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舌尖2》时代的热度
摘要:5月30日,《舌尖2》播出收官之作《三餐》,相较于第一季的好评如潮,《舌尖2》自开播以来便口水与泪水齐飞。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严葭淇 北京报道
5月30日,《舌尖2》播出收官之作《三餐》,相较于第一季的好评如潮,《舌尖2》自开播以来便口水与泪水齐飞。但就在争议声中,《舌尖2》效应也继续发酵,不仅各种“舌尖体”开始爆红,高仿版的《舌尖上的宿舍·泡面篇》更热播网络。舌尖风甚至刮到了大洋彼岸,一部自黑版的《舌尖上的英国》令人捧腹。同时《舌尖2》也引发了新的商业合作模式,舌尖电影版正在酝酿之中。《舌尖2》之后的时代似乎更加热闹精彩。
舌尖体流行
高仿《泡面篇》火爆
一如当年《甄嬛传》引发的“甄嬛体”,《舌尖2》播出后,网友们便开始了各种“舌尖体”的造句热潮。
“加完班了,小李合上电脑,用滚烫的开水为自己泡制一碗腾着热气的老坛酸菜面。中国的土著博士更偏爱拉上窗帘,在黑暗中享受这独特的美食。这是现代工业给一天辛苦劳作的人最好的馈赠。江浙一带生长的博士虽然在京城多年,但仍口味清淡,他们往往不加料包,由脸颊自然淌下的热泪补充恰当的盐分。他们相信,用这种方式,能够抹平思考着现在是不是过去想要的未来而带来的大部分忧伤。”这是网上流传最广泛的军旅版“舌尖体”。
“瓜子,无疑是太阳和向日葵的爱情结晶,唇齿与手指的默契配合,让这温暖热情的果仁瞬间迸出又随即粉碎,只留下质朴的香气和空虚的果壳……”这是将“嗑瓜子”翻译成“舌尖体”的华丽文本;而“厚重香浓的酱汁将土豆泥绵密寡淡的滋味驯化,青豆的清甜加上玉米的软糯滋润,这质朴的美味蕴藏着阿巴拉契亚山区人们对南方美食的依恋感触……”则是“土豆泥”的“舌尖体”。
最为讨喜的当属一个名为《舌尖上的宿舍·泡面篇》的视频。“北京海淀,太平洋吹来暖湿的季风,学霸正在疯长,又到了大学生们最忙碌的季节——考试季。由早餐带来的大量碳水化合物,可以维持繁重的复习后身体所必需的蔗糖……”5月23日,这部由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3级8名大学生自制的8分钟视频在网上疯传。
该视频借用《舌尖2》的解说词、桥段及配乐,用搞笑的方式演绎了大学生活的看家美食“泡面”:“卤肉干拌面,入口润滑幼嫩,滋味浓郁;老坛酸菜面,口感爽脆,滋味酸辣,是大学生寝室中必备的看家菜肴。”《泡面篇》模仿《舌尖2》的拍摄手法,各种口味泡面轮番登场,在镜头前旋转展示。
然后,开始演示泡面过程,“加入调料,保留泡面的传统风味,然后将各种香料配制而成的泡面头汤倒入,使面表层的胶原蛋白与调料相遇,形成浓油赤酱的芡汁。经过3分钟的等待,将上好的皮蛋肠切片加入汤汁,最后加入白葡萄酒,一碗秘制绝味泡面就此出锅。”
最后,复刻《舌尖2》每集结尾将食物上升到文化,《泡面篇》将泡面和大学情谊联结。“在人的脑海中,只有宿舍泡面的味道熟悉而顽固。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锁定了各奔东西后的异地,另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大学宿舍”,解说表演均笑点十足,对此,网友点赞为“深得舌尖精髓”。而更多网友则惊呼,《舌尖2》就是这个套路,学起来不难啊!
短短几天,《泡面篇》被疯狂转发,其中微博转发超过30000次,优酷播放次数近1500万次,并登上新浪微博热门话题榜首。为此,《舌尖2》推出了线上互动活动,在官方微博上发布舌尖经典解说词模板,关键词句由网友填空,以此向网友征集“舌尖体”。
与此同时,自媒体时代的人们也纷纷拿起手机,拍摄自家的“舌尖体”。山西大学生拍摄的 《舌尖上的山西》、各地网友拍摄的《舌尖上的牛肉丸子面》、《舌尖上的塞北——山西面食》等视频,一时风靡各视频网站。
《舌尖上的英国》
英国人拍自黑之作
舌尖风劲刮,也让有“黑暗料理”之称的英国人坐不住了。两名英国男人以《舌尖2》为灵感,拍摄了一部两分钟的英式搞笑版视频《舌尖上的英国》(A Taste of Britain)。也迅速走红网络,引发众多网友围观热评,几天内点击量近80万次。
《舌尖上的英国》以自黑的方式讽刺了英国饮食。该视频模仿《舌尖2》风格,将英国美食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自然的馈赠”:为了让肉和鱼的味道更加特别,在英国有这么一味特别的佐料——土豆。第二部分,“转化的灵感”:英国厨师的灵感来源于:土豆。第三部分,“英国的味道”:为了让土豆更有味道,英国人会给它们撒上盐。有了这么一道美味小吃,英国人真的是可以干活干上一整天都不知劳累。第四部分,“英国厨房的秘密”:英国的厨房里有这么一个人尽皆知的秘密,从孩提时代开始,英国人就被告知,小土豆比大土豆熟得快。其中第三部分配的场景是,两名英国人之一的维京(Stuart Wiggin)在一个煮熟的带皮土豆上,小心地撒上一点盐,咬一口,然后他边吃土豆边在锻炼器械边溜达。
《舌尖上的英国》爆红的原因,维京认为,是“因为食物而使(中国网民)产生了共鸣,而且也让他们哈哈大笑。他们都听说过关于英国饮食的那些刻板印象”。一网友在微博中说,这段视频“凸显了英国饮食不见天日”。
《舌尖上的英国》由此引发了中国网友对英国饮食的吐槽。在中国人心目中,英国人是“食土豆民族”,他们的饮食“单调、粗鲁”。最近,英国驻华使馆向网民征集他们对英国食物的看法,要求用3个字形容他们印象中的英国饮食,结果收到的答案十分一致:“土豆、土豆、土豆。”为此,该使馆特意推出了英国五花八门的土豆品种和烹饪方式介绍,包括爱德华国王、夏洛特、德西雷等品种土豆。
但英国网友对此并不认同,“英国除土豆以外的美食还有很多,期待BBC能拍摄出真实的《舌尖上的英国》。”其实,就在《舌尖2》播出之时,一部名为《舌尖上的英国》的英国纪录片也在BTV纪实频道重播,该纪录片包括“威尔士牛行百里、苏格兰美味大全、大英粮仓诺福克、英国果园肯特郡”4集,介绍了英国许多特产美食,包括樱桃、苹果、藏红花、小火鸡、牛肉、生蚝、榛子油、起司……等地道的英式美食和食材。
著名的旅行杂志《康德·纳斯特旅行家》则于近期盘点了英国五大经典美食,它们是:英国最具标志性的街边小吃炸鱼薯条、肉香浓郁美味诱人的约克郡布丁、松软香甜的维多利亚海绵蛋糕、冰爽纯正的苦啤酒。而BBC的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英国人开始在家中烹饪中国菜。
有网友还悉心制作了“舌尖上的世界各地”,从而发掘出韩国、日本、意大利、美国、英国等地美食真相。结果,“舌尖上的……全剧终”模式的晒图大赛在网上风生水起。
多元化运作
助推国产纪录片
而舌尖风潮也刮到了热衷改编热播电视节目的电影界。5月26日,投资5000万元的电影版《舌尖上的中国》,在北京宣布启动。该片有望明年上映。高群书、薛晓路等导演可能加盟,而主演将在热爱美食的明星中遴选。
与此同时,《舌尖2》也带来了巨大的商业收益,引发了商业合作新模式。央视先后为“舌尖2”举行了多次招商会,近20家企业购买了相关广告资源。《舌尖2》将《舌尖1》的日播改为周播,其广告收入也因此增长很多。有业内人士分析,从“《舌尖2》商业路径”表格可以看出,《舌尖2》探寻了将内容进行商业价值变现的路径。
《舌尖2》还为品牌提供了全媒体合作。多家媒体披露,“舌尖2”的全程合作伙伴,其品牌LOGO及产品并未直接植入片中,而是采用了在片尾打出品牌LOGO、插播品牌广告的方式,保证赞助商权益,此权益甚至延伸到《舌尖2》的合作方。
近年来,外国媒体对中国纪录片的关注度增加,《舌尖》系列成国产纪录片的助推剂,《舌尖1》播出时就曾引起强烈反响,这也为《舌尖2》预先热了身。而《舌尖2》在引发热评的同时,也俨然成为国产纪录片中的标志性作品,制造了首次反销海外的经典案例。据报道,《舌尖2》的海外播放版权已出售给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传播机构,单集价格高达6万美元,创下中国纪录片海外销售的最好成绩,此价格已与国际接轨。
就在《舌尖2》引爆海外版权销量的同时,也开启了电商与电视机构相结合的全新合作模式。该片播出方优酷视频在得到版权之后,动用自己的手段对节目进行进一步挖掘,“舌尖”系列纪录片将吸引更多观众。据知情人士透露,通过以上3个途径,《舌尖2》这部投入仅3000万的纪录片,初步估计已有近两亿元的进账。
央视纪录频道总监刘文对媒体表示,《舌尖2》的营销是从产业化运营和全媒体营销来做的,这预示着纪录片的商业价值,摆脱了以往只靠传统媒体销售的单一格局,正走向多元化。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苏六则认为,如果说《舌尖1》把中国纪录片带进了公众时代,那么《舌尖2》则正在将纪录片引向产业化的征程。前者在表现显见,后者则在表现深层。周播、冠名、插广告等,也在昭示纪录片真正在电视媒体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