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信心就表明宏观政策不再盲目乐观
本报评论员 商 灏
尽管央行官员近日有关“虽然近期中国价格向下的压力非常明显,但目前与典型的通缩还有很大差别”、“未来几个月不会出现通缩”的表态,以及国家统计局就2月份CPI下跌为负增长所作的“这一局面主要是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显著下降和一些特殊性因素所导致,目前还不能就此判定我国经济出现了通缩”的解释,让许多人顿生疑虑:什么时候能做如此判断?不过,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关于“经济出现了一些积极迹象,但形势依然严峻,千万不能掉以轻心,更不能轻言好转”,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对“未来几个月外贸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的判断,则表明政府并不敢真正乐观。
人们注意到温总理3月13日答记者问时表示:他依然认为,实现一揽子应对计划首要的还是要坚定信心,只有信心才能产生勇气和力量,只有勇气和力量才能战胜困难。一揽子计划的四项内容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体现了远近结合和标本兼治。为应对这场金融危机,政府做了长期的、困难的准备,预留了政策空间,并且已经为应对更大困难准备了方案,储备了充足的“弹药”,随时都可以提出新的刺激经济的政策。
温总理的此番话意味着政府已经清楚地看到,越来越多的迹象包括2月份的CPI数据,证明了中国经济正继续面临下行压力,通缩风险加大,尽管这可能是和别的国家不一样的所谓“非典型通缩”,也表明政府正试图增加政策应对,以防范通缩预期强化。
纵观近年来的宏观调控,人们发现,只要稍有疏忽或因盲目乐观而错判,则国家经济增长率的变化走向就会出人意料,进而再难遂人愿。而当经济已明显处于全面过剩之时,产业振兴的宏伟计划对于刺激改善供给,对于增强保八的持续拉力究竟能有多大效能,一直是个悬疑。与此同时,国际经济环境的恶化不断对冲着政府对国家经济的刺激力度,所以,人们已看到实现目标的未来之路困难重重。
也许我们不应盲目悲观地认为全球性大萧条才刚刚开始,以为企业倒闭潮、金融机构倒闭潮、居民消费与全球贸易萎缩潮会交替循环出现,但我们同样不可以盲目乐观。如果宏观政策对于世界性严重经济衰退的前景没有足够的警觉,如果所有的经济刺激计划的出发点都是基于短期内的宏观需求扩张和能激奋人心,而非立足于中长期内世界性经济萧条的战略性扩张内需措施,那么,当世界最大的汽车生产商和世界最大的电器生产商现在都到了要寻求破产保护的边缘,而且还会有一大批世界著名的生产、流通企业可能在今年相继破产,使今年成为世界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危机转化的标志性年份的时候,我们的乐观何以持续?
实体危机的爆发与金融危机的深化都会严重打击民众的收入与消费。而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的修复也必然需要很长时间,萧条不会在中期内结束,甚至有可能长期化,因此外部环境的恶化使中国经济面临的困难会越来越严重,如果今年出口是负增长,甚至严重低于保八对出口增长的要求,如果不显著加大刺激措施的规模,则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目标何以实现?
因此,在全球经济面临长期萧条的时候,中国经济只有以战略性的刺激经济的措施注入持续扩张的高增长动力,才有可能在未来几年内成为世界经济的所谓唯一亮点。
现在,政府已经再次表明了保持经济增长的决心。如果二季度数据显示刺激经济的力度不够,或者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加深,政府或可能追加投资计划,加大内需方面的经济刺激力度。
毫无疑问,当外部环境恶化,外部需求锐减之时,拉动内需已成为保持经济增长的唯一出路。然而经济刺激计划能否真正奏效,经济在第二三季度能否被拉动起来,来自政府的投资需求能否暂时平衡供需关系?当民众的收入在经济中的份额不断下降,需求和供给最终仍将无法平衡。因此,政府投资能否带动私人部门的投资,能否转化为民众消费,或将成为政府刺激计划成败的关键。
温总理的本次答记者问终于非常明确地给了人们信心和希望。人们期待着两会之后,政府能够抓住全球经济格局变化的机遇,加快社会财富分配上的调整,全面扩大国内需求,并切实限制和减少市场垄断,放松行政管制,释放经济活力,推动经济结构转型,以更强更大的力度突破全球经济再平衡所带来的重重困难,从而使国家经济实现软着陆,转危为机,化危为安,变被动为主动,创造新的增长奇迹。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