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部的黄金十年
摘要:种种迹象表明,2013年将是全面深化行政改革的重要一年,将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体制改革又一次大动作。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刘飞 北京报道
牵一发而动全身,当属改革!
在十八大报告中,“改革”一词被提及86次,其中2次提到“全面改革”,5次提到“深化改革”。在这份报告中,胡锦涛同志再次提到大部制改革,要求“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健全部门职责体系”。
新一轮的大部门改革呼之欲出,人们翘首以待。种种迹象表明,2013年将是全面深化行政改革的重要一年,将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体制改革又一次大动作。
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改革再出发。
六次演化大部制
所谓“大部制”,是指把政府间相同及相近的职能进行整合,归入一个部门管理,其他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形成“宽职能,大部门”的政府组织结构和体制机制。
回顾历史,自1978年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已经进行过六次机构改革,逐步从简单的机构裁撤、人员精简,迈向行政体制转轨、政府职能转变,目标渐次清晰。
2003年的第五次机构改革,首次界定了政府在经济和社会管理方面承担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项基本职能。
方案载明:撤销外经贸部和国家经贸委,设立商务部,改组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设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在经济调节职能划分上,财政部负责制定各项宏观经济政策,运用财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和综合平衡社会财力;央行从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监管职能分离出来后,新的职能明确界定为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
2008年的第六次《国务院改革方案》要求合理配置宏观调控部门职能。针对发改委、财政部、央行这三大宏调部门进行了明确的定位,要求发改委负责综合平衡,财政部侧重财政政策,央行掌控货币政策;提出“要建立健全协调机制,形成更加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多年来,有“部中之部”之称的发改委不仅执掌宏观调控权,还拥有微观项目审批权;既负责经济社会发展职能,又肩负体制改革重任。长期以来,发改委进行宏观经济和产业调控的主要途径,就是项目审批和价格调控。
此次方案提出,发改委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减少微观管理事务和具体审批事项,集中精力抓好宏观调控。
改革是中国最大红利。在经济领域,发改委、财政部、央行、商务部、国资委五大部委“各司其职”,助力中国经济走过了“黄金十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中国的人均GDP是5414美元,在世界排名第89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内外部矛盾也越来越突出。
外部,国际能源巨头对中国时不时地提出种种“价格要挟”、环保指责也花样翻新,海外投资屡遭“安全门”、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面临严峻挑战。
内部,高行政成本与低行政效率并存的现状,使得现有的政府机构体制成为社会各界诟病的焦点问题之一,并产生了改革的“内冲动”。
总之一句话,不改不行。经过2008年的小试牛刀后,“大部制”改革,再次摆在了中国最高决策层的面前。
五大部的黄金十年
十年间,中国的GDP从2001年的11万亿元人民币增至2011年的47万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超过10%。中国已成长为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世界第二大贸易国。
来自国资委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1-11月,央企实现营收20.1万亿元,同比增长8.9%;实现利润总额1.1万亿元。这一年,世界500强企业中,中国央企已上榜54家,是十年前的9倍。
自国资委成立之后,“兼并重组”、“整合”成为国企改革的主题词,整体上市成为央企改革的重要任务。截至2011年底,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共有368家,其中已有超过40家中央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整体上市。
此外,跨国并购也已成为央企对外投资新亮点。据商务部介绍,2008年至2011年,中国企业以跨国并购方式实现的对外直接投资合计1063亿美元,年均增长44%。作为“走出去”的主力军,2010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中,国有企业占66.2%。
利用外资方面,2011年与2002年相比,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增长了120%,年均增长9.2%,在全球的排名由第四位上升至第二位,并已连续20年保持发展中国家首位。
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2012年1月至11月,我国进出口总值35002.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8%。其中,出口18499.1亿美元,进口16503.7亿美元,贸易顺差1995.4亿美元。
一直以来,“减顺差”是中国外贸发展的头等大事。2008年中国贸易顺差达到2981亿美元的峰值水平,此后逐年缩减,2009年为1957亿美元,2010年为1815亿美元,2011年进一步缩减至1549亿美元。
回顾十年,经济的增长更多得益于宏观调控逆周期调节作用的充分发挥。发改委、财政部、央行合理履行宏观调控部门职能。
第一阶段:2000年至2007年。长达八年的连续增长结果,与三方面因素密不可分:一是国内“高温”市场,二是外汇储备的积累给国内市场创造了巨量的货币供给;三是在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形势下,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巨大。
货币政策审时度势,及时由“稳健”转到“适度从紧”再到“从紧”。2006年至2008年上半年,先后19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8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相应的,财政政策基调转变为稳健,辅助货币政策的紧缩性调控;
第二阶段: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迅速席卷全球。财政政策迅速推出四万亿的经济刺激方案,同时货币政策及时从“从紧”转向“适度宽松”,短短100天内,央行连续五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四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第三阶段:2010年以来,宏观调控有效引导货币条件从此前“应对危机”状态稳步向常态回归。先后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
现阶段:2012年5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要根据形势加大预调微调力度,强调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并准备启动一批事关全局、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
2012年5月21日发改委批准了超过100个清洁能源项目,这一数量超过了5月份前20天批准项目的总和。广东湛江和广西防城港等一批重大建设项目在同一天获批,仅此两个项目总投资额度就超过1300亿。但随后发改委表示不会再有类似2008年4万亿规模的刺激政策出现。
然而,紧随其后的是货币政策的放松,在两次降准后,央行一个月内先后两次降息,并扩大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
从98年亚洲金融危机到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再到现行仍扑朔迷离的欧债危机,十多年来,发改委、财政部、央行、商务部、国资委等经济协调部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发挥国家发展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综合运用财税、货币政策,一次次化“危”为“机”,为稳定我国经济增速保驾护航。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各方翘首期待大部委改革的顶层设计方案能“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下一个十年铺路搭桥。
牵一发而动全身,当属改革!
在十八大报告中,“改革”一词被提及86次,其中2次提到“全面改革”,5次提到“深化改革”。在这份报告中,胡锦涛同志再次提到大部制改革,要求“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健全部门职责体系”。
新一轮的大部门改革呼之欲出,人们翘首以待。种种迹象表明,2013年将是全面深化行政改革的重要一年,将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体制改革又一次大动作。
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改革再出发。
六次演化大部制
所谓“大部制”,是指把政府间相同及相近的职能进行整合,归入一个部门管理,其他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形成“宽职能,大部门”的政府组织结构和体制机制。
回顾历史,自1978年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已经进行过六次机构改革,逐步从简单的机构裁撤、人员精简,迈向行政体制转轨、政府职能转变,目标渐次清晰。
2003年的第五次机构改革,首次界定了政府在经济和社会管理方面承担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项基本职能。
方案载明:撤销外经贸部和国家经贸委,设立商务部,改组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设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在经济调节职能划分上,财政部负责制定各项宏观经济政策,运用财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和综合平衡社会财力;央行从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监管职能分离出来后,新的职能明确界定为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
2008年的第六次《国务院改革方案》要求合理配置宏观调控部门职能。针对发改委、财政部、央行这三大宏调部门进行了明确的定位,要求发改委负责综合平衡,财政部侧重财政政策,央行掌控货币政策;提出“要建立健全协调机制,形成更加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多年来,有“部中之部”之称的发改委不仅执掌宏观调控权,还拥有微观项目审批权;既负责经济社会发展职能,又肩负体制改革重任。长期以来,发改委进行宏观经济和产业调控的主要途径,就是项目审批和价格调控。
此次方案提出,发改委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减少微观管理事务和具体审批事项,集中精力抓好宏观调控。
改革是中国最大红利。在经济领域,发改委、财政部、央行、商务部、国资委五大部委“各司其职”,助力中国经济走过了“黄金十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中国的人均GDP是5414美元,在世界排名第89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内外部矛盾也越来越突出。
外部,国际能源巨头对中国时不时地提出种种“价格要挟”、环保指责也花样翻新,海外投资屡遭“安全门”、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面临严峻挑战。
内部,高行政成本与低行政效率并存的现状,使得现有的政府机构体制成为社会各界诟病的焦点问题之一,并产生了改革的“内冲动”。
总之一句话,不改不行。经过2008年的小试牛刀后,“大部制”改革,再次摆在了中国最高决策层的面前。
五大部的黄金十年
十年间,中国的GDP从2001年的11万亿元人民币增至2011年的47万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超过10%。中国已成长为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世界第二大贸易国。
来自国资委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1-11月,央企实现营收20.1万亿元,同比增长8.9%;实现利润总额1.1万亿元。这一年,世界500强企业中,中国央企已上榜54家,是十年前的9倍。
自国资委成立之后,“兼并重组”、“整合”成为国企改革的主题词,整体上市成为央企改革的重要任务。截至2011年底,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共有368家,其中已有超过40家中央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整体上市。
此外,跨国并购也已成为央企对外投资新亮点。据商务部介绍,2008年至2011年,中国企业以跨国并购方式实现的对外直接投资合计1063亿美元,年均增长44%。作为“走出去”的主力军,2010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中,国有企业占66.2%。
利用外资方面,2011年与2002年相比,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增长了120%,年均增长9.2%,在全球的排名由第四位上升至第二位,并已连续20年保持发展中国家首位。
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2012年1月至11月,我国进出口总值35002.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8%。其中,出口18499.1亿美元,进口16503.7亿美元,贸易顺差1995.4亿美元。
一直以来,“减顺差”是中国外贸发展的头等大事。2008年中国贸易顺差达到2981亿美元的峰值水平,此后逐年缩减,2009年为1957亿美元,2010年为1815亿美元,2011年进一步缩减至1549亿美元。
回顾十年,经济的增长更多得益于宏观调控逆周期调节作用的充分发挥。发改委、财政部、央行合理履行宏观调控部门职能。
第一阶段:2000年至2007年。长达八年的连续增长结果,与三方面因素密不可分:一是国内“高温”市场,二是外汇储备的积累给国内市场创造了巨量的货币供给;三是在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形势下,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巨大。
货币政策审时度势,及时由“稳健”转到“适度从紧”再到“从紧”。2006年至2008年上半年,先后19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8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相应的,财政政策基调转变为稳健,辅助货币政策的紧缩性调控;
第二阶段: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迅速席卷全球。财政政策迅速推出四万亿的经济刺激方案,同时货币政策及时从“从紧”转向“适度宽松”,短短100天内,央行连续五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四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第三阶段:2010年以来,宏观调控有效引导货币条件从此前“应对危机”状态稳步向常态回归。先后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
现阶段:2012年5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要根据形势加大预调微调力度,强调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并准备启动一批事关全局、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
2012年5月21日发改委批准了超过100个清洁能源项目,这一数量超过了5月份前20天批准项目的总和。广东湛江和广西防城港等一批重大建设项目在同一天获批,仅此两个项目总投资额度就超过1300亿。但随后发改委表示不会再有类似2008年4万亿规模的刺激政策出现。
然而,紧随其后的是货币政策的放松,在两次降准后,央行一个月内先后两次降息,并扩大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
从98年亚洲金融危机到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再到现行仍扑朔迷离的欧债危机,十多年来,发改委、财政部、央行、商务部、国资委等经济协调部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发挥国家发展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综合运用财税、货币政策,一次次化“危”为“机”,为稳定我国经济增速保驾护航。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各方翘首期待大部委改革的顶层设计方案能“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下一个十年铺路搭桥。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