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九生化咏叹调
张学光
赚钱的股民都是相似的,亏钱的股民各有各的不幸。
2013年的股市进入两融时代,投资者和机构只要敢于承担风险,都可以向券商融资融券加大资金杠杆,要么大赚,要么巨亏,这就是一场绝杀。
在监管层的呵护之下,A股的两融小心翼翼地走过了3年,但是最终还是在今年最后两个月时间,爆发了有史以来最惨烈的一场昌九生化(600228.SH)爆仓事件,全力一搏的融资多头血本无归。
“壳”资源的命运在2014年正面临贬值的风险,在注册制和借壳新政之下,类似昌九生化的借壳重组也将迎来转折。
无法猜中的结局
繁花落尽终成空。
12月24日,昌九生化的股票已经是第十个跌停板了,可是压在卖盘上的挂单只不过是从8亿多元减少到6亿元左右。
不少人开始看热闹似地打赌,看看昌九生化的股价还会有几个跌停板,有人跳出来说,一般一个壳资源的市值应该是在10亿元左右,现如今昌九生化的市值还有25个亿,最少还得5个跌停。
注定,没有人能压中昌九生化的走势。
12月25日,昌九生化的股票开盘不久就从跌停拉至涨停。无名土豪拿着大笔资金杀入,全部吃掉6亿多卖盘,那些套牢的股民像是看到救世主一样,赶紧打开电脑挂单出逃——当天,昌九生化的换手率达到42%。
一时间,昌九生化这场悲剧又演绎成了悬疑剧。
这种悬疑剧几乎每天都充斥着财经媒体的版面,只要你愿意,你可以像看连续剧一样跟着剧情走,而且可以保证,真实资本市场上的剧情,比那些狗血编剧编撰出来的剧本要精彩得多。
2012年,一部《甄嬛传》火爆荧屏,甄嬛等众嫔妃的命运全在皇上的喜怒之间。一样,资本市场上壳公司的命运全都在重组方的手里,他点了谁,谁的命运就会转折。
在昌九生化被资本市场打入冷宫之后,距离它几百公里之遥的威华股份(002240.SZ)火了,曾几何时,当昌九生化市值被炒到将近80亿元的时候,威华股份的市值只有20多亿,现如今,当昌九生化的市值被打到只剩下20多亿的时候,威华股份的市值已经被追捧到50亿元。
但是,谁又敢说威华股份的重组一定是铁板钉钉呢?
两融,难以公平的绝杀
公平,才是这个市场的主旨。如果类似于期货市场,多方和空方力量均衡,信息对称,那么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双方的博弈可以被看做是公平的。
可是,眼下股票市场上的多空双方力量悬殊,有多悬殊?告诉你一个数字,截至12月24日,沪市融资余额是2249亿元,融券余量金额只有16亿元。
除了这个140∶1的数字,还有两组数字:
目前A股的700只融资融券标的股当中,所有的个股都是融资余额大于融券余额,其中有27只个股的融券余额为零。
这次出事的昌九生化,融资融券余额比例是12389∶1,更有甚者,在11月份时,作为两融标的股的盐田港,融资融券比例是47555∶1。
造成这种力量上的悬殊当然有制度上的不足,而且券商也难逃其咎,在他们眼里,借钱给投资者比借股票更实在,至于风险,券商只要有强平工具确保自身利益即可。说起这事,连券商自己的分析师都于心不忍:“明明可以慢慢赚的钱,非要杀鸡取卵。”
12月19日,有投资者恳请昌九生化的管理层能够让公司的股票继续停牌,以等到下一轮重组消息公布,这样就能避免复牌之后被券商强制平仓,然而这一理由最终被交易所方面否决了。交易所认为,在公司目前没有任何继续停牌理由的情况下,不能为了照顾这些少数因融资损失的投资者而违反交易规则,甚至损害多数投资者的利益。
不要忘了,对于投资者保护的另一层意思是,对投机者的惩戒。
在这些投机者的眼中,无论是交易所还是监管层,态度都是冷漠的,可事实上,真正冷漠的是市场规则。所谓中国资本市场上的秩序重建,就是让政府在市场规则面前莫插手,这么看来,那句“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听起来确实有些冷。
“壳”在蜕变
就像是国人喜欢看清宫戏,是基于一种对至上皇权的内心崇拜一样,对压中借壳重组股后那一连串的一字涨停线背后,是中国股民那种抑制不住的欲望:一夜暴富。
在这一点上,股场继承了赌场的基因,没有欲望就不会犯错,没人犯错就没有输赢。
“壳”以往是一个巨大的诱惑。发生在记者身边一个真实的故事是:某圈中好友在2005年重金入市,经历了2007年的巅峰之后,2008年手中的股票市值折损过半,此后几年,他索性扔掉了工作,倾心研究起借壳重组案例来,短短几年之后,当记者再次见到他的时候,他手中的股票市值已经价值数千万,2011年,仅压中一只股票的借壳重组,就让他赚了上千万元。
对于很多投资者而言,重组的故事就已经是这个市场上的金矿了,而借壳重组则是在一堆沙金当中刨出了一块狗头金。而在这个市场上,无论是公募还是私募,只要是抢尽风头的,无不倾心于此。
坐在记者面前的私募经理给记者打开交易软件,拉出一列个股名单:“看,这些股票就都是市值不到20亿元的,都有借壳的可能性。”他现在每天要忙活的就是坐在电脑前四处搜集这些个股的信息。
2014年,如何避免昌九生化的爆仓悲剧重演?对于遏制A股的炒壳恶习,监管层在今年也是“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双管齐下:首先,要求所有借壳项目的财务等各项指标要达到IPO的标准,谁都别想绕道借壳上市融资;压制需求总不是个办法,随后,在年底传出证监会将在新股发行制度上的重大改革——注册制,大家也别花冤枉钱去买壳了,以后谁想上市,直接注册就行,前提是,你得经得住市场的考验。
在IPO注册制和借壳新政背景下,2014年借壳重组炒作还会如此迅猛吗?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