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证券正文

海军第一股逆袭航母style

作者:张学光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09-12 14:20:00

摘要:中国重工终于在9月10日晚间掀开面纱,“海军第一股”以85亿元的增发携带航母驶入资本市场。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张学光 北京报道
    中国重工(601989)称之为“境内资本市场重大无先例事项”的停牌重组经过将近4个月的等待终于在9月10日晚间掀开面纱,“海军第一股”以85亿元的增发携带航母驶入资本市场,成为中国资本市场首家军工重大装备总装上市公司。
    航母驶入A股带来船舶类、重型机械公司股票集体逆袭。中国一重、太原重工、大连重工、中信重工等股票集体涨停,航母概念持续发酵。按照中国重工披露的非公开发行预案,公司将定向增发84.8亿元用于收购关联方大连造船厂集团(简称大船集团)和武昌造船厂集团(简称武船集团)的军工重大装备总装生产设计及总装业务及相关资产。
    这对投资者来说是一笔划算的投资,收购的两家公司目标业务总资产规模接近200亿元,而由于采用了资产基础法评估价值,中国重工的收购价仅为32.75亿元,较实际净资产溢价不到40%,如果以目标资产去年的盈利计算,市盈率不到10倍,而中国重工二级市场市盈率在20倍左右。
引爆军工概念
    9月11日开盘,流通市值达511亿元的中国重工一字涨停,而整个上午的时间,公司证券部的投资者咨询电话就没有停歇过。
    其实,由于中国重工注入资产的规模并不算大,对公司业绩的正面影响也比较有限,这次非公开增发仅为22.08亿股,而中国重工截至6月底的总股本为146.68亿股;购入资产规模为197.75亿元,净资产为23.55亿元,而中国重工截至6月底的总资产规模为1756.78亿元,净资产为449.17亿元;从资产收益上来看,所购入资产在2012年的净利润为3.46亿元,而中国重工同期的净利润为35.65亿元。
    事实上,如果按照证监会《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中的要求,中国重工此次增发购买资产连重大资产重组都够不上。在中国重工披露的增发预案当中,对于此次增发收购资产也并没有任何“重大资产重组”的表述,仅定义为“重大无先例事项”。
    之所以称之为重大无先例事项,公司认为此次非公开发行是率先在军工行业启动军工重大装备总装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将开辟军工重大装备总装业务进入资本市场的先河,引领国家军工资产全面证券化方向。
    在此之前,国内十大军工集团当中军工资产证券化进展最快的当属中航工业,但是中航工业的资产证券化方式是采取将旗下的优质资产,分类装入到各个板块的20多个上市平台当中,尽管其军工资产证券化率已经超过50%,但是并未涉及重大装备总装业务。同样,其他几家军工企业在军工资产证券化上,仍旧蹒跚于小规模探索。
    不过,航母建造计划让公司对未来增长前景充满了想象空间。显然,中国重工的此次非公开发行收购大股东军工重大装备总装业务资产,给市场一个强烈的航母信号。
    “这次收购我们关注更多的还是一个方向,中国重工能够完成总装资产的注入,意味着目前对类似总装业务军工资产证券化的障碍已经打破,接下来对于中航工业等一些军工集团的总装业务资产证券化都会带来预期。”中航证券研究员王宇飞认为。
    根据Wind数据显示,7月份以来中证中航军工主题指数(399959)的涨幅为22.4%,远超同期上证综指涨幅,其间有10只军工概念股的涨幅超过30%。9月11日,伴随着中国重工复牌后的第一个涨停,整个船舶指数(993665)跳空高开。
航母驶入A股
    对于此次非公开发行新股购买的军工资产中,投资者关注最高的当属集团的航母建造预期。
    在此次收购预案当中,中国重工并未明确说明目前大船集团已经接到军方的航母建造订单,仅间接援引“国内外专家推测我国需要3艘以上航母”,在未来的5-10年中,我国很可能进一步自主建造一艘或多艘国产航空母舰以及与之配套的战斗群,而每一支航母编队的造价都高达200亿美元。
    按照此前光大证券根据美国“肯尼迪”号常规动力航母的数据进行测算,如果未来海军再建造两艘航母,中国重工建设收入将增加4000亿元,仅每年的维护保养收入就将达到36亿元。而目前大船集团军品总装业务每年的总收入不过45亿元左右。
    按照行业分析师的预测,出于军工业务的保密要求,未来大船集团将成为国内唯一承接航母建造订单的平台,而中国重工也在此预案当中明确表示,大船集团是目前我国最大的水面舰艇建造基地,具备从事研制、生产超大型水面舰船的能力。
    将大船集团纳入号称“海军第一股”的中国重工旗下,也符合此前中国重工董事长李长印给市场的承诺:“为中国海军服务的重大总装资产都会调整到上市公司,中国重工就是重工集团的资本平台。”
    按照中国重工的说法,本次非公开发行收购军品总装业务是延续其此前“整体上市、分步实施”方案的第四步。在此之前,中国重工是在2008年3月份组建成立,当时是将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旗下的12家企业和4家研究所的16个科技产业公司整合,装入的资产为船用动力以及运输设备等民用业务,随后在2009年12月,中国重工实现A股IPO上市;在完成第一步之后,又分别在2011年启动重大资产重组和2012年的发行可转债,将剥离核心军品总装业务后的大船重工、渤船重工以及武船重工等船舶企业注入上市公司。
    而在此次完成第四步军品总装业务的资产注入之后,中国重工的军工军贸收入占比预计将大幅提升到20%以上。
    在王宇飞看来,中国重工的军工资产注入不会就此终结,“重工集团旗下有很多完成改制的研究所和一些产业化的成果,接下来还可能会有一些研究所以及转化成果注入到上市公司。”
市盈率不到10倍
    除了航母概念,令市场兴奋的是此次收购的军品总装资产都是以资产基础法进行评估,而这些收购过来的资产,其净资产收益率又远高于上市公司现有资产。
    根据中国重工所披露的财务数据显示,此次收购的军品总装资产的资产总额截止到今年5月31日为197.75亿元,其中除去负债174.2亿元,净资产为23.55亿元。
    在过去的2012年,这些目标资产的营业收入为77.1亿元,净利润为3.46亿元,折算下来,目标资产在2012年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7.52%,而中国重工在2012年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只有8.75%,目标资产高出其8.77个百分点。
    对于这样一个相对优质的资产,公司方面认为所收购的军品总装业务涉及我国海军装备发展的核心机密,有关军品订单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企业对未来收益情况不可预计,同时作为重大无先例收购又缺乏可比较案例,因此不适用市场法进行收购价格评估,而是选用了资产基础法。
    数据显示,此次收购的大船集团和武船集团的军品总装业务净资产分别为15.51亿元和8.04亿元,而评估价格分别为20.62亿元和12.13亿元,分别溢价33%和51%,其平均溢价不到40%。
    如果以中国重工放弃的市场法进行评估,过去的2012年这些目标资产的净利润为3.46亿元,以32.75亿元的价格收购,市盈率不到10倍,而中国重工在停牌前的每股市盈率则接近19倍。
    显然,将一个低估值的资产装入到一个相对高估值的上市平台中,无论是对于上市公司还是所收购资产,均是双方获益。
    对于此次收购,国泰君安证券行业分析师吕娟在测算之后认为,此次定增完成后,预计2013年至2015年中国重工的每股收益将上调至0.19元、0.22元和0.25元,目标价位为6元/股。而中信建投行业分析师高晓春给出的目标价位则为7.5元/股。
    9月11日,中国重工以第一个一字涨停收盘于4.91元/股,而留给市场的悬疑只剩下一个,投资者到底会给出多少估值,接下来还会有几个涨停板?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