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尚全:政府改革是突破口
“改革与危机赛跑”
不是危言耸听
加强改革顶层设计,尽快破题改革路线图与时间表。未来五到十年的改革,时间空间有限,“改革与危机赛跑”不是危言耸听。我们很难再承受得了贻误改革机遇的后果了。十八大后改革形势比较好,上下改革共识正在形成。要尽快抓住这个战略机遇,有效释放改革红利,关键在于加强改革顶层设计,尽快形成可行的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在我看来,有三点需要关注。
一是在顶层设计中要解决改革的思想阻力与利益阻力。过去一段时间改革阻力加大,关键在于思想因素与利益因素的交错合流。为此,在顶层设计中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而解放思想就要打破深层次的思想禁锢,消除既得利益者对改革的干扰。
二是明确改革的时间表。今后一到两年是改革的重要“窗口期”,需要尽快提出改革的总体方案,并有大的力度部署和深化某些全社会关注的重大改革;三到五年是改革的“攻坚期”,关键在于实现重点领域和重大课题的实质性突破。如果改革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有重大突破,我国的发展将迎来又一个黄金10年。
三是要有清晰的路线图。
回归市场化改革方向
过去的老体制有一个弊病,一统就死,一死就叫,一叫就放,一放就乱,一乱又统,这么个循环,没有找到一个改革的目标。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后,十四大确定了改革目标,就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决定是非常正确的。
所以改革是必须的,不改革没有出路,只有死路一条。市场化改革的方向是完全正确的。但是这个市场化的方向,坚持下去是不容易的。改革发展当中,碰到一些问题,实际上是因为改革不到位,解决这些问题还得靠改革,但不能认为是改革造成的。
金融危机以后,中国四万亿的投入,在当时起了积极的作用,所以人家说,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国仍保持快速增长,中国一枝独秀。所以为什么出现这个奇迹,就是中国形成了“中国模式”。我并不反对讨论中国模式,但我不赞成固化为强势政府加不完善的市场。
现在改革进入深水区,容易改的改了,不容易改的还没改,所以改革的难度之大,任务之艰巨是空前的,不能以为有了中国模式就行了,不要改革了,那是不行的。我们要取得共识,要排除各种干扰和体制性障碍,回归到市场化改革的方向。
政府改革是突破口
政府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是现阶段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
第一,政府职能转变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前提。中共十八大强调,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资料,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谁来保证呢?企业无法保证,只有政府才能保证。中国为什么产能过剩,而且是大量的过剩?地方政府为什么出现债务危机?这都与政府理念、定位和目标导向分不开。
第二,政府职能转变的三个方向。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投资体制改革,消除地方政府投资扩张的冲动,增强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功能,推进政府从全能政府、管制型政府向有限政府、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的转变,强化政府为经济转型升级创造制度环境的职能。
一是要营造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二是要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实现城乡间、区域间、不同社会群体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要维护公平正义。多年来,政府作为创造财富的主体,把老百姓纳税人的钱集中到政府手里,在各行各业投资。国际经验表明,靠计划经济、行政手段配置资源是缺乏效率的,必须要通过市场来配置资源。政府必须转变成为市场服务的主体,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以更大勇气与智慧
深化推进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进改革,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统筹性、整体性和协调性。
第一,加强改革的统筹协调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的全面改革,每一次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要更加注重各项改革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形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合力。”因此,要深入研究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提出改革总体方案、路线图和时间表。
第二,建立高层次、有权威的改革协调机制和工作机构。从全面深化改革的整体性、统筹性、复杂性和深刻性来看,建议尽快设立由中共中央或国务院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和督察评估。这是在改革的关键时期能否攻坚克难的重要举措。考虑到新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刚刚成立,为了不增加新机构,可采取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充实人员的办法,但“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名称不能没有,因为财经领导小组的名称难以包含全面深化改革需要统筹推进的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改革。
上述观点摘选自公开资料
本报记者岳巍整理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