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标普:银行业分化将加剧

作者:贺江兵 张夏楠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2-10-26 22:16:00

摘要:资产证券化大规模展开的话,中国银行业的资本实力会进一步下降,而不是有所改善。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贺江兵 实习记者 张夏楠  北京报道
    “从多个指标看,国内银行强者和弱者间的差距正变得日益显著。”10月24日,标准普尔在其发布的《中国50大银行》报告中称,经济放缓将加剧中国银行业的两极分化。以五大行为代表的大型银行将保持其竞争优势,但资产规模在200亿-400亿美元的区域性银行通常有高于平均水平的信贷增长和严重的地域和行业集中度,随着信用风险的展开,经营环境会受到压力,资本水平难以维持。
    报告称,中国银行业正面临着信用下行、企业违约上升、净息差收窄、流动性管理紧张等因素的挑战。目前银行业平均资产回报率比年初预期表现要好,但利润率面临下降风险,偏紧的资本管理对银行形成限制。金融脱媒日益普遍,银行将难以维持75%的存贷比监管要求。
    对于近期升温的资产证券化,标普态度谨慎。标普金融机构评级董事廖强表示,资产证券化对缓解银行信贷风险作用有限,“如果资产证券化大规模展开的话,中国银行业的资本实力会进一步下降,而不是有所改善。”
    信用风险抬头
    标普预计明年银行业平均资产回报率在0.8%到1%之间,与2011年1.3%的平均资产收益率相比有所下降,但比年初的预期要好。
    “表面上看,银行业绩普遍良好,但大型银行与小型银行的资产组合质量差别比较大。”廖强分析,一些小型银行虽然有着与五大行相近的业绩表现,但其业绩是建立在快速的信贷增长基础之上的;同时信贷投放的行业集中度比较高,集中于房地产、建筑业等风险较高的领域,在未来的几年中,中国内地银行业会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标普认为,全国性银行和大型区域性银行可能进行大规模的市场整合,整合步伐将取决于银行业信用下滑情况的严重程度。虽然目前市场环境相对较好,并购紧迫性并不强,但随着下行周期的展开,小型银行处于不利地位,不仅在业务提升上会受到限制,更会因为运营环境变差而受到打击。
    报告中,标普对全国50大银行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比率进行统计,认为银行资本状况多介于5%-7%之间,表明资本状况“中等”;少数几家银行风险调整后资本比率低于5%,表明资本状况“疲弱”。
    表外业务规模扩大
    标普在《中国50大银行》报告中称,2006年底至2011年底,银行业贷款总额年复合增长率达18.9%,但该数据掩盖了银行资产负债表外信贷的大幅增长,例如贷款承诺、银行承兑汇票(或定期汇票)和信用证。因此,标普称,实际上过去五年表外信贷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44.6%,相当于2011年底银行贷款总额的37.5%。
    央行9月发布的2002年以来社会融资规模月度数据显示,金融机构表外业务融资规模逐年扩大,从2006年到2011年,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的累计规模从5020亿增加至2011年的2.53万亿元。
    表外业务的扩张是银行在更为严厉的监管指标下提升收益的尝试。但由于表外业务不列入资产负债表,从而可以规避风险和资产考核,也因此,市场对其风险的担忧从未止歇。
    中国银行董事肖钢近日发表署名文章提示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称银行发行的“资金池”运作的理财产品,常以“发新偿旧”来满足到期兑付,与“庞氏骗局”无异。
    “表外业务的发展有其经济逻辑,但也削弱了银行的风险文化,对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提升不利。”廖强认为,表外业务的操作风险没有受到普遍重视,“为了绕开指标的管制,本身就意味着银行在其合规性或业务制度上强行打开了一个缺口,资金才得以流出。”
    对于目前贷存比75%的监管红线,廖强直言称该要求非常保守,甚至可以说是过时的,“随着金融脱媒现象变得日益普遍,银行维持75%的贷存比已变得益发困难。如果仍然依靠旧的行政指标来管控日新月异的金融行业,结果可能会事与愿违。”
    资产证券化作用有限
    针对新开闸的资产证券化,廖强则称其对提高商业银行流动性,加速信贷资金的周转有比较现实的意义,但达不到业内人士所期望的分散信贷风险的效果。
    他分析,原因首先是在于政策层较为谨慎,制度设计上要求银行作为权益的自留风险比例较大;其次,从国外的实际经验来看,在遇到金融危机时,是否会要求银行提供流动性支持也无法确定,分担风险的作用因而也受到影响;另外,资产证券化被看做是提升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手段,但实际中银行的操作很难预期。不排除银行只是为了把风险卖出去,腾出资本余量来发展新的业务。“表面上风险交易资产没有变化,但考虑到潜在的压力情况下的回表风险,实际的风险暴露反而可能会增加。”
    “从标准普尔的角度来看,如果资产证券化大规模展开的话,中国银行业的资本实力会进一步下降,而不是有所改善。”廖强提示。
    而继国开行之后,交通银行也即将在10月30日发行30亿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成为信贷资产证券化重启后五大行首单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相应的,保险资金投资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的政策也在近期出台。以金融脱媒为主线的改革正在稳步推进。
    “中国的金融改革最终目标是实现利率自由化。但什么时候推出,采取怎样的步骤,在多大范围内推进,这些都具有不确定性。”廖强评价,金融改革方案“有路线图,没时间表”。
    在他看来,6月份央行放松银行存款利率上限“意义十分重大”。因为较低的存款利率一直是保护银行息差的重要手段,而现在贷款利率下限不再是约束条件。
    “政策层需要在提升效率与金融稳定之间进行权衡,从目前情况来看,短中期内不会有太大动作。”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