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国企红利的主人
摘要:让全民共享发展成果系大势所趋,因此这一议题不仅已经摆上金融高管的议事日程表,未来也将随着国企资产证券化的推进而不断升温。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叶琪 北京报道
2012年,关于“划拨国有资产充实全国社保基金的声音”不断增强。
2.2万亿,这是截止2011年底的养老金空帐金额,而各界在对这一数字忧心忡忡的同时,再次对抽国企之利、补社保之缺寄予厚望。
作为国有企业的所有者,国民大众到底何时能成为国企红利的主人?面对国企红利体制内循环的现实,近来证监会、社保高管再度呼吁将部分国有资产划拨到社保。有业内人士认为,让全民共享发展成果系大势所趋,因此这一议题不仅已经摆上金融高管的议事日程表,未来也将随着国企资产证券化的推进而不断升温。
那么在2013年,我们能否看到实质性进展?“现在还很难说,关键在于一个大的顶层设计。如果大的整合调整来了,个人账户空账就必须要弥补,相关部门就必须做决策,这事就能顺势而成。但现在几个部门不动。”12月31日,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对记者表示。
红利划拨
虽然养老金亏空已经高喊多年,但一直鲜见填补窟窿的有效举措。
12月17日,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在《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2》发布会上透露,截至2011年底,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为2.5万亿元,但是其中空帐金额就高达2.2万亿元,个人帐户实际资金只有2703亿元。
“从2013年开始,用8年时间,争取到2020年做实个人账户。”对于这么大的养老金缺口,戴相龙建议划拨央企利润来弥补,“应该制度化,实行分成制,中央企业上缴利润的20%划拨到社保基金。”
据国资委数据,2011年,中国国企实现利润总额2.58万亿元人民币。如果按照20%缴纳社保资金,每年最少在5000亿元以上。
“靠外汇储备冲抵、国有红利划拨,或者通过其他方式筹钱来弥补养老金空账。这是早晚的一笔账。”杨燕绥表示。
业内也普遍认为,由于养老金窟窿是国企改革的遗留问题,划拨央企利润来弥补这一缺口其实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据杨燕绥介绍,1998年国有企业减员增效时,有两千多万人下岗,其平均年龄只有47岁,而当时就把个人账户的8%挪用了。“这帐一直记着,早晚是要还的,但早做比晚做好。”
而在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赵晓看来,当前提高个人或企业的缴费比例不现实,也难以靠增税或者提高财政赤字给社保基金增加财政投入的情况下,以国有资产来充实社保基金可能是剩下的唯一办法。
实际上,自1994年实施分税制改革后国企利润不断攀升,2007年9月财政部颁布了《国务院关于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意见》,结束了国企不分红的历史,其上缴比例为5%-10%,之后在2010年12月,财政部又将提交比例提高至5%-15%。
体制内流转
显然,要让“财大气粗”的国企割肉并不容易。
“2012年央企预计上缴给国家的红利仅占其净利润的7.4%,而这一比例欧美国家为42%至65%、新西兰70%、挪威20%至53%。无论如何看,这一红利上缴比例实在是太低了。”据赵晓统计,已纳入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范围的中央企业2011年实现净利润11115亿元,2012年预计收取中央企业税后利润823亿元。
更能说明问题的是:红利上缴后,最终贡献到社保的部分其实少之又少。2012年两会发布的预算报告显示,在2011年765.02亿元的中央国有资本经营收入中,只有40亿元被调入财政用于社会保障支出,占全部上缴红利的5.2%。
赵晓汇总201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安排发现,全国国有资本经营支出总额约为1277亿元,其中用到社会保障等民生方面的部分为50亿元,占比3.9%。
其他资金到底流向了何处?国资委此前曾表态,“好钢要用在刀刃上,用在最需要的地方上去”。就目前而言,中央企业重大技术创新、节能减排、灾后恢复生产重建、改革重组补助支出以及国有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等,这些因素都决定了国企利润的使用方向。
但这也意味着,大部分国资预算还是在体制内流转,停留在红利取之于国企、用之于国企的状态,对此赵晓比作是“左兜出右兜进”,其实“肉还在锅里”。
而对于提高国有企业红利划转社保基金的比例,有业内专家认为尽管其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比划转国有股权强,风险也更小,但即便今年上调,其幅度也仅在5%左右,很难一下子提高到30%、50%。“现在没有大的整合调整,仅就事论事,各个部门唱的不是一个调。”杨燕绥坦言。
国有股“蛋糕”
除了杯水车薪的国企红利,社保基金还想在国企利润中直接分到更大一块“蛋糕”。
戴相龙表示,为实现社会养老保障收支长期平衡,如有需要,可将超过51%的国有股划拨全国社保基金,社保基金会不参加具体管理,依法获得投资收益。根据现行规定,境内含国有股的上市公司,应将首次公开发行时实际发行股份数量的10%,转由社保基金持有。
无独有偶,证监会主席郭树清不久前也建议,国有资产在IPO过程中,应将划拨给社保基金的比例从现行的10%提高至30%甚至50%。
截至2011年底,由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和由财政部、汇金公司投资的金融企业,净资产共有约15万亿元,其中在上市公司中,国家控股超过51%以上的股份达到2万亿元。
而经济学家马骏在《化解国家资产负债中长期风险》的报告中测算,从2013年起如果逐步划拨80%的国有股份到社保系统,我国养老金账户累计结余可以持续约30年,到2050年年度养老金收支也将保持基本平衡。
但这些呼吁并没有得到国资委的回应。一位接近国资委人士对记者表示,由于国企改革过程中的很多历史遗留问题都与股权紧密相关,因此在国资委看来,如果没有详细的制度安排,仅简单地把国有股份划给社保,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增添更多问题。
此外,杨燕绥还认为,“将国有股划拨社保只是一个局部动作,要弥补空账,主要还在于调整养老金结构”。
2012年,关于“划拨国有资产充实全国社保基金的声音”不断增强。
2.2万亿,这是截止2011年底的养老金空帐金额,而各界在对这一数字忧心忡忡的同时,再次对抽国企之利、补社保之缺寄予厚望。
作为国有企业的所有者,国民大众到底何时能成为国企红利的主人?面对国企红利体制内循环的现实,近来证监会、社保高管再度呼吁将部分国有资产划拨到社保。有业内人士认为,让全民共享发展成果系大势所趋,因此这一议题不仅已经摆上金融高管的议事日程表,未来也将随着国企资产证券化的推进而不断升温。
那么在2013年,我们能否看到实质性进展?“现在还很难说,关键在于一个大的顶层设计。如果大的整合调整来了,个人账户空账就必须要弥补,相关部门就必须做决策,这事就能顺势而成。但现在几个部门不动。”12月31日,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对记者表示。
红利划拨
虽然养老金亏空已经高喊多年,但一直鲜见填补窟窿的有效举措。
12月17日,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在《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2》发布会上透露,截至2011年底,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为2.5万亿元,但是其中空帐金额就高达2.2万亿元,个人帐户实际资金只有2703亿元。
“从2013年开始,用8年时间,争取到2020年做实个人账户。”对于这么大的养老金缺口,戴相龙建议划拨央企利润来弥补,“应该制度化,实行分成制,中央企业上缴利润的20%划拨到社保基金。”
据国资委数据,2011年,中国国企实现利润总额2.58万亿元人民币。如果按照20%缴纳社保资金,每年最少在5000亿元以上。
“靠外汇储备冲抵、国有红利划拨,或者通过其他方式筹钱来弥补养老金空账。这是早晚的一笔账。”杨燕绥表示。
业内也普遍认为,由于养老金窟窿是国企改革的遗留问题,划拨央企利润来弥补这一缺口其实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据杨燕绥介绍,1998年国有企业减员增效时,有两千多万人下岗,其平均年龄只有47岁,而当时就把个人账户的8%挪用了。“这帐一直记着,早晚是要还的,但早做比晚做好。”
而在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赵晓看来,当前提高个人或企业的缴费比例不现实,也难以靠增税或者提高财政赤字给社保基金增加财政投入的情况下,以国有资产来充实社保基金可能是剩下的唯一办法。
实际上,自1994年实施分税制改革后国企利润不断攀升,2007年9月财政部颁布了《国务院关于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意见》,结束了国企不分红的历史,其上缴比例为5%-10%,之后在2010年12月,财政部又将提交比例提高至5%-15%。
体制内流转
显然,要让“财大气粗”的国企割肉并不容易。
“2012年央企预计上缴给国家的红利仅占其净利润的7.4%,而这一比例欧美国家为42%至65%、新西兰70%、挪威20%至53%。无论如何看,这一红利上缴比例实在是太低了。”据赵晓统计,已纳入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范围的中央企业2011年实现净利润11115亿元,2012年预计收取中央企业税后利润823亿元。
更能说明问题的是:红利上缴后,最终贡献到社保的部分其实少之又少。2012年两会发布的预算报告显示,在2011年765.02亿元的中央国有资本经营收入中,只有40亿元被调入财政用于社会保障支出,占全部上缴红利的5.2%。
赵晓汇总201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安排发现,全国国有资本经营支出总额约为1277亿元,其中用到社会保障等民生方面的部分为50亿元,占比3.9%。
其他资金到底流向了何处?国资委此前曾表态,“好钢要用在刀刃上,用在最需要的地方上去”。就目前而言,中央企业重大技术创新、节能减排、灾后恢复生产重建、改革重组补助支出以及国有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等,这些因素都决定了国企利润的使用方向。
但这也意味着,大部分国资预算还是在体制内流转,停留在红利取之于国企、用之于国企的状态,对此赵晓比作是“左兜出右兜进”,其实“肉还在锅里”。
而对于提高国有企业红利划转社保基金的比例,有业内专家认为尽管其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比划转国有股权强,风险也更小,但即便今年上调,其幅度也仅在5%左右,很难一下子提高到30%、50%。“现在没有大的整合调整,仅就事论事,各个部门唱的不是一个调。”杨燕绥坦言。
国有股“蛋糕”
除了杯水车薪的国企红利,社保基金还想在国企利润中直接分到更大一块“蛋糕”。
戴相龙表示,为实现社会养老保障收支长期平衡,如有需要,可将超过51%的国有股划拨全国社保基金,社保基金会不参加具体管理,依法获得投资收益。根据现行规定,境内含国有股的上市公司,应将首次公开发行时实际发行股份数量的10%,转由社保基金持有。
无独有偶,证监会主席郭树清不久前也建议,国有资产在IPO过程中,应将划拨给社保基金的比例从现行的10%提高至30%甚至50%。
截至2011年底,由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和由财政部、汇金公司投资的金融企业,净资产共有约15万亿元,其中在上市公司中,国家控股超过51%以上的股份达到2万亿元。
而经济学家马骏在《化解国家资产负债中长期风险》的报告中测算,从2013年起如果逐步划拨80%的国有股份到社保系统,我国养老金账户累计结余可以持续约30年,到2050年年度养老金收支也将保持基本平衡。
但这些呼吁并没有得到国资委的回应。一位接近国资委人士对记者表示,由于国企改革过程中的很多历史遗留问题都与股权紧密相关,因此在国资委看来,如果没有详细的制度安排,仅简单地把国有股份划给社保,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增添更多问题。
此外,杨燕绥还认为,“将国有股划拨社保只是一个局部动作,要弥补空账,主要还在于调整养老金结构”。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