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一份中国人的保障计划
摘要:社会保障制度被一语带过,但“更公平”一词却寓意颇深。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晓慧 北京报道
虽然并未如预料的那么全面和具体,但“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足以看出社保改革的方向,社保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
11月12日晚,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如期而至,15个方面的改革部署中明确表示,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地满足人民需求。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其中,社会保障制度被一语带过,但“更公平”却寓意颇深。
“更公平”是亮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保障政策经历了由重城轻乡到城乡并重的演进过程,如今,随着老龄问题的加剧,社保问题愈发受到重视。
早在1985年,党的十二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社会保障”概念第一次出现在党的文献中,明确了“社会保障机构要把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工作统一管起来”的改革方向。之后,经过不断的完善与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终将对其的部署归为“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这主要有两个层次的含义。首先,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主要面临着公平和可持续两方面的问题。其次,这两方面的问题将成为今后重要的攻克对象。”11月12日,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一专家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涉及的篇幅非常小,但无论是公平性还是可持续性,都会涉及到并轨以及全国统筹方面的内容,这已经算是亮点了,但具体如何实施尚需时日。
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已成为我国社保最突出的问题。此前,相关部门也采取过相应的措施,比如在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社保改革方面进行试点,同时,努力提升养老金的统筹水平,但由于力度不够,效果大都微乎其微。如今提出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着实让人期待。
全覆盖任重道远
“社会保障是国家抵御社会风险和保障公民基本生活安全的制度体系,应当覆盖‘生有所育、住有所居、病有所医、伤有所疗、失业有所帮、老残有所养、灾难有所救 ’七大社会风险。”11月12日,三中全会闭幕当天,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我国针对以上七大风险均有制度安排,可谓“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基本形成”,但是,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形成,政策碎片、且问题很多,社会保障缺乏公平性、持续性和流动性。
记者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下称“人保部”)获悉,截至2012年底,我国基本养老保险覆盖7.88亿人,比10年前增长了4.3倍;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4亿人,比10年前增长了13.3倍;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分别覆盖1.52亿人、1.9亿人和1.54亿人,数亿人享有了基本保障。
但是,从以上数据中依然可以看出,各项社会保险的参保人数存在明显的差异。
人保部副部长胡晓义曾明确表示,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城乡居民低保是最主要的三项。到2012年底,基本医疗,包括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已全面建立并覆盖13亿人,最后的攻坚点是基本养老保险。
也就是说,基本医疗保险已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但其他保险尤其是基本养老保险的全覆盖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11月12日,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战略规划部崔鹏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强调,随着市场经济总体改革不断深入,养老保障体制中不适应社会改革发展的深层次矛盾逐渐暴露,养老保障的双轨制、逐年增加的基金缺口等问题逐渐突出,成为制约养老保障体系制度公平性、可携带性与可持续性的主要因素。
其实,针对现有养老保障制度公平性的考问已存在多年,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地区之间的差异,不同户籍的养老待遇水平有差异;其次,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也就是大家所言的“多轨”问题。
崔鹏表示,差异化的制度设计与差距悬殊的养老退休待遇直接削弱了基本养老保障的再分配效果,同时,由于地域和户籍带来的限制,对劳动力流动等问题都造成较大影响,严重降低了制度运行效率。提高统筹层次,将养老保险进行全国统筹已成为众望所归的改革路径。
有待打开新局面
对于社会保障而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三中全会公报更多的是宏观原则,而非具体政策。但今后的具体工作是要贯彻十八大报告的精神,就如下四个问题达成共识,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则将进入良性发展阶段。”杨燕绥强调,通过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保障民生的目标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GDP和人均收入双翻番”原则,三中全会将改善民生作为拉动经济的主要动力之一,按照“人均GDP的福利相关性”的目标完善收入分配政策,调整利益格局,这是国家改善民生和进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和良好起点。
其次,将社会保障纳入一揽子发展规划,与行政体制改革、金融税制改革、新型城镇化、户籍制度改革、产业机构调整与促进就业、医疗卫生体制与医疗保险、老龄社会发展战略与养老金、养老服务等问题一并考虑,相辅相成和互相促进。就需要全方位的变革,这包括观念变革、经济变革、政治变革、社会变革、文化变革等。
再次,明确统筹城乡和覆盖全民,兼顾公平(保基本)与效率(待遇与缴费关联),将近期、中期和长期发展一并考虑的基本原则,减少盲目性和增加理性,减少特权和增加平等,减少腐败和增加透明度,增加和谐和减少冲突。
最后,以调整养老金结构和建设养老服务体系、完善住房保障制度结构、社会保障卡逐渐取代户口等为突破点,带动全盘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但记者在此次三中全会公报中并未找到有关户籍改革方面的内容,不过,其中提到了公共服务均等化,而此前记者采访获悉,户籍改革的核心就是公共服务均等化,将公共服务与户籍分离,才能促进社会资源和公共服务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
如此看来,该问题一旦解决,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将有望打开一个新的局面。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