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认同与移民融合的危机
摘要:自由社会拥有自身的价值观念,那就是个人的同等权利和尊严。那些不接受这些前提的文化在自由民主社会就不配得到平等的保护。
英国士兵里格比日前在伦敦格林尼治区街头被两名极端分子杀害,场面血腥,事件惊动了英国社会。尽管英国军情五处8年前就开始监视此事件的主犯——尼日利亚裔英国人迈克尔·阿德波拉杰,但最终还是没能阻止血案的发生,外界开始质疑英国现行的情报机制是否存在漏洞,并断定此次事件“本不该发生”。但如果把此次街头恐怖事件放在英国移民政策和认同危机的大背景下,这似乎又是一次必定会发生的事件。
移民大量涌入英国是从二战之后开始的,当时主要是为英国纺织、钢铁业补充劳动力。2004年欧盟东扩以后,进入英国的东欧移民大量增加,其中以波兰人居多。目前,在英国的6300万人口中,移民占13%,波兰、印度和巴基斯坦是英国的前三大移民来源地。750万移民中的260万是穆斯林,占英国总人口的4%到5%;在过去的十年中,英国增长的人口中七成以上是外来移民,数量大概有300万人,其中增长最快的是穆斯林移民,在过去7年间上升了37%。
移民在英国社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如前首相布莱尔所言,移民对于英国的经济发展是“绝对必要的”。在2003年之前,威斯敏斯特公爵的财富多年来稳居英国财富榜首位,2004年,俄裔石油巨头阿布拉莫维奇打破了公爵的垄断地位,而从2005年开始,来自印度的钢铁大王米塔尔又取代了阿布拉莫维奇的地位。在一般工作岗位上,2007年6月,全英总工会的报告称,如果没有移民工人,诸如餐饮服务业、蔬菜瓜果采摘业、鱼肉类屠宰与包装等行业将无法维系。在文学领域,拉什迪、奈保尔和石黑一雄等移民作家屡获国内和国际文学大奖。而据《经济学人》在去年伦敦奥运会之前的报道,近25年来,因为空前数量的外国人来到伦敦定居、工作或投资,伦敦已经成为比纽约更为多样化和有活力的城市。
但移民给英国带来的不只是贡献,也带来了相当多的经济、社会乃至政治难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恐怖主义威胁的上升。事实上,此次的街头恐怖袭击并非孤例,而是继2005年7月伦敦地铁大爆炸、2006年8月英美航线未遂爆炸案和2007年伦敦和苏格兰格拉斯哥汽车炸弹恐怖事件之后,英国近年来发生的又一起和移民相关的恐怖袭击事件。
此次,28岁的主犯迈克尔·阿德波拉杰在英国土生土长,表面上看是一个已经适应了英国生活方式的基督教徒,经常穿着运动服,热爱足球,是托特纳姆队的球迷,喜欢喝啤酒。但实际上他在2003年后开始变得越来越极端。
部分年轻移民的极端化倾向,是英国移民政策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这一点乍看起来让人难以置信:这些年轻人出生在英国,和父辈作为第一代移民辛苦谋生不同,他们衣食无忧,又在一个崇尚自由民主的社会长大,理应温和自信,又怎么会极端呢?但细想起来,这种变化又是有迹可寻的:第一代移民到英国主要是为了提高生活水平,并让后代有优良的教育机会,虽然入了籍,但他们在内心深处的认同很多时候仍然是原来的母国;二代移民就不同了,他们一方面受到英国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另一方面在家庭生活中熏陶的另一套价值和文化又挥之不去;他们希望融入英国社会,但肤色、语言和生活习惯的差异又让这种融入不是那么容易,而且显然,他们也不可能回到父辈的母国。这样一种认同危机和个人遭遇上的无能为力,就成了极端化最有利的温床。
因此,英国移民政策的重大考验,不仅表现在如何保障移民享有平等的就业、教育、医疗等类似技术性的问题上,更高一个层次的难题是,如何化解两种根本不同、乃至敌对的价值观之间的矛盾。而这个问题,就牵扯着如何看待英国战后执行多年的多元文化政策。
从世界范围看,在对待外来移民问题上,一般有四种政策:第一种是单一文化政策,基本不接纳移民,这以日本为代表;第二种是熔炉政策,以美国为代表,无论是来自何处,都要认同美国的核心价值;第三种是德国近年来实行的领头文化政策,也就是一个国家里的不同族群可以有各自的特征,但是必须支持作为社会基本核心概念的领头文化;第四种就是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实行的多元文化政策,这种政策鼓励移民保留自身的文化特色,并在很多方面给予照顾。
英国多元文化政策的形成,跟二战后左翼思潮的兴起和对从前殖民统治良心上的歉疚有关。在这种政策的推动下,英国在二战后简化了难民管理程序,缩短了审批周期。移民来到英国之后,可以不用讲英语,也可以完全按原有的方式生活。学校的宗教教育设立了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锡克教等多种宗教;穆斯林女生可配戴不与校服颜色相冲突的头巾;英国部队的穆斯林现役军人可保留短胡须等等。很多都是在西方国家也是首例。
但过分讲究多元的后果,是很多少数族裔的孤立发展,不同种族的人们在同一个地区各自过着平行的生活,这在事实上阻碍了融合。
2005年伦敦地铁爆炸案后,英国开始对多元文化政策进行调整,提高了移民的门槛。2011年2月,英国首相卡梅伦明确表示,英国必须放弃失败的多元文化主义,取而代之的是坚决捍卫自由的西方价值观。事实上,荷兰和德国都在近年明确放弃了多元文化政策。或许就像美国政治学家弗朗西斯·福山所说:自由社会拥有自身的价值观念,那就是个人的同等权利和尊严。那些不接受这些前提的文化在自由民主社会就不配得到平等的保护。
(作者为资深媒体人、新加坡国立大学访问学者)
移民大量涌入英国是从二战之后开始的,当时主要是为英国纺织、钢铁业补充劳动力。2004年欧盟东扩以后,进入英国的东欧移民大量增加,其中以波兰人居多。目前,在英国的6300万人口中,移民占13%,波兰、印度和巴基斯坦是英国的前三大移民来源地。750万移民中的260万是穆斯林,占英国总人口的4%到5%;在过去的十年中,英国增长的人口中七成以上是外来移民,数量大概有300万人,其中增长最快的是穆斯林移民,在过去7年间上升了37%。
移民在英国社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如前首相布莱尔所言,移民对于英国的经济发展是“绝对必要的”。在2003年之前,威斯敏斯特公爵的财富多年来稳居英国财富榜首位,2004年,俄裔石油巨头阿布拉莫维奇打破了公爵的垄断地位,而从2005年开始,来自印度的钢铁大王米塔尔又取代了阿布拉莫维奇的地位。在一般工作岗位上,2007年6月,全英总工会的报告称,如果没有移民工人,诸如餐饮服务业、蔬菜瓜果采摘业、鱼肉类屠宰与包装等行业将无法维系。在文学领域,拉什迪、奈保尔和石黑一雄等移民作家屡获国内和国际文学大奖。而据《经济学人》在去年伦敦奥运会之前的报道,近25年来,因为空前数量的外国人来到伦敦定居、工作或投资,伦敦已经成为比纽约更为多样化和有活力的城市。
但移民给英国带来的不只是贡献,也带来了相当多的经济、社会乃至政治难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恐怖主义威胁的上升。事实上,此次的街头恐怖袭击并非孤例,而是继2005年7月伦敦地铁大爆炸、2006年8月英美航线未遂爆炸案和2007年伦敦和苏格兰格拉斯哥汽车炸弹恐怖事件之后,英国近年来发生的又一起和移民相关的恐怖袭击事件。
此次,28岁的主犯迈克尔·阿德波拉杰在英国土生土长,表面上看是一个已经适应了英国生活方式的基督教徒,经常穿着运动服,热爱足球,是托特纳姆队的球迷,喜欢喝啤酒。但实际上他在2003年后开始变得越来越极端。
部分年轻移民的极端化倾向,是英国移民政策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这一点乍看起来让人难以置信:这些年轻人出生在英国,和父辈作为第一代移民辛苦谋生不同,他们衣食无忧,又在一个崇尚自由民主的社会长大,理应温和自信,又怎么会极端呢?但细想起来,这种变化又是有迹可寻的:第一代移民到英国主要是为了提高生活水平,并让后代有优良的教育机会,虽然入了籍,但他们在内心深处的认同很多时候仍然是原来的母国;二代移民就不同了,他们一方面受到英国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另一方面在家庭生活中熏陶的另一套价值和文化又挥之不去;他们希望融入英国社会,但肤色、语言和生活习惯的差异又让这种融入不是那么容易,而且显然,他们也不可能回到父辈的母国。这样一种认同危机和个人遭遇上的无能为力,就成了极端化最有利的温床。
因此,英国移民政策的重大考验,不仅表现在如何保障移民享有平等的就业、教育、医疗等类似技术性的问题上,更高一个层次的难题是,如何化解两种根本不同、乃至敌对的价值观之间的矛盾。而这个问题,就牵扯着如何看待英国战后执行多年的多元文化政策。
从世界范围看,在对待外来移民问题上,一般有四种政策:第一种是单一文化政策,基本不接纳移民,这以日本为代表;第二种是熔炉政策,以美国为代表,无论是来自何处,都要认同美国的核心价值;第三种是德国近年来实行的领头文化政策,也就是一个国家里的不同族群可以有各自的特征,但是必须支持作为社会基本核心概念的领头文化;第四种就是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实行的多元文化政策,这种政策鼓励移民保留自身的文化特色,并在很多方面给予照顾。
英国多元文化政策的形成,跟二战后左翼思潮的兴起和对从前殖民统治良心上的歉疚有关。在这种政策的推动下,英国在二战后简化了难民管理程序,缩短了审批周期。移民来到英国之后,可以不用讲英语,也可以完全按原有的方式生活。学校的宗教教育设立了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锡克教等多种宗教;穆斯林女生可配戴不与校服颜色相冲突的头巾;英国部队的穆斯林现役军人可保留短胡须等等。很多都是在西方国家也是首例。
但过分讲究多元的后果,是很多少数族裔的孤立发展,不同种族的人们在同一个地区各自过着平行的生活,这在事实上阻碍了融合。
2005年伦敦地铁爆炸案后,英国开始对多元文化政策进行调整,提高了移民的门槛。2011年2月,英国首相卡梅伦明确表示,英国必须放弃失败的多元文化主义,取而代之的是坚决捍卫自由的西方价值观。事实上,荷兰和德国都在近年明确放弃了多元文化政策。或许就像美国政治学家弗朗西斯·福山所说:自由社会拥有自身的价值观念,那就是个人的同等权利和尊严。那些不接受这些前提的文化在自由民主社会就不配得到平等的保护。
(作者为资深媒体人、新加坡国立大学访问学者)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