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风暴:都是土地惹的祸
摘要:记者在成都当地采访时了解到,近期成都多位政商界高层接受调查的原因均来自于土地问题。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张学光 北京报道
“如果为刚刚过去的2012年和已经跨入的2013年选择一个文字,我选择‘变’。变,变化,是我们每一个人、我们的企业、我们的城市、国家在当下的时代特征。”这段话是作为董事长的平兴写给成都高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成都高投)的新年寄语。
然而,平兴最终还是没能看到公司的变。
8月6日晚间,作为成都高投旗下上市公司高新发展(000628)正式通过公告向外界证实,身兼成都高投和上市公司董事长的平兴“涉嫌个人违纪问题,正在接受有关部门调查”。
就在7月底,成都高投副总经理徐亮刚刚被纪检部门带走之后,成都商界人士已经预感到此事有可能进一步蔓延到更高层。
尽管高新发展在公告中表示,该事项对公司不会产生重大影响,然而投资者还是对重组屡屡失败而又深陷困境的高新发展产生担忧。
平兴求“变”
今年刚满40岁的平兴是从2010年2月开始担任上市公司高新发展的董事长,而在此前,平兴的职务主要是成都高投的董事长兼总经理。
按照高新发展的解释,之所以公司董事长被当地纪检部门带走调查,而公司浑然不知的原因是平兴日常并不经常在上市公司出现,而其办公地点主要是在位于成都市高新区管委会同一座办公楼里的成都高投。
2010年2月,平兴接手高新发展之后,是高新发展最近几年来业绩最好的阶段,之前的2009年,公司的资产负债率高达94.3%。
在此之前,高新发展曾经谋求通过重组实现业务转型,2008年,高新发展提出的重组方案是置出期货公司资产,通过增发的形式置入大股东的房地产公司高投置业,然而2008年5月的一场大地震使得这场重组最终未能成行。
2010年,在平兴接手上市公司之后,一改之前的置入资产的重组思路,寻求将高新发展“卖壳”。
当年8月份,高新发展开始启动新一轮的重组,此次重组的方案是将上市公司的资产和负债全部转让给大股东成都高投,同时以定向增发的方式置入鸿丰钾肥的资产。
然而,在长达16个月的停牌之后,这一重组方案最终因所置入资产不符合证监会的审核要求而濒临失败,2011年12月复牌之后,高新发展的股价一路暴跌近50%,在此期间,高新发展方面始终缄口不语,直到2012年3月,高新发展才正式发布公告称公司放弃此次重组。
经历的两轮重组失败之后,公司主营业绩不振的高新发展已经处境艰难。
截止到2012年,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仍旧高达93%,在公司的负债结构中,主要来自于对大股东成都高投和关联公司的借款,截止到去年年底,借款额超过3亿元,而来自于银行短期借款当中,也主要是借助于大股东的委托贷款以及提供担保。
此次平兴被纪检部门调查背后,是源于大股东成都高投的高层震荡,因此投资者对于未来上市公司的重组预期充满忧虑。
至于上市公司是否会于近期重新调整董事长人选,高新发展并未就此作出回应。
祸起土地
据记者了解,此次平兴涉案与上市公司之间并无关联,主要是来自于成都高投。
在担任上市公司董事长之前,平兴曾担任成都市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助理以及高新区规划建设管理局局长。
当初,还不满40岁的平兴已经开始担任成都高投的常务副总经理,成都高投也是成都市高新区下属主要的产业运作平台,负责对成都高新区南部园区和西部园区实施整体开发,旗下业务包括产业投资、建设开发、园区配套等三个板块,9家全资子公司。
此外,平兴还曾担任成都高投旗下的地产公司高投置业的董事长,此后,平兴将高投置业董事长一位交予跟随他多年的徐亮,而徐在7月底刚刚传出被当地纪检部门调查。
高投置业成立于2002年1月,主要负责成都高投旗下的房地产开发业务,除了一些园区项目建设之外,还曾开发了天府国际社区、ICON尚郡、ICON英郡等多个住宅项目。
事实上,记者在成都当地采访时了解到,近期成都多位政商界高层接受调查的原因均来自于土地问题。
而在今年7月底,先于徐亮被调查的成都国腾集团董事长何燕,同样涉嫌利用旗下四川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的土地用于商业开发。
根据记者调查,国腾集团2008年在公司获批的1000多亩教育用地当中划出80亩用于“创智联邦”商业项目开发,而当时由于国腾集团没有房地产开发资质,因此是以成都高投的名义进行开发,而最终在2010年开盘销售的时候,公开信息显示这一项目的开发商仍为成都高投旗下子公司高投置业。
对于这块土地是如何变更的,记者采访了负责审批的成都市高新区管委会发展策划局,但是其拒绝就此事作出说明。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