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朴方:共圆心中的同一个梦想

作者:佚名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08-09-06 15:05:00

摘要:邓朴方:共圆心中的同一个梦想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残联主席、北京奥组委执行主席 邓朴方

    我们刚刚成功举办了“有特色、高水平”的第29届奥运会,9月6日,我们又将迎来第13届残奥会。“两个奥运,同样精彩”,是党和国家的要求,也是我们对国际社会的庄重承诺。把残奥会办得同样有特色、高水平,有利于树立我国良好的人权保障形象,有利于促进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文明水平,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功举办第13届残奥会,意义重大。
残疾人和残疾人体育
    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表明,我国有8300多万残疾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6.34%。根据联合国的统计,“全球有6.5亿残疾人,占全球总人口的10%”。
    残奥会是由肢体残疾人和盲人参加的运动会。残奥会的起源要追溯到二战期间,战争造成了大量伤兵,英国政府为此设立了脊髓损伤中心。神经外科医生第一次把运动作为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方式。1948年,古特曼医生在斯托克·曼德维尔康复中心组织了一次有14名男性和两名女性截瘫患者参加的轮椅射箭比赛,该运动会被命名为斯托克·曼德维尔运动会。1960年,来自23个国家的400多名残疾人运动员在罗马参加了第9届国际斯托克·曼德维尔运动会,这届运动会后来被国际残奥委员会确定为第1届“残奥会”。1988年汉城第8届残奥会后,形成了每届残奥会和夏季奥运会在同一城市举办的惯例。国际残奥委员会创建于1989年,是残疾人体育运动员的国际性代表组织,现有161个会员。残奥会从最初的只有23个国家的400多名运动员参赛,发展到第12届雅典残奥会136个国家和地区的3806名选手参赛,其规模和影响不断扩大。
    残疾人根据残疾类别参加不同的体育运动会。智障人参加特奥会,听力残疾人则参加聋奥会。
    建国初期,我国社会福利单位广泛开展了广播操、生产操、乒乓球、篮球、拔河等群众性残疾人体育活动。改革开放以来,残疾人体育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目前,我国的残疾人运动员已达到270多万,其中参加残奥运动的有150多万人,参加特奥运动的有60多万人,参加聋奥运动的有60多万人。自1984年以来,我国先后举办了7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此外,我国参加了7届“远东及南太平洋地区残疾人运动会”,而且从第4届到第9届连续6次获得金牌总数第一。我国还参加了6届夏季残奥会,在2004年雅典残奥会上,取得了金牌总数和奖牌总数双第一的优异成绩,赢得了国际残疾人体坛的高度赞誉。我国自1989年起共参加了4届世界聋奥会。自1987年起组团参加了5届夏季、4届冬季特奥会。
    提到残疾人体育运动,人们通常会问:那些身体已经残疾的人为什么还要从事体育竞技比赛?观看残疾人体育竞赛会不会让人感到很“揪心”?我认为,开展残疾人体育运动,有四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康复治疗、强身健体,二是突破局限和障碍,三是融入社会,四是影响和改变社会。
    残疾人参加体育运动,最早是从康复治疗开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医生发现伤残军人参加体育活动有利于身体康复,这催生了现代康复医学。以康复为目的的体育活动,产生的效果不仅仅是康复。在体育运动中,残疾人不断突破身体的局限和心理的障碍。体育让很多残疾人实现了虽然没腿,但是能跳;虽然看不见,但是能跑。残而不废,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片崭新的天地。
    实际上,大多数残疾人参加体育运动,都不同程度地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许多残疾人运动员创造了相当优异的成绩。有位游泳运动员叫何军权,小时候因为被高压电击伤,失去了双臂,但他在水库里练就了一身游泳的好功夫。有一次在家乡的水库边,看见一位女青年不慎落水,十分危急,他跃入水中,迅速游到女青年身边,大喊:“你抱住我的肩膀!”把这位落水女青年救上了岸。何军权在游泳比赛时,虽然只能以头撞击池壁,比别的运动员吃亏,但他还是获得了包括残奥会在内的多项世界冠军。
    残疾人参与体育运动,是用身体和意志,证明自己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是用精神和毅力,表现自己的人格尊严、突破生命局限的志气和勇气。举办残疾人体育盛会,就是要展示残疾运动员的顽强精神,让社会更多地了解、关心残疾人,提高社会的文明水平。在全世界,残疾人参与体育竞赛,以其不畏艰难、百折不挠、乐观进取、顽强拼搏的精神为世人所瞩目,给人以启迪。残奥会以其强烈的感染力和特殊的震撼力为世界增添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北京残奥会的
基本情况和筹办工作
    第13届残奥会将于2008年9月6日至17日在北京举行。届时将有来自148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多名运动员,近4000名官员、教练员、裁判员,近4000名记者及相关技术人员参加,一些国家的元首、政府首脑、王室代表、体育部长及其他高级政府官员等众多国际贵宾,也将参加开幕式和闭幕式,或观看比赛。
    北京是第一个执行国际奥委会和国际残奥委会协议的举办城市。由一个组委会同时筹办两个奥运会,这在奥运会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既是北京奥运会的口号,也是北京残奥会的口号,鲜明地表达了残疾人与健全人“同属一个世界,共圆美好梦想”的主题。
    “超越·融合·共享”是北京残奥会的理念。“超越”的核心是超越自我、挑战极限,体现了残疾人超越生理和心理障碍的勇气和信心,体现了残疾人渴望平等参与的诉求。“融合”体现了奥林匹克“团结”、“和平”、“和谐”的价值观和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理念的完美融合。“共享”体现了让残疾人与健全人在奥林匹克运动和社会生活中共享欢乐、友谊、梦想与成功,共享社会文明成果的美好愿望。
    残奥会会徽“天地人”的要素是红、蓝、绿三色构成的“之”字形。“之”字形曲折盘屈,寓意历经坎坷最终获得成功;红、蓝、绿色分别寓意太阳、蓝天和大地;三种颜色的三个笔划综合起来成为一个运动的人形,表达了追求运动的和谐,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的理念。
    残奥会吉祥物是“福牛乐乐”。我们选择了扎实、勤恳、坚韧的最普通的牛作为形象大使,它蕴含着残疾人运动员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和奋发向上的品格。“乐乐”吸收了中国民间版画、年画的设计风格,体现了传统民族风格、大众情趣与时代气息的完美结合。
    北京残奥会的比赛项目有20个大项。此外,还有在青岛的帆船项目和在香港的马术项目。在这20个大项中,各比赛项目将根据运动员的残疾类别和残疾程度进行分级,以保证公平竞争。为了使更多国家与地区的运动员参加北京残奥会,北京奥组委将首次向各参赛代表团配额内的人员提供国际旅费,并依照惯例,提供免费食宿,且免收报名费。这一承诺得到了国际残奥委会和各国残奥委会的赞赏。
    为了确保两个奥运“同时筹办”,“同样精彩”,今年2月,北京奥组委成立了残奥会筹备工作指挥部,指定了近600名残奥会专职工作人员,在残奥会各竞赛场馆配备了残奥副秘书长。中国残联系统派出了70多名干部充实到奥组委相关部门。在竞赛组织上,北京奥组委已举办了26期、1700多人次参加的国内技术官员培训班。我国将选派637名国内技术官员参与残奥会赛事工作。残奥会竞赛日程表已由国际残奥委会确定,报名资格审查等竞赛政策已制定完成。
    残奥会对无障碍设施和环境具有特殊要求。北京残奥会竞赛场馆共20个,独立训练场馆6个,全部利用奥运会的比赛和训练场馆。根据残奥会场馆的特殊需求,制定了场馆详细运行设计和转换期工作计划,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测试演练,为赛时期间的高效运转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残奥会各场馆的固定无障碍设施均达到了国家规定的要求,部分场馆达到了国际水平。残奥村是各国残奥会代表团居住和开展相关活动的重要场所,村内所有运动员公寓都配备了达到国际标准的无障碍设施,并提供盲文版运动员村指南等特殊服务,方便各类残疾人运动员的生活。制定了适用于残疾人的特殊安检政策与程序,修订了导盲犬进入场馆和公共场所的政策法规。
    为给残奥会的举办提供良好的城市环境,北京市以交通为重点,全面推进重点景区、宾馆、饭店、银行等公共服务设施无障碍建设,长城、故宫等重要景点实现了通行无障碍,24个定点医院、16家残奥会签约酒店等实施了无障碍改造。残奥会赛时将开设16条公交专线,全市共有2885辆无障碍公交车运行,其中400辆供残奥会赛会使用;新增42部爬楼车和109部升降平台,8条轨道交通线的123个车站,每一站都至少有一个出入口能满足轮椅乘客从地面到站台的出行需求;北京还组建了我国第一支拥有70辆车的无障碍出租车队。有关部门编制了奥运会残奥会无障碍指南等出版物,方便残疾人查询重要景点、宾馆、饭店、银行等城市设施的无障碍信息。在奥运会、残奥会期间,还将为参赛的残疾人运动员、官员和观众提供无线助听和视频手语翻译软件等无障碍信息服务。残奥会形象景观以奥运会景观为基础,在奥运会之后,对场馆、相关赛事产品和城市景观载体进行残奥会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