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证券正文

国有金控争夺期货盛宴

作者:叶青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03-29 23:08:00

摘要:监管层公布期货公司吸收合并的核准规定,根据《期货交易管理条例》第19条:期货公司办理下列事项,应当经国务院期货监督管理机构批准:合并、分立、停业、解散或者破产。同时,国务院期货监督管理机构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个月内做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叶青 北京报道
    3月28日,监管层公布期货公司吸收合并的核准规定,根据《期货交易管理条例》第19条:期货公司办理下列事项,应当经国务院期货监督管理机构批准:合并、分立、停业、解散或者破产。同时,国务院期货监督管理机构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个月内做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
    一股期货公司“国进民退”的并购潮迅速涌起,一些实力弱小的民营期货公司不得不卖掉牌照,满足净资本5亿元的门槛和全牌照的金融控股趋势,成为国有金融控股公司并购目标。
    方正证券已于3月23日宣布,正在筹划收购北京中期股权。在2013年期货业内首个并购案中,国有金控方正证券成为最大赢家,北京中期背后主要是泰康人寿和中诚信等一批民营股东背景。
方正证券的金控梦想
    2013年新年初始的并购事件,是以券商系期货公司并购为主。
    据了解,方正证券这次并购北京中期股权后,北京中期将吸收合并方正证券控股子公司方正期货;2011年,北京中期和方正期货净利润分别在全国160家期货公司中排名第29和第30。
    北京中期、方正期货在未合并之前,两家公司均未达到“净资本5亿元以上”的资管门槛。目前,方正期货的净资本接近4亿元,北京中期的净资本在2.5亿元左右,不过一旦两家公司整合成功,新公司的净资本将超过6亿元,营业网点达到24家,整体实力将大大增强,并有望挤入A类公司梯队。
    据业内人士透露,自去年以来方正证券已经开始运作,当时的目的就是通过并购扩大市场份额,收购北京中期是由于其在4家交易所的结算会员,资质比方正期货要强。
    据记者观察,方正期货近几年的发展成果,与方正证券的期货IB业务密不可分。两家期货公司整合成功后,营业网点优势互补并增加一倍多,将大大提升方正证券期货业务平台服务客户尤其证券客户的能力,进一步推动方正证券期货IB业务的发展,充分发挥期货和证券的协同效应。
    据记者了解,方正证券整合完北京中期后,有可能还要收购其他公司,目标同样是集中于营业部规模在20家左右,总体客户权益20亿左右的期货公司。争取成为总客户权益达60亿-70亿,总净资本达8亿-9亿左右的期货公司。此前,有消息认为,经易和首创期货都可能成为收购对象。
现货业务成焦点
    自2012年以来,特别是资产管理、设立风险管理现货子公司等创新业务的出台使得期货行业竞争更加激烈,业务也逐渐分化,国内160多家期货公司中小民营公司居多,实力分化悬殊,需要通过进一步的整合才能有实力与境外期货公司竞争。
    期货业内人士认为,现有并购模式最早来自于中信证券,由于直接并购整合现有研发和销售队伍,相比自己成立新的营业部所付出的代价要小。当初,中信证券成立中证期货后,中证期货又以3亿元收购新华期货,这种以并购手段开拓市场而不是自己设立营业部的模式,正在被券商、银行和保险公司等并购主体不断效仿。
    2012年12月22日,中国期货业协会发布《期货公司设立子公司开展以风险管理服务为主的业务试点工作指引》,自2013年2月1日起实施。期货市场获准开展“期现结合业务”,现货业务的开闸将改变期货公司以往以通道业务为主的局面,并成为期货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和盈利模式。
    根据《指引》规定,试点期间拟选择最近一次期货公司分类监管评级不低于B类B级,且净资本在3亿元以上的期货公司进行试点,同时优先考虑有业务开展经验及现货背景的公司。随着新品种的不断上市,类似于原油期货和国债期货的出现,相对应的产业公司有涉足期货领域的冲动。中国人寿入股中粮期货的原因也是未来国债期货上市,中国人寿持有大量国债现货,可以通过国债期货对冲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
    从某种意义上说,期货公司一旦获得经营资格就可以建立现货实业公司利用期货盈利的模式,期货公司旗下的风险管理子公司可以开展以仓单服务、合作套保、定价服务和基差交易等风险管理服务的业务,这不仅可以为期货公司创造更多的利润,还能真正实现期货公司参与到现货市场中,作为风险管理中介,更好地为实体企业提供风险管理服务,促进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的结合。
期货牌照水涨船高
    去年以来,金融创新推动国内期货公司业务不断拓展,逐渐融合经纪、投资咨询、资产管理、自营4项业务发展成为综合金融机构。同时,随着期货新品种不断上市,期货公司的价值逐渐受到券商、银行和保险等机构的青睐,尤其是期货公司的牌照资源,对于部分致力于打造“全牌照”的金融机构而言,吸引力更是不断增强。
    据某商业银行人士透露,未来国债期货的推出,银行参与期货领域的概率越来越大。2005年之前,期货品种比较少,期货公司牌照的收购价格只有几百万元。近几年,随着市场发展得越来越好以及并购需求的增加,一个资质相对不错的期货公司牌照大概可以卖到6000多万元。
    对中资银行来说,急需切入金融衍生品市场,全牌照经营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尤其是进入2011年之后,无论是兴业银行拟以8.52亿控股联华信托,还是农行以25.92亿元认购嘉禾人寿控股股权,银行自身要求混业经营的紧迫感更是强烈。
    南华期货战略规划部总经理王勇说,在历次期货公司收购案例中,第一轮收购潮始于2007-2008年,当时是以券商收购期货公司为主,其并购的特点是以券商收购一些实力稍差的期货公司,当然并购代价也低些。不过,其中也有资质较好的公司,类似于当时华泰证券收购长城伟业一样,并购的目的是为了开展股指期货相关业务。
    从2007年至今,期货行业每年都会出现各种形式的并购,其间也逐渐演化为三种形式的收购:传统期货公司间的并购、券商系期货公司的并购、银行系期货公司的并购,至此,期货界的并购方式逐渐形成“三足鼎立”。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