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选的中国变奏
摘要:事实上,上述结构性矛盾导致的中美在汇率、贸易、南海与中国军力扩充等方面的纷争并不是始于今日。
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罗姆尼斥责奥巴马政府在贸易、安全等问题上对中国的态度几近乞求,声称如果当选,上任的第一天就会把中国列为“货币操纵国”;而奥巴马的竞选广告则指责罗姆尼通过他在贝恩资本的活动,把美国的就业机会输送到中国。在此期间,中国三一集团的关联公司罗尔斯公司因为奥巴马的一纸行政禁令,上千万美元的工程无疾而终。华为和中兴则因为“间谍嫌疑”而遭到美国国会的调查。就连伦敦奥运会美国代表团的服装由中国制造的事,也被两党拿过来大肆炒作。
普遍的看法是,这只是双方的选举语言,一旦上台,在现实利益面前,选举时的激进承诺就被束之高阁,实质对华政策往往变化不大,甚至远比竞选时的论调更加务实。事实上,这种“没什么大不了”的看法,在历史上已得到过验证。比如,1992年,克林顿提出对中国商品增加关税,以迫使中国改变政治制度。但上台不久他们就意识到,承诺做出的重大改变弊大于利,因此默默放弃了。罗姆尼和奥巴马新政府会有所不同吗?
历史上,中美关系的第一个蜜月期以联合中国对付苏联以维护其霸主地位为动力;第二个蜜月期以联合中国对付恐怖主义以维护其国家安全和世界霸主地位为动力。但如今,美国在中东的战事即将结束,重返亚太已成定局。与此同时,金融危机给世界主要国家和国际体系带来了空前的困难和不确定性,美国受到的打击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全国上下的焦虑通过“美国不能接受第二名”而表露无遗。而中国经济则一枝独秀,更在2010年第二季度超过了日本。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的政治精英企图通过攻击中国,把明明是美国自身的问题硬说成是中国的“罪过”,以便转移视线与转嫁责任,推卸自身对摆脱美国经济困境无能的责任。
而从根本上看,对于美国来说,任何国家的发展都是对美国统治地位的挑战。过去半个多世纪,美国的霸权地位一度受到了来自苏联和日本的有力挑战,但事实证明,那不过是一个又一个“狼来了”的预言。但这一次的情形有所不同,来自中国的挑战似乎分外严峻。苏联垮台的原因是效率极低的经济制度,日本的人口和规模决定了它不可能是霸权国家的靠谱候选者,但中国显然已经克服了以上的缺陷。“狼”也许真的来了的恐惧,会是美国决策者挥之不去的梦魇,对中国的战略防范也因此不会止息。因此,不管中国愿意不愿意,未来都必须接受来自美国的竞争。
何况,中美关系存在结构性矛盾,一是目前的中美关系是霸权国家和次强国家之间的关系。而按照主流的国际关系理论,次强国家一定会挑战头号强权,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也被近代以来的国际关系史所证明。加之有上个世纪初德国、日本在强大后发动战争改变世界格局的历史教训,从而使“中国威胁论”得以大行其道,且至今余波未平。二是意识形态矛盾,中国作为政治体制和价值观迥异于美国的国家,注定就会成为美国的战略对手和遏制对象。三是地缘政治矛盾,美国不但把美洲作为自己后院,实际上也把亚太地区视为自己势力范围。美国不但在二战中付出巨大牺牲和代价打败日本,而且还打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奥巴马上台以来,美国战略东移、重返亚洲的态势已经很明显。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提高,中国也势必要在亚太地区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双方的冲撞已难以完全避免。四是经贸关系上的矛盾。中国是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三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还是美国国债的最大持有者,但双方在知识产权保护、人民币汇率等方面的矛盾旷日持久。
事实上,上述结构性矛盾导致的中美在汇率、贸易、南海与中国军力扩充等方面的纷争并不是始于今日。自2010年以来,中美关系就在极不稳定中度过,发生了一系列令人担忧的事件。从克林顿时期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到小布什的“战略竞争关系”和“负责任的利益攸关者”,再到奥巴马时代的“战略再保证”和全面互利的经济伙伴关系,定位上的摇摆充分说明了中美关系的不确定性。但与此同时,两国之间的依赖又如此之深,已非任何一个国家能单独挑衅与改变。作为“老大”和“老二”的美中两国,绝对不能走向对抗这个铁的现实,两国必须找出一条和平相处、合作共生的出路,摸索和创造出一种有别于历史上英德关系、美苏关系的新型国家关系。
在最近两次辩论中,巴马和罗姆尼都为中美关系定下一个相对比较积极的基调,两人都强调同样的设想:“如果中国遵守规则,我们愿意与之成为伙伴。”这意味着不论最终谁是胜者,中美关系也不太可能充满敌意、剑拔弩张,因为那样会令两国同时付出巨大的代价。但从两人的表述中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在未来的日子里,美国政府至少会在经贸领域进一步对中国施压。美国大选中的反华言论,和以往一样大部分会是选举语言,但如果因此掉以轻心的话,可能同样会犯错误。
值得欣慰的是,不管罗姆尼和奥巴马言辞多么激烈,在中国民众中引起的反应似乎都不大。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也仅作出低调反应。在被问到美国对中国的批评和负面看法时,洪磊只是说:“我们希望美国共和、民主两党候选人能够不受大选政治的影响,多做有利于中美互信与合作的事……中美经贸关系的实质是互利共赢。双方应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处理相关问题。”从民到官,对来自外界的批评不再忙不迭地辩白或反唇相讥,这种淡定与平和,是我们孜孜以求的大国心态的起点。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