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风潮始末
摘要:中国在大宗商品市场的需求点不仅仅聚集在工业用途上,更已经逐步扩展到融资需求上。从融资铜到融资矿,再到现在的融资金,无论是贸易商们还是生产厂家,都对这种获取贷款的方式倍加青睐。
袁益
中国在大宗商品市场的需求点不仅仅聚集在工业用途上,更已经逐步扩展到融资需求上。从融资铜到融资矿,再到现在的融资金,无论是贸易商们还是生产厂家,都对这种获取贷款的方式倍加青睐。
多位市场人士均向记者透露,大宗商品领域内的融资风潮盛行,主要和当下银行紧缩贷款,企业处于盘活资金链的急切需求有着密切的关系,而通过大宗商品进行质押,不仅能够获得较银行利率低许多的贷款,更可以通过在保税区的操作赚取比价上的利润。
不过,无论是铜、铁矿石还是黄金,融资风盛行之后,紧随而来的就是危机,而危机均产生于整个行业行情大幅下滑的时候。
在2013年,因保税区铜库存高企而导致融资铜的爆仓危机贯穿全年,而当时的情况是铜价跌破了5万元关口,创下了三年来的新低;紧接着的2014年,铁矿石融资逐渐兴起,这时全球铁矿石市场已经陷入了一片低迷,不仅价格跌至了20个月来的低点,同时国内港口库存也已经破亿;再到时下的融资金,在刚刚过去的5月,金价创造了自去年11月以来的单月最大跌幅,价格也创下了4个月以来的阶段性底部。
综合来看,目前国内大宗商品贸易融资无一例外都逃不过“融资兴起——行情转差——迎来危机”这一条规律。
此前钢贸领域的融资也同样不应该被忽略。这个早先帮助钢贸商发家致富的法宝,却因为近两年来接连下跌的钢铁行情,以及行业内联保担保、重复质押等做法,成了悬在诸多钢贸商头顶上的一把利剑,近两年来钢贸诉讼案件频发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即使如此,贸易商和生产厂家对于大宗商品领域内的融资依然热情不减,其中主要一个原因还是资金成本问题。
“以一船进口铁矿石平均10万吨计算,就可以获得1亿元价值的贷款。通过这种融资进口操作,企业可以获得3个月左右贷款,而且利率非常低,扣除2%左右的利率和财务费用,企业可以获得9800万元的净现金流,而这部分已变现的资金将在90天后,偿还给银行之前为其垫付的货款,但在此期间,企业的这部分货款就相当于一个短期贷款,利息成本在3%,远远低于国内8%的水平。”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贸易商告诉记者。
除了低成本的贷款以外,通过融资的方式赚取比价差也是其备受欢迎的原因。今年5月上旬,场上的主流大型铜生产企业,都在不同程度上显现了依靠出口赚取比价上的利润。根据国信期货发布的研究显示,国内以江铜为首的大型冶炼企业抱团取暖,在铜价较低时将精铜出口至保税区,并赚取比价上的利润,这同时也导致近阶段国内现货铜供给相当紧张。
不过,这些领域的融资在迎来危机之后,无一例外地还要面对政府层面的调控。
早在去年融资铜危机凸显之时,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了《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加强外汇资金流入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银行强化结售汇综合头寸和贷存比管理,未及时对异常资金流动情况做出解释的进出口企业将被降级。而融资矿方面,今年4月份,银监会曾专门发文摸底铁矿石贸易融资风险,要求15个地区银监局上报《进口铁矿石贸易融资风险监测统计表》和分析报告。
“5月份以来国内部分银行已要求贸易商将信用证保证金提高至30%-50%,部分前期融资矿信用证在5月份集中到期,为回笼资金,出现抛售压力。”西本新干线高级分析师邱跃成表示。
(作者系本报记者)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