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理财“被保底”到何时

作者:孟俊莲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4-06-18 23:28:00

摘要:当你选择一款理财产品时,考虑最多的因素是什么?收益。这正是目前中国投资者的现状。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孟俊莲 北京报道
    当你选择一款理财产品时,考虑最多的因素是什么?收益。这正是目前中国投资者的现状。无论什么产品、无论风险如何,收益率高的产品总会引发投资者疯抢。但理财市场的多次危机已经敲响了警钟,大家似乎开始意识到,不仅是股市,购买理财产品也需要风险自负,自己要为错误的选择、冒进买单。
    统计数据显示,自去年起,全国累计已有119家P2P平台倒闭或跑路,涉及资金共计21亿元左右。今年以来,P2P网贷更屡曝跑路事件,包括中贷信创、国临创投、中华文化产权交易所、中瑞隆信托等在内的平台,欠投资者总金额约7亿元。进入6月份,北京、深圳又各添一例:6月4日,北京网贷平台网金宝跑路;6月11日,深圳科迅网倒闭。
    “大学时老师和我说风险和收益是成正比的,但是在中国是反比,中国老百姓都是说反正这个产品我一定要拿到收益,拿不到收益我就要闹。”谈及投资者教育,宜信财富高级副总裁刘峰在“2014中国财富管理论坛”上直言,“保护消费者不是说兜底保护消费者,而是要让他认清风险和收益的关系。”
回报与风险成正比
    毫无疑问,投资风险和收益成正比是一个必然定律,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是通用的。但在中国,过去十几年在财富管理市场上充斥的“保本”、“保本保息”、“稳赚不赔”等宣传蒙蔽了理财者的双眼。
    高收益隐含高风险,但是现在的财富管理市场良莠不齐,很多财富管理机构片面强调产品可能带来的高收益,对信息披露不够充分,并没有向理财者明确揭示产品的投向及比例。
    究其原因,在中国,财富管理行业属新兴行业,投资理财观念还未达到像资本市场那么成熟,很多理财者对于风险的认知比较欠缺,对于财富缩水的接受程度及风险承受度都比较低,这就使得很多金融机构在卖出产品的同时往往会打出“保底”、“保收益”的旗号,来争抢用户和现金流。
    刘峰表示,如果投资失败,没有任何一家机构能为客户长期兜底,即便有所行动,但机构自己都撑不住,如何能保护客户?一个健康的市场,理财者应该明白,哪些投资就是求稳的,哪些投资就是要博高收益承受风险的,不能一味追求正收益,这不太现实。
投资者保护任重道远
    在欧美任何一个成熟的财富管理市场,理财者都传承着家族几代的财富管理理念、经历了无数的投资失败、看过数次金融危机,这都是最直接、最血淋淋的投资者教育。而中国理财者则“被保底”、“被保护”,就像没有经历挫折的孩子,无法承受“突如其来”的损失之重。
    对此,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副司长徐诺金在“2014中国财富管理系列论坛”上指出,“理财的本质是受人之托,代人理财,收益自享,风险自担。”
    他认为,保护投资者权益最根本的是要建立公开透明公正的市场规则,规范市场竞争的同时提高市场效益,引导理财业务回归本质。
    如今,互联网与金融结合的出现无疑给以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带来了根本性的颠覆与革新,互联网金融在提高金融效率、丰富财富管理市场的同时,无疑也带来了诸多风险,“宝宝”类理财产品大打高收益率的牌子,却对隐藏风险讳莫如深,普通投资者如何管窥蠡测,保护个人权益?
    “第一,要警惕高收益,过高的收益往往伴随着不可控的风险。第二,要严格选择机构。理财者要考察这个机构的过往业绩、历史发展轨迹、企业规模。第三,要找到一个专业的理财师,在购买理财产品时一定要明白资金流向。”刘峰指出,“监管也是不可避免的,相信未来市场准入及退出机制会更加完善。”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