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产业正文

闫希军:只有推动医改才能带来医药产业复兴

作者:张旭

来源:

发布时间:2009-03-21 18:20:00

摘要:闫希军:只有推动医改才能带来医药产业复兴

 

本报记者 张旭 北京报道

   医改一直是当前我国社会普遍关注的核心问题,关乎着13亿中国的人健康保障。由于没有完善的保障体系,生病就成为个人一大负担。如何缓解这个问题,建立一个有效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在两会期间,本报记者专访到天士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闫希军。作为来自医药行业的人大代表,闫希军不仅呼吁加快推动医改,改革医生管理体制,还就中国中医药发展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 

   医改需要解放医生

  《华夏时报》:卫生部说医改方案在两会后推出,你认为医疗体制应如何改革,怎样才能形成一个有效的机制?

  闫希军:我们应逐步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将来逐步建立起覆盖中国人群的疾病谱,通过完善的疾病谱,来逐渐遴选基本药物目录。基本药物目录制度建立起来,保障制度建立起来,从而基本药品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来,品种明确后,就逐步促使企业集约化,然后规模化,然后从而缩短中间环节和流程,费用也就降下来。

 《华夏时报》:你在议案中提到要改革医生管理体制,形成市场化的自有流动机制,对此有哪些建议?

   闫希军:当前医生是按照公务员管理制度管理,工资没有按照市场化,而医疗收费是按照市场化,而医生工资低,就会拿红包收回扣。我们改变这个机制,把公务员式的管理制度,转变为社会化的自由职业制度。医院则需要靠自己的平台和优势服务来争取人才。

  总理在报告中提到发展家政产业,而医生职业自由化,允许自由执业,医生也可发展成家庭医生,不解放医生的生产力,我们13亿人口的健康就是很大的问题。

   《华夏时报》:据你了解,你所了解的医改法方案是什么样的,具体有哪些改变?

   闫希军:医疗体系一定要多元化,需要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医疗体制是一个封闭的环,医药企业不能直接面对病人,因此,这必须要求医疗机构是一个市场化的群体。

   但是医改方案还没有正式公布,我现在还不好评论。体制需要一天一天的变,也需要给政府留些空间。

   健康保障在于发展中药 

   《华夏时报》:建立新的医疗体制,对于中药企业是否产生更大的影响?

   闫希军:中国医药发展方向就是现代中药。中国的医药市场容量还不够大。现在国内产值超百亿的企业,大多数是销售型企业。目前中药在整个医药市场上占26%化学药还是大多数。中药还是有很大的市场前途。

   《华夏时报》:中药现代化以及国际化主要的困难在哪,如何解决?

   闫希军:主要困难主要是过去模糊化,没有标准。或者标准粗放,因此在国际上无法被认可。我们要做的是突破某一个产品,这整个体系就建立起来了,通过某一个产品研究申报的过程,开发出数字化的标准。这需要有一批企业迈出实践的步伐,只要有一个产品把这条路给走通了,中药就能体现说服力。

   《华夏时报》:要实现中药现代化,中医药行业以及企业应如何做?

   闫希军:中国的医药企业要有一个整体的提升,这需要对企业的资质建立一个评价体系。只有行业的评价体系,以及第三方评价体系建立起来,包括信誉、科研、质量等方面,才会良好发展。

《华夏时报》:在发展中药产业上,国家在政策上应该怎样做?

   闫希军:我觉得要有两个改变:一个是国家要不断的创新国标,不断完善标准体系,现在研究机构都想做新药,没有有关标准的基础研究,国家应该进行法规和标准的研究;第二个,要有一批企业勇于实践,国家的政策是从企业的实践而来的,把企业实践的经验变成法规。我们行业一定要通过中药现代化过程,使一部分企业驶上快车道。

   《华夏时报》:中国的制药企业发展是需要进行集中的并购,通过并购来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

   闫希军:中国的医药企业,差异化没有形成,没办法并购。华源集团就是典型的例子,并购了一大堆最后又不得不吐出来。国外企业的并购是有明显差异化的,并购一定是1+1大于2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