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新风暴 3D打印谁的未来
文/张学光
5月的最后几天,在北京召开的“首届3D打印大会”云集了百位来自国内外3D打印产业的精英,规格之高为业界罕见。
此次来自深圳维示泰克技术有限公司的总经理陈文娟仍旧戴着公司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的手镯出现在会场上,与3月份戴着同一只手镯出现在“2013中国IT领袖峰会”上投资界们对此毫无兴趣的反应相比,打印手镯精致的工艺此次引得众人纷纷称奇,激发了市场对于3D打印的关注。
A股市场上,3D打印概念股当日早盘强势走高,金运激光涨停,南风股份涨幅超6%,中航重机、宏昌电子涨幅超3%,而根据5月份市场表现来看,3D打印概念股涨幅几乎全部超过10%。
然而,这项被美国人称之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3D打印技术,却在资本市场开始出现分歧:一方面风险投资对于整个产业的走势持谨慎观望态度;而二级市场上,卖方机构分析师却给予力荐,市场资金更是配合概念股轮番炒作。有市场人士更是提醒,目前资金对3D打印板块的炒作仅停留在概念题材上,中国的3D打印目前仍处于试验阶段,要规模化还需要时间。
最高涨幅128%
起源于美国的3D打印技术,因奥巴马政府将其列为国家战略并被赋予制造业回归的重任而备受世界瞩目,而中国正在将3D打印技术高度重视,工信部方面宣称将推动“3D打印”产业化,即将制定路线图和中长期发展战略。
近期,科技部公布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以及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制造领域2014年度备选项目征集指南》中,3D打印产业首次入选。
受此影响,3D打印概念股持续走强,从今年5月份以来的市场表现看,个股涨幅全部超过10%,中航重机、光韵达、海源机械位居涨幅榜前三位,涨幅分别为127.99%、118.58%、74.49%,大族激光、苏大维格、金运激光、机器人涨幅超过四成,大族激光、苏大维格涨幅分别为72%和46.39%。
“未来3年国内3D打印技术市场规模可以达近百亿元,成为全球最大的3D打印市场。”中国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秘书长罗军描绘这样一个美景。在他看来,未来几年国内3D打印技术市场规模将以每年至少1倍以上的速度增长。
不过,在塞富亚洲投资基金合伙人阎炎看来,已经出现了将近30年的3D打印技术,目前也只不过是能解决一些产品形状的问题,它很难解决其它的材料、材质和特殊工艺的要求,因此只能认为是一种材料技术上的革命,因此这种技术的影响不可能产生像互联网一样的冲击。
而目前3D打印技术在生产领域能够产生实际效益的仍旧还只集中在军工领域。去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王华明团队利用3D打印出飞机用钛合金大型复杂构件,并以此获得了国家科技发明一等奖。同时,也是目前仅有的几家能够实现装机生产的单位。
中国仍未规模化
记者梳理发现,在实现3D打印技术的产业化上,上市公司所占比重并不多,而真正能够带给公司效益的只有中航重机(600765)和南风股份(300004),两家公司都是位于3D打印技术的下游环节,也就是利用3D打印技术实现一些生产构件的铸造。
其中,中航重机在2011年就组建了中航激光,中航重机和旗下的中航高新共同出资5100万元,占到中航激光51%的股权,实现控股。而中航激光也是王华明教授及其团队在3D打印技术上的主要实施平台,在实际的工程化应用上主要是生产飞机用滑轮架、起落架、起落架承力框、尾翼接头等零件。
根据中航重机年报披露,2012年,中航激光实现了437万元的主营收入和8万元的净利润。当然,该部分收入并不是中航重机实现了产品的销售收入,而是去年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提供技术服务收到的收入,未来要真正地实现产业化还要等待公司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的工厂完成建设,同时能够顺利获得军品生产资质和北航无形资产的注入。
根据规划,这一项目应该在今年开始放量,到2015年的时候实现5.8亿元的规模,根据行业分析师的预测,2013年这一业务对公司业绩的贡献应该在2000万元左右。
相对于中航重机去年在铸造业务上的28亿元收入,公司在激光快速成型业务上对利润的贡献,暂时还非常有限,因此,尽管公司股价在二级市场上已经先后经历了两轮暴涨,但是这也不过是机构推高套现的作用。
与中航重机技术来源相同的南风股份,也是在2012年的8月份开始启动“重型金属构件电熔精密成型技术的产业化项目”。同样,南风股份的项目也是预计要到2015年才能投产,按照公司的测算,如果能够正常生产的话将实现5亿元的收入和1.2亿元的净利润。
相对于中航重机和南风股份,已经在3D打印技术上研究多年的机器人(300024)则将目标定位于产业链中游的设备制造,目前公司也已经研制出激光快速成型系统,同时,去年也已经收到5000万元左右的订单。
在机器人公司总裁曲道奎看来,目前的3D打印技术还处在一个成长的阶段,最为关键的问题是存在着成本高效率低,因此,3D打印技术目前还只能应用于部分航空和汽车的构件上,因为这些产品对于价格不敏感。
对此,有专家提醒,目前资金对3D打印板块的炒作仅停留在概念题材上,中国的3D打印目前仍处于试验阶段,要规模化还需要时间,投资者需注意风险。
记者根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5月30日,一季度机构持有3D打印概念股的比例已经出现大幅度下降,在统计的10只个股当中,只有机器人和光韵达(300227)两只个股在一季度出现机构加仓,此外8只个股均为减仓。5月份,整个板块出现资金净流出状态,流出金额高达46亿元。
上下游最值得关注
就在国内仍将3D打印技术服务主要应用于军工、核电等领域生产设备零部件时,美国的一些3D打印技术公司已经着手开发民用3D打印机。
不久前,京东商城上线了4款来自美国3D Systems公司生产的Cube3D打印机,标价从14999元到39999元不等,而与这几款打印机同时销售的还有作为耗材的ABS塑料,每个塑料盒售价699元。
事实上,目前国际市场上对于3D打印设备的销售已经形成规模,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11年全球个人3D打印设备销售量达到2.3万台,而同期工业用3D打印设备的销售量只有6500台左右。
此前,一位券商机械行业分析师在和记者谈及3D打印技术时表示,未来这一技术将像计算机一样,真正的潜力在于个人市场的打开。
他向记者举例:“当年电子计算机刚刚问世的时候,也主要是应用于工业领域,但是后来随着苹果公司将其微型化,以及微软公司等一大批产业链上的供应商崛起,带动了电子计算机的普及,从而影响了整个世界。”
而华泰证券研究员陆冰然也在其研究报告当中阐述了类似观点,在他看来,目前的3D打印技术受到技术局限,还只能应用于医疗、航空航天和汽车业等领域,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这一技术将向更多的行业渗透。
“随着‘创客’潮流的风靡,近些年来,3D打印设备在个人消费市场的需求急速膨胀。由于个人制造没有传统工业技术标准的约束,未来仍将保持相对较快的发展速度,存在巨大的市场潜在需求。”陆冰然认为。
基于未来3D打印技术在民用市场的潜力,分析师认为整个产业链最值得关注的环节还是上游的打印耗材和下游的打印服务,未来处于中游的3D打印设备制造可能利润率并不高。
也正是源于此,卖方机构对于上游材料生产的银邦股份(300337)和海源机械(002529)给予力荐,而上述两只个股在5月份的涨幅也几乎在30%左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