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王建:刺激经济当务之急是找准方向

作者:商灏

来源:

发布时间:2009-03-14 19:56:00

摘要:王建:刺激经济当务之急是找准方向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商 灏

   如果皮球拍错了地方,拍到了沙滩上,就会出现使了再大劲球也拍不起多高的结果。这种情况恐怕已经有了端倪,比如十大产业振兴方案出全了以后,中国股市却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瘪下去了。因为这些振兴方案的背后始终存在着一个巨大的市场疑问:在经济已处于全面过剩的背景下,立足于刺激改善供给的产业振兴方案,会提供出一个保八的持续的经济增长拉力吗?
    加大刺激力度是用更大的劲拍皮球,还有一个在哪儿拍的问题。家电下乡、刺激消费、加大社保和搞产业振兴方案等,是拍在了沙地上,至少是有层薄沙子。比如,家电下乡是想刺激农民消费,但两千万农民工失了业,在岗的农民工收入也在减少,能刺激的就只是农民把储蓄拿出来消费。而在农民家庭收入预期下降的背景下,正常的反应本应是增加储蓄减少消费,因此是不可持续的。

    全球性金融危机令人们消费信心锐减,对未来的不确定感更使许多人倾向于紧捂钱袋以度“寒冬”。
    而如何刺激消费、拉动内需,便成为今年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政府已承诺未来3年对医疗卫生投入8500亿,对义务教育、养老、失业、保障性住房等的投入比例有的甚至增加了30%。《政府工作报告》留给人们的深刻印象是,政府在改善民生上将明显加大力度,特别是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将大力推进。人们普遍预料,今年将是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快速推进的一年。
    这似乎意味着之前不少经济学家通过提高社保水平来刺激内需的呼声得到了中央高层的正式回应。但在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中提到大幅提高社保水平,是否也说明政府促进经济增长的方式正朝着正确的方向转变?
    面对危机,官方显然已经认识到,只有当社会保障能给人们足够的安全预期,让民众真正做到居无忧、病有医、老有养,解除他们对未来的担忧,才能释放消费潜力,使消费需求发挥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作用。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扩大消费需求的重要支撑。而国际经验亦表明,大的经济危机往往是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的重要时机。上世纪30年代,美国罗斯福新政在应对大萧条过程中,初步建立了失业保险等关键的社保制度,成为后来美国走出萧条、实现经济繁荣、社会发展的重要制度支撑之一。但这一经验对面临总需求严重不足的当今中国究竟有多大借鉴作用?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最近对本报表示,刺激经济一定要做最重要的事情。什么是刺激经济的最重要的事情?国家如果资源有限,那就一定要从重要到次要理出一条线索。这并不是说社保没什么用,也不是说政府现在所做的刺激经济的事情没什么用。但如果按照重要性排列的话,社保并不是当务之急。
●刺激经济的皮球
不能拍错了地方
    《华夏时报》:新近公布的2月份CPI数据被认为是通缩的第一个信号,表明国家经济继续面临下行压力,通缩风险加大。学界预计政府将增加政策应对,主要用于防范通缩预期强化。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申了今年经济增长8%的目标,以及未来两年4万亿元的政府投资计划,并表示扭转经济增速下滑趋势是今年宏观调控最重要任务。您认为政府已经和即将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是否有助于改善物价下跌状况?
    王建:如果用一个形象的比喻,从2003年到2007年,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就像是在水缸里把一个皮球往下按,稍微松点劲经济增长率就会从11%~12%蹿到14%~15%,现在则是在水泥地上拍皮球,稍微少使点劲增长率就会从8%落到5%~6%。
    更麻烦的是如果皮球拍错了地方,拍到了沙滩上,就会出现使了再大劲球也拍不起多高的结果。这种情况恐怕已经有了端倪,比如十大产业振兴方案出全了以后,中国股市却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瘪下去了。因为这些振兴方案的背后始终存在着一个巨大的市场疑问:在经济已处于全面过剩的背景下,立足于刺激改善供给的产业振兴方案,会提供出一个保八的持续的经济增长拉力吗?
    同时,外部经济因素的恶化也会不断向中国的水泥地上撒沙子,不断对冲中国政府对本国经济的刺激力度,所以,去年考虑的刺激方案能保今年的八,到今年初看就只能保六,到下半年看保五可能都有困难了。
    我们始终对次债危机会演变成一场二战以来前所未有的世界性严重经济衰退的前景没有足够认识,去年下半年以后虽然有所警觉,但总的认识仍然明显偏于乐观。典型的情况是,在考虑今年保八计划的时候,出口增长率是按增长10%预想的,所以保八的潜台词就是,危机到2008年已经走到头,最严重的时刻已经过去了,所以所有的经济刺激计划都是从短期安排出发的,是基于短期内的宏观需求扩张和能激奋人心,而不是立足于一个中期乃至长期内的世界性经济萧条,从而采取战略性的扩张内需措施。
●宏观政策不应盲目乐观
    《华夏时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高官已坦承,在原有矛盾之上,当前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有1100万农民工尚未找到工作,全国企业流失工作岗位约300万。虽然政府出台的系列措施,已取得初步效果,但并不能据此判断就业形势开始趋于好转,还需就整个经济形势继续观察。这与您一向的看法是否比较接近?
    王建:我在以前的文章中已经多次说过,这次世界经济危机将可能长期化,特别是美国经济会走出大“L”型。如果大家都这么看,就不会产生盲目的乐观情绪。
    如果把2007~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看成是一场全球性大萧条的序幕,那么今年才是正剧的开场,这场萧条大戏应分成三幕:一幕是企业倒闭潮;一幕是金融机构倒闭潮;一幕是居民消费与全球贸易萎缩潮,这三场戏是交替循环上演的。
    我在以前的许多文章中也曾多次指出,发达国家在进入虚拟资本主义阶段后,其国内的部分物质产业能够继续生存而没有外移,在很大程度上是靠产业资本也跨足虚拟经济领域,用虚拟经济的盈利来补实体经济的亏损,现在虚拟经济垮了,实体经济不仅无法靠虚拟经济输血,反而由于被金融机构追债要被抽血。例如通用汽车在2005年来自其金融子公司的利润竞高达80%,通用电器来自其金融子公司的利润也高达一半左右。“二通”一个是世界最大的汽车生产商,一个是世界最大的电器生产商,现在却都到了要寻求破产保护的边缘。这两家是美国物质生产企业的典型代表,它们很可能在今年上半年就破产,而且会有一大批生产、流通企业在今年相继破产,从而使今年成为世界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危机转化的标志性年份。
    《华夏时报》:在提高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一系列社会变革措施中,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为扩大内需提供体制保障,被认为是比较有效的办法。有观点认为,从短期看,它有利于提振信心,是扩大内需、拉动消费需求的基础性制度;从中长期看,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破解新阶段增长方式转型、社会需求转型和政府转型的难题。您怎么看这类问题?
    王建:这都是从短期刺激经济着力,缺乏中长期规划的办法。就拿社保来说,政府短期内靠财政赤字注入可以解决一时的问题,但从长期来看,不解决中国收入分配的矛盾,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全体公民的社会保障问题。
    没错,社保健全利于启动消费。但收入从哪儿来?不解决这个问题,社保问题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当下,靠发国债的赤字政策可以刺激一时,但政府更需要立足长远。
    《华夏时报》:国家发改委高官多次表示,政府将加大社保投入,以刺激经济发展,并认为这是启动国内需求的重要因素。那么,财政收入通过社会保险流向低收入群体,对拉动内需带来的乘数效应,是否要远比直接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效果好,且持续的时间长?
    王建: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是从释放需求出发。可以说,中央是把解决全民社保问题当做有利于启动消费的基本着力点。搞社保能增加城乡人口所有消费吗?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美国实施的罗斯福新政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完善社会政策,例如制定《社会保险法》,规定年满65岁退休的工资劳动者每月可获得养老金,很好地发挥了消费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但罗斯福新政之时,美国城市人口已经有多少人了?其城市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例不像我们现在这样低。那样的情形下搞社保全面覆盖,民众就会把钱拿出来花。而现在中国人口中只有三分之一是城市人口,三分之二是农村人口,即使把社保搞上去了,若人口的主体消费上不去,那能有多大用处?
●刺激措施规模应显著加大
    《华夏时报》:国家发改委有官员曾表示,提振消费的重点应该在当前缺少社保覆盖的农村居民,如果农村消费一旦启动,中国的扩大内需、解决目前的产能过剩就都不成问题。这个判断如果成立似乎也应有其充分必要的条件?
    王建:这场金融危机不同于以往之处在于,不良金融资产高度集中于衍生金融领域,总值大约有800万亿美元,而且绝大部分是柜台外交易,所以高度不透明。如果透明,由于参与交易的金融机构都大量持有其他金融机构的衍生金融品合约,就可以像清理三角债那样进行互相对冲,最终的亏损可能只有几万亿美元。这么说是有根据的,因为新世纪以来全球贸易逆差的累计值大约是3万亿美元,这3万亿美元是发达国家用金融商品向发展中国家换取实物产品而消费掉了,在发达国家就表现为金融机构向消费者投放的消费贷款在金融风暴爆发后的坏账损失。但是这3万亿美元坏账在金融机构中是怎样分布的现在谁都不清楚,只能等清算高峰来临时才会曝光,而这个曝光过程必然会以大批金融机构相继倒下去为代价,最后剩下的,只能是那些持有现金多与合约到期晚的人。这就是为什么危机爆发以来各国政府已经向银行系统注入了超过1万亿美元资金,相当于向货币市场提供了超过12万亿美元的流动性,股市、债市和票据市场仍然在萎缩的原因,因为大家都在拼命地储备现金以应付清算高峰。
    实体危机的爆发与金融危机的深化都会严重打击发达国家居民的收入与消费。在美国,居民储蓄率去年12月已提升到3.9%,今年1月份又继续大幅度上升到5%,同期失业率也上升到前所未有的8.1%。居民少花多存必然会引起进口减少,因为美国每年所消费的物质产品已经有45%要靠进口。去年7~11月美国的进口萎缩了12%,今年1月又萎缩了16%,同期内欧盟和日本也因经济恶化而出现进口大幅度下降情况。
    所以,由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危机目前还远没有到达高峰,而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的修复也必然需要很长时间,萧条不会在中期内结束,甚至有可能长期化,因此从外部撒向中国水泥地上的沙子就会越来越厚,比如今年出口很可能是负增长10%甚至更多,会大大低于我们所提出的保八对出口增长的要求,如果不显著加大刺激措施的规模,中国经济增长这个皮球就会跳不起来。
    加大刺激力度是用更大的劲拍皮球,还有一个在哪儿拍的问题。家电下乡、刺激消费、加大社保和搞产业振兴方案等,我看还是拍在了沙地上,至少是有层薄沙子。比如,家电下乡是想刺激农民消费,但两千万农民工失了业,在岗的农民工收入也在减少,能刺激的就只是农民把储蓄拿出来消费。而在农民家庭收入预期下降的背景下,正常的反应本应是增加储蓄减少消费,因此是不可持续的。
●城市化是经济增长坚实基础
    《华夏时报》: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将重点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农民工、被征地农民、灵活就业人员和自由职业者参保工作。农村低保要做到应保尽保。从没有保障到有了社会保障,农民的消费行为是否会迅速发生质的变化?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的一项研究表明,仅仅给城镇居民中20%的最低收入群体多增加一项社会保障覆盖的话,在收入不增长的情况下,可以增加100亿元的直接消费。这不是国家经济走出萧条阴影的一个重要方面吗?
    王建:我认为,在当代中国,能使经济彻底走出萧条阴影的唯一“水泥地”就是城市化。在人均GDP3000美元水平阶段,世界平均城市化率是55%,东亚地区是75%,而中国直到今天非农人口只有3亿人,加上已长期定居在城市的人口,估计也只有4.5亿人,城市化率刚过1/3。在本轮投资周期中,累计投资有63万亿元,其中85%以上是投在城市,而同期城市人口只增加了1亿人,即每增加1个城市人口就要吸纳50万元投资,同时农村与城市人均消费相差了3倍还多,所以增加城市人口就是增加投资和消费。如果考虑在10年内把中国的城市化率提升到2/3,即把城市人口增加到9亿以上,就需要增加250万亿元,这就是中国的“城市化欠账”,相当于去年投资额的15倍,而且绝不会造成供给过剩,只能使中国的经济结构更加协调和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因此,如果把刺激经济的措施从战术性的转变到战略性的,选择了城市化这个突破口,就等于是把中国经济增长这个皮球放在水泥地上拍,而且还给它充了气,使它自己就往上跳,从而在全球经济面临长期萧条的时候,为中国经济注入一个持续扩张的高增长动力,成为至少是未来5年内世界经济的唯一亮点。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