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证券正文

光大证券70亿定增悬疑

作者:张学光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06-21 23:29:00

摘要:6月20日晚间,光大证券对外发布公告称,公司在当天因天丰节能项目收到证监会立案调查通知书。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张学光 北京报道
    天丰节能给光大证券(601788.SH)带来的麻烦像涟漪一样扩散开去。
    6月20日晚间,光大证券对外发布公告称,公司在当天因天丰节能项目收到证监会立案调查通知书。
    “一般来说,如果证监会向一家上市公司发出了立案调查通知书,事实上此前已经对所涉及案件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调查了,对案件的事实也基本确认了。”一位上市公司董秘向记者解释。
    然而光大证券眼下面临的麻烦是,此次公司一旦被证监会处罚,有可能影响到公司正在推进的再融资,5月21日,公司的6亿股定向增发刚刚获得证监会的核准,正处在发行的关键点上。
半路生变
    除了定向增发因证监会立案调查而被中止的风险之外,从6月初开始的A股暴跌也打乱了这一计划,光大证券的股价一路下行,从每股超过14元的价格一路跌至11.65元的发行价附近,市场资金收紧等越来越多的障碍摆在了光大证券的面前。
    “如果此次被处罚的是保荐代表人个人,应该都不会连累到公司的再融资。”上述接受记者采访的董秘表示,但是如果是公司的高管或者公司本身被处以证监会的警告等行政处罚,那么未来3年公司的再融资是一定会受到影响的。
    按照《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第三十九条的规定,公司现任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最近36个月内受到过中国证监会的行政处罚,或者最近12个月内受到过证券交易所公开谴责的,都不得进行非公开发行。
    然而,对于什么时候才能有调查结论,同时会有什么样的处罚决定,处罚的板子是否“高高举起轻轻落下”,这一切目前还不得而知。但是目前分析人士参照此前平安证券被罚的先例推测,此次光大证券被处罚不会太轻。
    此前,平安证券因万福生科上市造假事件,证监会对其给予警告并没收其万福生科发行上市项目的业务收入和罚款,同时暂停其保荐机构资格3个月,而保荐代表人和相关责任人均被处于罚款、撤销从业资格和市场禁入等不同处罚。
定增压力
    尽管目前已经拿到了证监会的核准,光大证券此次定向增发或许可以继续推进,然而,以光大证券目前的股价走势,定向增发仍然面临压力。
    6月21日,光大证券的收盘价为每股10.96元。按照公司在今年5月4日调整后的增发价格11.65元来看,目前光大证券的股价已经跌破了这一增发价。相对于二级市场的股价,公司的定增价格显然已经太高了。
    今年3月22日,光大证券的6亿股定向增发获得证监会发审委的通过,到5月21日,公司顺利收到了证监会关于此次定向增发的核准,终于拿到了最为关键的通行证,按照程序,公司在未来6个月的有效期内可以完成定向增发。
    更麻烦的是,此次定向增发的6亿股当中,作为公司第二大股东的光大控股只能申购其中的不超过2000万股,原因是二股东光大控股的持股数量距离大股东光大集团只差2020万股左右,而大股东光大集团因为内部重组问题又不参与此次定向增发,如果光大控股认购数量超过2000万股的话,将会导致光大证券的控制权发生变化。
    这就意味着,剩下的9家机构要申购此次定向增发中超过96%的新股,增发的压力可见一斑。
净资本之忧
    用光大证券的话来说,此次将近70亿元的定向增发,对于光大证券而言是“迫在眉睫”。除了缓解间接融资带来的负债压力,更重要的是提升公司的净资本水平,而提升净资本水平又影响着公司下一步开展创新业务以及平衡公司现有收入结构。
    截止到2012年末,光大证券的净资本只有131.16亿元,较上一年度减少了17.45亿元。
    券商行业分析师认为,光大证券在净资本上的负增长主要还是公司在创新业务上对资金的消耗,2012年,光大证券在信用业务上激增了4.74亿元的收入,占到总收入比例的将近13%。
    在光大证券看来,在现有的以净资本为核心的行业监管体系下,证券公司扩大传统业务优势、开展创新业务、开发创新产品,都需要有雄厚的资本金支持,因此,净资本是决定证券公司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
    按照长江证券行业分析师刘俊的测算,目前光大证券的自有资金占净资产的比例较同行业券商相对较低,这将使得光大证券在创新业务特别是融资业务的开展上,面临资金缺口,而光大证券未来想要在信用融资类业务上有所突破,必须要通过定向增发解决资金问题。
   目前,经纪业务占到光大证券主营收入的比例仍然超过1/3,而未来,光大证券希望将资产管理业务、融资融券、直接投资业务、股指期货业务、债券质押式报价回购等创新业务打造成为证券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