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股2.5
摘要: 当弥漫在华北上空的雾霾让所有人都掩鼻而行的时候,资本市场却在其中嗅出了利润的味道。
当弥漫在华北上空的雾霾让所有人都掩鼻而行的时候,资本市场却在其中嗅出了利润的味道。
2月25日,申银万国证券分析师杨绍华等人拿出一份长达20页的《PM2.5全产业链解析》投资报告,详尽地分析了整个PM2.5治理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投资空间,其中,还列出了这一产业链当中涉及的26家上市公司。
申银万国并不是最早的。此前,包括国泰君安、宏源证券等几家大型券商的分析师几乎都曾就此发布过详尽的研究报告,而在更早之前,2011年末的时候,长江证券、国金证券和平安证券就已经开始针对这一领域发布过研究报告。
从二级市场的表现上来看,从今年年初以来,在沪深两市指数几乎重新归零的大背景下,PM2.5相关概念股还是走出了一派相对独立的上涨行情,相关个股的平均涨跌幅超过20%,这在目前整体低迷的A股市场上,着实亮眼。
而另一方面,二级市场上的虚火似乎正在衰退。在记者所统计的PM2.5概念股当中,从今年年初以来的平均换手率已经超过200%,个别股票这期间换手率已经超过800%,而从日交易资金流向上来看,也已经显示出持续的净流出状态。
春风已至,随着雾霾天气的逐渐消散,PM2.5概念在资本市场上鼓动的热潮是否也会随之消散;潮水退去,市场资金对于PM2.5概念的追捧能否最终体现在上市公司的订单上?
监测仪器直接受益
3月4日,生产监测设备的创业板公司聚光科技(300203)的股价在连续上攻至16元之后旋即回落,此后,公司的股价出现了连续8个交易日的下跌,累计跌幅超过10%。
2011年上市的聚光科技在2012年6月份,以394万欧元的价格收购了荷兰BB公司(BohnenBeheeer)75%的股权,该公司旗下的Synspec公司是一家在环境监测领域专业从事在线VOCs(挥发性有机化学物)监测设备的供应商。通过这笔收购,聚光科技可以快速获得Synspec公司的相关技术,并迅速切入到国内的PM2.5环保监测市场。
只不过,这家Synspec公司2011年账面上的净利润只有20万欧元,较之于聚光科技每年1.7亿元的净利润而言,占比太小。
“其实公司在这个收购上也并不是主动的,而是相对被动的,因为我们合作多年,正好遇上他们要出售这个股权,就接过来了。”聚光科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其实公司并不是因为所谓PM2.5概念的升温而去做一些主动性的收购。
有分析师指出,随着国内在环境治理力度上的加强,此前大量依靠进口的环境监测设备将逐步被国产设备所取代,因此,聚光科技未来是否能够受益于PM2.5的治理还难以确定。
另一方面,随着国家在空气治理力度上的加强,环境监测设备这一市场空间已经被打开。在2月24日的全国环境工作会议上,环保部部长周生贤明确表示,PM2.5防治要提升到国家层面进行约束性控制,2013年要在113个环保重点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开展包括PM2.5在内的6项指标监测。
据杨绍华测算,在“十二五”期间,如果国内338个地级市以上城市全部建设PM2.5监测点的话,市场空间应该在4亿元左右。
目前A股上市公司当中,除了聚光科技之外,从事PM2.5环境监测仪器生产的还有2012年刚刚在中小板上市的雪迪龙(002658)以及创元科技(000551)。两家公司的股票从年初以来也经历了一轮热炒,这期间的换手率在300%左右。
“从整个环境治理的产业链上来说,包括了大气、土壤和水质等诸多领域,而PM2.5也只是大气污染的一部分,所占的比重非常小,只是因为影响到我们切身的健康,所以大家关心得比较多,其实真正从产业资本投入上来看,更多的投入主要还是集中在后期的治理上,前期监测的市场空间并不是很大。”一位环保行业分析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认为。
汽车尾气治理成主体
从全国范围看,油品可能是大气污染的元凶。在几家券商分析师的眼中,城市道路轻型汽车的尾气治理以及上游的油品提升,将是PM2.5防治的重点环节。
相对于缺乏业绩支撑的聚光科技,生产脱硫催化剂的三聚环保(300072)业绩增长平稳,继去年净利润实现65%的增长之后,公司预计今年的净利润增幅同比将达到90%左右。业绩的大增带动了公司的股价已经从年初以来上涨了88%。
其主要得益于最近几年国内机动车排放标准从国III到国IV不断提升,由此带动了在油品质量上的连续调整,这使得一些石油炼制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必须解决产品净化问题,而该公司在脱硫催化剂和脱硫净化剂上恰恰是行业龙头,也是中石油和中石化等大型油企的一级生产供应商。
而在整个汽车尾气治理的链条当中,除了上游的油品提升,更为重点的环节在于下游的汽车尾气处理。
宏源证券石化行业分析师柴沁虎甚至认为,目前北京市的汽车尾气污染问题罪魁并不在油品质量,而在于汽车尾气排放标准。根据柴沁虎的统计,目前在北京市的轻型车当中,不能满足国II排放标准的轻型车占比有15%,不能满足国III排放标准的轻型车占比大约有45%。“目前北京市的油品标准基本和欧V标准接近,但是仍然有90%的机动车尾气排放大约只符合欧III标准。”
目前在A股市场上,涉及汽车尾气治理业务的上市公司有10家左右。
杨绍华等专业人士认为,在汽车尾气处理上,目前国际上较为通行的方案是SCR技术(选择性催化还原系统),同时这一技术也是未来国内汽车尾气处理的最为现实的选择方案。
在A股上市公司当中,从事SCR技术的主要是银轮股份(002126)和威孚高科(000581),其中银轮股份在2011年启动的定增募投项目当中,包括了年产1万套SCR系统和8万套SCR转换器,而威孚高科目前则拥有300万升催化剂和50万套汽车尾气催化器的生产能力。
除了设备生产商之外,未来国内在汽车尾气治理上受益最多的将是作为消耗品的车用尿素,而国内目前生产这一产品的上市公司主要是四川美丰(000731)。根据此前四川美丰的测算,随着国IV标准有望在近期得到大范围推行,全国对车用尿素的需求量将从此前的1万吨增长到600万吨,市场空间相当广阔,而公司可以将此前的20万吨气头尿素产能直接转化成为60万吨的车用尿素生产线。
工业脱硝刚刚展开
电力行业是大气污染物排放大户,是产生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的重要部门。加大电力行业污染物排放治理力度则成为控制PM2.5的重要组成部分。脱硫、脱硝和除尘上的设备升级,成为此次政府治理空气质量的重点领域。
在这一业务上,券商分析师重点推荐的上市公司包括九龙电力(600292)和国电清新(002537)两家公司。
这其中,九龙电力由于在2012年新购入的脱硫资产全部投入运营,因此成为公司去年净利润暴增285%的主要动力。
接下来,按照九龙电力的发展计划,公司将逐步剥离包括电力资产在内的非环保资产,同时购入大量的环保资产,这其中就包括2011年公司通过定向增发收购的脱硫资产项目,公司目前的脱硫机组项目将从此前的319万千瓦增加到1226万千瓦,而毛利率高达18%的环保产业也已经成为公司的盈利重点。
未来,九龙电力将逐步将自身发展成为中电投集团旗下的环保平台,这意味着将来中电投集团有可能将全部建成的脱硫业务注入到公司。
而随着2011年燃煤脱硫机组装机容量已经达到全国火电装机容量的近九成,同时,从今年的1月1日起,国家计划将脱硝电价试点范围扩展到全国,这意味着在未来的“十二五”期间,脱硝业务将成为公司新的增长极。
而九龙电力在这一业务上主要是基于SCR技术上拓展公司的催化剂产能,方正证券分析师周伟预测,公司的产能从2012年的10000立方米增加到13000立方米,将给公司带来3.5亿元的销售收入。
2月25日,申银万国证券分析师杨绍华等人拿出一份长达20页的《PM2.5全产业链解析》投资报告,详尽地分析了整个PM2.5治理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投资空间,其中,还列出了这一产业链当中涉及的26家上市公司。
申银万国并不是最早的。此前,包括国泰君安、宏源证券等几家大型券商的分析师几乎都曾就此发布过详尽的研究报告,而在更早之前,2011年末的时候,长江证券、国金证券和平安证券就已经开始针对这一领域发布过研究报告。
从二级市场的表现上来看,从今年年初以来,在沪深两市指数几乎重新归零的大背景下,PM2.5相关概念股还是走出了一派相对独立的上涨行情,相关个股的平均涨跌幅超过20%,这在目前整体低迷的A股市场上,着实亮眼。
而另一方面,二级市场上的虚火似乎正在衰退。在记者所统计的PM2.5概念股当中,从今年年初以来的平均换手率已经超过200%,个别股票这期间换手率已经超过800%,而从日交易资金流向上来看,也已经显示出持续的净流出状态。
春风已至,随着雾霾天气的逐渐消散,PM2.5概念在资本市场上鼓动的热潮是否也会随之消散;潮水退去,市场资金对于PM2.5概念的追捧能否最终体现在上市公司的订单上?
监测仪器直接受益
3月4日,生产监测设备的创业板公司聚光科技(300203)的股价在连续上攻至16元之后旋即回落,此后,公司的股价出现了连续8个交易日的下跌,累计跌幅超过10%。
2011年上市的聚光科技在2012年6月份,以394万欧元的价格收购了荷兰BB公司(BohnenBeheeer)75%的股权,该公司旗下的Synspec公司是一家在环境监测领域专业从事在线VOCs(挥发性有机化学物)监测设备的供应商。通过这笔收购,聚光科技可以快速获得Synspec公司的相关技术,并迅速切入到国内的PM2.5环保监测市场。
只不过,这家Synspec公司2011年账面上的净利润只有20万欧元,较之于聚光科技每年1.7亿元的净利润而言,占比太小。
“其实公司在这个收购上也并不是主动的,而是相对被动的,因为我们合作多年,正好遇上他们要出售这个股权,就接过来了。”聚光科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其实公司并不是因为所谓PM2.5概念的升温而去做一些主动性的收购。
有分析师指出,随着国内在环境治理力度上的加强,此前大量依靠进口的环境监测设备将逐步被国产设备所取代,因此,聚光科技未来是否能够受益于PM2.5的治理还难以确定。
另一方面,随着国家在空气治理力度上的加强,环境监测设备这一市场空间已经被打开。在2月24日的全国环境工作会议上,环保部部长周生贤明确表示,PM2.5防治要提升到国家层面进行约束性控制,2013年要在113个环保重点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开展包括PM2.5在内的6项指标监测。
据杨绍华测算,在“十二五”期间,如果国内338个地级市以上城市全部建设PM2.5监测点的话,市场空间应该在4亿元左右。
目前A股上市公司当中,除了聚光科技之外,从事PM2.5环境监测仪器生产的还有2012年刚刚在中小板上市的雪迪龙(002658)以及创元科技(000551)。两家公司的股票从年初以来也经历了一轮热炒,这期间的换手率在300%左右。
“从整个环境治理的产业链上来说,包括了大气、土壤和水质等诸多领域,而PM2.5也只是大气污染的一部分,所占的比重非常小,只是因为影响到我们切身的健康,所以大家关心得比较多,其实真正从产业资本投入上来看,更多的投入主要还是集中在后期的治理上,前期监测的市场空间并不是很大。”一位环保行业分析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认为。
汽车尾气治理成主体
从全国范围看,油品可能是大气污染的元凶。在几家券商分析师的眼中,城市道路轻型汽车的尾气治理以及上游的油品提升,将是PM2.5防治的重点环节。
相对于缺乏业绩支撑的聚光科技,生产脱硫催化剂的三聚环保(300072)业绩增长平稳,继去年净利润实现65%的增长之后,公司预计今年的净利润增幅同比将达到90%左右。业绩的大增带动了公司的股价已经从年初以来上涨了88%。
其主要得益于最近几年国内机动车排放标准从国III到国IV不断提升,由此带动了在油品质量上的连续调整,这使得一些石油炼制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必须解决产品净化问题,而该公司在脱硫催化剂和脱硫净化剂上恰恰是行业龙头,也是中石油和中石化等大型油企的一级生产供应商。
而在整个汽车尾气治理的链条当中,除了上游的油品提升,更为重点的环节在于下游的汽车尾气处理。
宏源证券石化行业分析师柴沁虎甚至认为,目前北京市的汽车尾气污染问题罪魁并不在油品质量,而在于汽车尾气排放标准。根据柴沁虎的统计,目前在北京市的轻型车当中,不能满足国II排放标准的轻型车占比有15%,不能满足国III排放标准的轻型车占比大约有45%。“目前北京市的油品标准基本和欧V标准接近,但是仍然有90%的机动车尾气排放大约只符合欧III标准。”
目前在A股市场上,涉及汽车尾气治理业务的上市公司有10家左右。
杨绍华等专业人士认为,在汽车尾气处理上,目前国际上较为通行的方案是SCR技术(选择性催化还原系统),同时这一技术也是未来国内汽车尾气处理的最为现实的选择方案。
在A股上市公司当中,从事SCR技术的主要是银轮股份(002126)和威孚高科(000581),其中银轮股份在2011年启动的定增募投项目当中,包括了年产1万套SCR系统和8万套SCR转换器,而威孚高科目前则拥有300万升催化剂和50万套汽车尾气催化器的生产能力。
除了设备生产商之外,未来国内在汽车尾气治理上受益最多的将是作为消耗品的车用尿素,而国内目前生产这一产品的上市公司主要是四川美丰(000731)。根据此前四川美丰的测算,随着国IV标准有望在近期得到大范围推行,全国对车用尿素的需求量将从此前的1万吨增长到600万吨,市场空间相当广阔,而公司可以将此前的20万吨气头尿素产能直接转化成为60万吨的车用尿素生产线。
工业脱硝刚刚展开
电力行业是大气污染物排放大户,是产生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的重要部门。加大电力行业污染物排放治理力度则成为控制PM2.5的重要组成部分。脱硫、脱硝和除尘上的设备升级,成为此次政府治理空气质量的重点领域。
在这一业务上,券商分析师重点推荐的上市公司包括九龙电力(600292)和国电清新(002537)两家公司。
这其中,九龙电力由于在2012年新购入的脱硫资产全部投入运营,因此成为公司去年净利润暴增285%的主要动力。
接下来,按照九龙电力的发展计划,公司将逐步剥离包括电力资产在内的非环保资产,同时购入大量的环保资产,这其中就包括2011年公司通过定向增发收购的脱硫资产项目,公司目前的脱硫机组项目将从此前的319万千瓦增加到1226万千瓦,而毛利率高达18%的环保产业也已经成为公司的盈利重点。
未来,九龙电力将逐步将自身发展成为中电投集团旗下的环保平台,这意味着将来中电投集团有可能将全部建成的脱硫业务注入到公司。
而随着2011年燃煤脱硫机组装机容量已经达到全国火电装机容量的近九成,同时,从今年的1月1日起,国家计划将脱硝电价试点范围扩展到全国,这意味着在未来的“十二五”期间,脱硝业务将成为公司新的增长极。
而九龙电力在这一业务上主要是基于SCR技术上拓展公司的催化剂产能,方正证券分析师周伟预测,公司的产能从2012年的10000立方米增加到13000立方米,将给公司带来3.5亿元的销售收入。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