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个人征信“看上去很美”

作者:张夏楠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4-06-20 23:35:00

摘要:方正证券近日发布一份研究报告称,牌照发放为征信行业提供了机会,发展成熟后的个人征信市场可以达到1000亿元左右规模。

个人征信“看上去很美”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张夏楠 北京报道
    眼下,个人征信业务牌照的申请工作正在进行。6月5日,北京安融惠众征信有限公司总经理常胜向《华夏时报》记者证实,他们也在今年5月向相关部门递交了申请。
    方正证券近日发布一份研究报告称,牌照发放为征信行业提供了机会,发展成熟后的个人征信市场可以达到1000亿元左右规模。
    这个看上去很美的市场依然有许多问题要解决。
个人征信始起步
    对许多人来说,征信一词已不陌生。
    央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即通常所说的个人征信系统,自2006年1月正式运行。根据2013年12月发布的《中国征信业发展报告(2003-2013)》(下文简称《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底,该数据库为8.2亿自然人建立了信用档案,累计接入机构达到629家。
    而除了央行的征信系统之外,开展个人征信业务的第三方机构基本只有上海资信、深圳鹏元和北京安融惠众几家。
    常胜介绍,也有机构在从事受委托的个人信用调查业务,还有机构通过代理将别处的公共信息对外销售,本身只作为信息通道。这些业务也属于特定的个人征信。
    因为与企业征信相比,个人征信更多地涉及个人隐私,监管对此类业务管理也更为审慎。
    “从国际惯例来看,企业征信业务只要不涉及企业的商业机密,相关的经营性信息都是可以对外公布的,数据采集时也没有个人征信那样严格的规定,所以企业征信进入的门槛相对低一些。”常胜解释。
    目前纳入央行个人征信系统的机构中,住房公积金中心与银行占了绝对优势。而大多数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如小贷、担保、典当等依旧游离于这一系统之外。
    2013年,央行曾下发通知,允许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及融资性担保公司接入个人征信系统。但从各地实施的情况来看,一些小贷公司似乎并不积极。
    常胜认为,这种情况或是考虑接入成本,或是担心部分客户的流失。“一些小贷客户通常有多头贷款,他们担心在小贷机构的贷款信息公开后,很难再从银行得到授信。小贷公司为了达成协议,站在了客户的角度。”他说。
    除了这些非银行金融机构,近来快速发展的P2P网络借贷机构更是处于征信服务的边缘。
    截至5月底,安融惠众共有238家会员,其中以P2P公司居多。上海资信也在6月3日向本报记者回复,截至5月底已接入P2P平台188家。
    而在采访中,有北京某P2P平台负责人向本报记者表示,作为金融服务的基础,征信业务由国家层面来推动似乎更妥当。他坦言对第三方征信机构的信息使用规范存有疑虑,没有考虑选择第三方的服务。
    在常胜看来,这样的想法在国内征信市场发展之初是可以理解的。他表示,依靠政府推动,可以对国家金融的基础信息快速整合,但在各个征信细分领域很难全面顾及。尤其国内个人小微金融创新发展非常快,征信比较薄弱。市场化的机构更能在某一行业或领域内,与央行的征信体系形成补充。
    “有些事市场做得更好。”他说。
大数据征信的玩法
    在征信领域,大数据的力量不容小觑。
    “就像当初谁也没想到微信可以冲击移动业务,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传统征信业务的概念也在发生变化。很多过去没有纳入征信业务的产品和服务发展迅速。”常胜表示,一些非征信机构的产品和服务,一定程度上也能解决部分信贷风险管理的需求。
    现在,社交网络、网络交易、朋友圈、聊天记录等数据采集分析已经成为一些网络借贷业务常用的信用分析手段。而传统征信机构并未把这些当作征信数据来看待。
    常胜表示,对于传统征信来说,对风险的评估有几大因素被普遍接受:一是个人的身份信息核实;二是个人的偿债能力,包括收入水平与债务压力;三是个人的还款意愿;四是约束力。
    身份证实此前可以面对面实地核查。现在通过社交网络、微信、QQ等进行数据分析,也能够对一个人的身份进行一定程度的印证。
    就偿债能力而言,传统征信通常是考察一个人的工作性质、收入水平以及房产、汽车等财产信息以及现实债备情况。大数据的方法则是分析其的消费水平、每月消费金额甚至社交圈中的交谈等来变相判断。
    至于还款意愿,传统征信更多地是看之前的还款记录,而大数据方法可以通过交易的好评度、朋友圈内的交流内容,甚至个人用语,对人物进行刻画分类。
    约束力是指对个人不还款的约束,包括传统的抵押、担保,也包括将违约纪录纳入征信纪录中的制度设计等。
    “一定程度来说,正因为传统征信无法覆盖,才推动了大数据在风险管理领域的发展。反过来,大数据也可以丰富完善传统征信数据的不足,相互补充。”常胜表示,大数据的分析一定没有偏离风险管理的业务基础和判断逻辑。
    他同时表示,依托大数据的非征信机构的市场规模快速发展,征信机构如果局限于传统的经营模式和思维,势必会受到冲击。
牌照申请之后
    《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我国征信机构总规模达20亿元,相较于美国近800亿元市场和日本40亿元市场仍有较大的差距。
    而方正证券近日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称,按照现有价格、企业及个人总数的体量推测,我国个人征信市场总空间将在1000亿元左右。
    这个庞大的市场正在等待首轮牌照发放。
    根据2013年底颁布的《征信机构管理办法》,央行在受理个人征信机构设立申请之后,将在60日内对申请事项进行审查,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
    也就是说,首批个人征信业务牌照或可在7月底时出炉。
    目前国际上成熟的征信模式主要有三类,一是以央行主导的欧盟模式;二是完全市场化运作的美国模式;三是以日本、南非等为代表,采取行业同业会员制。
    包括安融惠众和上海资信都采用了会员制,由会员机构依据协议共享信息,同时获取关于一个借款人在所有会员机构中的信息。
    而现在,这些服务都还是免费的。
    “市场刚刚起步,对于各家机构来说,眼下更重要的是逐步扩展信息量,根据市场需求来开发产品。”他表示,怎样有效合规地征集到个人信息,开发新的产品服务是发展的关键。
    另外,由于不同地区的推进力度不一样,水、电、通讯等公共事业缴费记录并未完全向外开放。只有上海、江苏等地完成了信息整合,可以对外使用。如何与这些公共事业单位建立起数据共享、查询机制,也是第三方征信在积极推动的事情。
    同时,第三方征信除了信息查询,尚无有效的个人信用评分业务。常胜认为,要评分首先要有充足的数据量及数据维度,而且要有一定的历史数据积累。现在各家机构所能得到的个人信息有限,如果贸然推评分产品,其准确性会受到质疑。
    他又表示,发展初期可能会出现机构掌握的资源不同,获取数据的渠道不同。但长远来看,各家机构能够掌握的数据种类和数量可能差别不会太大。各家机构的竞争力不在数据的多少,而在于产品的创新。
    “现在一些机构可能都冲着牌照而来,但是现阶段的业务模式该怎么做,并没有想清楚,贸然进入还是会有困难。”他说。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