业内分析人士将孙洁离职原因归结于其在保时捷中国没有一个更好的发展空间。“与保时捷在华的销量增长幅度相比,保时捷在人才本地化方面的调整速度要滞后得多。在目前的保时捷中国,外籍管理者把持着重要岗位。”上述分析师告诉记者。
    在超豪华汽车市场整体下滑的背景下,保时捷中国恐怕最终也难以独善其身。一些超豪华车制造商预计今年在中国的销量将放缓增速。兰博基尼预计今年在华销量同比增幅将从2013年的15%下降至5%,而法拉利预计今年销量将同比微增。
    在华销量增幅暂时领先的保时捷或许需要换一套更加本土化的打法了。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