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选的“摇摆州”
摘要:摇摆州数目的减少,不仅意味着选情更难预测和把握,更反映了美国政治的很多深层次的问题。
资深媒体人 赵灵敏
四场辩论,将罗姆尼的竞选活动从悬崖边拉了回来。此前,他多次失言,负面消息迭出,支持率一降再降,被普遍认为大势已去。辩论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全新的罗姆尼。据目前的各项民调,两人的支持率不相上下,罗姆尼虽然略有领先,但领先优势很微弱,双方再次站到同一起跑线上。
美国总统大选实行的是间接选举,是以州为单位的选举人团制。全美50个州加上哥伦比亚特区华盛顿,选举人票总数为538,除缅因州和内布拉斯加州依得票率分配选举人票外,其余各州都采用“赢者全拿”制。奥巴马或罗姆尼必须至少获得270票才能胜选。目前,选举人票排前两位的是加利福尼亚(55票)和得克萨斯(38票),但奥巴马和罗姆尼的竞选活动却恰恰忽略了这两州。
这是因为这两州的形势早已明朗:加州是自由派的大本营,加州选民中现在已注册的共和党成员约占30%。分析人士预测, 共和党排名在6年内将降到第三,排在目前占43%的民主党和21%的独立选民之后,那55张票铁定是奥巴马的;而得州民风保守,自1976年以来一直是共和党的“票仓”和“钱袋子”,没有在任何一场选举中投过民主党人的票,那38票也早已预先归于罗姆尼名下。
一般说来,总统大选中,美国西部沿海、东北部沿海和五大湖畔州份的选民投票倾向较支持民主党,故有蓝州之说;而南部沿海和中部则较倾向于投给共和党,故有红州之说;而那些变来变去,立场不稳定的州则被称为紫州,也就是摇摆州。历史上摇摆州定胜负的经典案例是2000年大选,小布什和戈尔在佛罗里达的得票只差不到2000票,为了是否要重新计票,两人打了长达36天的官司,最后还是联邦最高法院一纸判决帮助小布什拿下佛罗里达才得以入主白宫。
本次大选,公认的摇摆州共有9个,分别是俄亥俄(18票)、威斯康星州(10 票)、弗吉尼亚(13票)、佛罗里达(29票)、科罗拉多(9票)、内华达(6票)、新罕布什尔(4票)、艾奥瓦(6票)以及北卡罗来纳(15票)。由于目前推断出来的两人选举人票差距在10票左右,上述110张选举人票的走向,就成了决定谁能够当选总统的关键。更有分析认为,最核心的决定因素是这9个州中100个县共计620万选民的倾向,他们在美国全国选民中所占的比例不到5%,却在事实上决定了谁能当选总统。
事实上,在2008年大选中,上述9个摇摆州都是奥巴马的囊中物,但两年前国会中期选举后共和党却声势大振,在多个州当选州长,从而使得这几个州的投票去向变得扑朔迷离。根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的报道,此次竞选活动烧钱已破7亿美元大关,其中的93%用在这9个州,更有半数以上砸到了三个最要命的摇摆州——佛罗里达、俄亥俄和弗吉尼亚。但在前几十年间,摇摆州远不局限在目前这么狭小的范围。在1980年前,大选胜负差在3%之内的州高达十余个;1992年之前,胜负差在5%之内的达到11个;但在2008年,差距在5%内的只有6个州。战场州的版图正在不断缩小,这一点从两位候选人的竞选日程也可见出端倪。当年尼克松跑遍美国,在全部50个州举行竞选活动;肯尼迪也遍访45个州,但奥巴马目前只跑了22个州,罗姆尼去了32个州,而且很多时候还不是搞竞选,而是去筹款。
摇摆州数目的减少,说明越来越多的选民一早就决定好了自己的政治立场,而且这种立场有一定的延续性。著名的皮尤中心今年4月对3000个美国人的调查显示,美国政治的两极分化趋势是25年来最严重的,民主党和共和党的支持者们几乎在每一个议题上都锱铢必较,而这种趋势在小布什和奥巴马任内达到了高峰。在许多问题上,今天的美国社会已很难找到介于黑白之间的灰色地带,而且任何一方都不认为另一方有优点,他们甚至不会听取另一方的意见。
另外,自小布什以来,美国大选的政治操作手段发生了根本变化。以前,大家都是集中力量争取少数持中间立场摇摆不定的选民,都认为本党的基本选民无须说服。小布什则反其道而行之,非但没有往中间靠拢,反而不断地向共和党极端右翼靠近,甚至往往不惜违背大多数选民的意愿。这种做法的潜台词是,基本群众寻找的是信念坚定、果断的领袖,如果没有这样的领袖,这些选民或者不投票,或者会另外去寻找自己的代言人。1992年老布什之所以在竞选连任时输给克林顿,一个主要原因正是因为大批共和党的基本群众将选票投给了看上去信念坚定的第三党候选人佩罗。共和党的领袖一旦能够稳定基本群众,壮大自己阵营的声势,就必然能够影响中间派。而如果民主党候选人不这样做的话,不仅拿不到中间派的选票,连自己的基本群众都会丢掉。两党这样做的结果等于进行了空前的政治动员,在很大程度上分化了中间派,迫使人们在非此即彼中做出选择。
另外,自2000年以来的4次总统选举,无论是2000年的小布什和戈尔,2004年的小布什和克里,2008年的奥巴马和麦凯恩,还是最近这次的奥巴马和罗姆尼,都不是那种可以堪称伟大的政治人物。对于选民来讲,并没有太多跨党派选择的冲动,而更倾向于固守原来的政治立场。《纽约时报》在评论本次大选的几场辩论时认为,选民至今仍不知道未来4年会如何,奥巴马和罗姆尼、拜登和瑞安大部分时间都放在上个任期的旧事争论。大体而言,奥巴马要延续现有方针,罗姆尼要推翻它,但都没有详细进行阐述,选民只能根据辩论释放的信号和理念自行推测。
媒体也是影响因素之一。布鲁金斯学会的美国政治专家尼瓦拉就认为﹐网上博客﹑电台访谈节目和有线新闻网的兴起为宣扬特定的政治观点提供了渠道﹐使美国人可以只选择符合自己口味的信息来源。社交媒体非但没有成为连接这些孤岛的桥梁,反而催生了一种独特的新型网络部落主义。人们不是变得更兼容并蓄,而是更激进极端。
显然,摇摆州数目的减少,不仅意味着选情更难预测和把握,更反映了美国政治的很多深层次的问题。而且,在未来很长时间里,也都还难以看到这些问题的缓解和解决。也许到了某个时刻,在选民们奋起反抗并且美国政治体制面临严重危机的情况下,在面临迫在眉睫的外来威胁时,团结和合作的意义,才能真正得以彰显。
四场辩论,将罗姆尼的竞选活动从悬崖边拉了回来。此前,他多次失言,负面消息迭出,支持率一降再降,被普遍认为大势已去。辩论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全新的罗姆尼。据目前的各项民调,两人的支持率不相上下,罗姆尼虽然略有领先,但领先优势很微弱,双方再次站到同一起跑线上。
美国总统大选实行的是间接选举,是以州为单位的选举人团制。全美50个州加上哥伦比亚特区华盛顿,选举人票总数为538,除缅因州和内布拉斯加州依得票率分配选举人票外,其余各州都采用“赢者全拿”制。奥巴马或罗姆尼必须至少获得270票才能胜选。目前,选举人票排前两位的是加利福尼亚(55票)和得克萨斯(38票),但奥巴马和罗姆尼的竞选活动却恰恰忽略了这两州。
这是因为这两州的形势早已明朗:加州是自由派的大本营,加州选民中现在已注册的共和党成员约占30%。分析人士预测, 共和党排名在6年内将降到第三,排在目前占43%的民主党和21%的独立选民之后,那55张票铁定是奥巴马的;而得州民风保守,自1976年以来一直是共和党的“票仓”和“钱袋子”,没有在任何一场选举中投过民主党人的票,那38票也早已预先归于罗姆尼名下。
一般说来,总统大选中,美国西部沿海、东北部沿海和五大湖畔州份的选民投票倾向较支持民主党,故有蓝州之说;而南部沿海和中部则较倾向于投给共和党,故有红州之说;而那些变来变去,立场不稳定的州则被称为紫州,也就是摇摆州。历史上摇摆州定胜负的经典案例是2000年大选,小布什和戈尔在佛罗里达的得票只差不到2000票,为了是否要重新计票,两人打了长达36天的官司,最后还是联邦最高法院一纸判决帮助小布什拿下佛罗里达才得以入主白宫。
本次大选,公认的摇摆州共有9个,分别是俄亥俄(18票)、威斯康星州(10 票)、弗吉尼亚(13票)、佛罗里达(29票)、科罗拉多(9票)、内华达(6票)、新罕布什尔(4票)、艾奥瓦(6票)以及北卡罗来纳(15票)。由于目前推断出来的两人选举人票差距在10票左右,上述110张选举人票的走向,就成了决定谁能够当选总统的关键。更有分析认为,最核心的决定因素是这9个州中100个县共计620万选民的倾向,他们在美国全国选民中所占的比例不到5%,却在事实上决定了谁能当选总统。
事实上,在2008年大选中,上述9个摇摆州都是奥巴马的囊中物,但两年前国会中期选举后共和党却声势大振,在多个州当选州长,从而使得这几个州的投票去向变得扑朔迷离。根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的报道,此次竞选活动烧钱已破7亿美元大关,其中的93%用在这9个州,更有半数以上砸到了三个最要命的摇摆州——佛罗里达、俄亥俄和弗吉尼亚。但在前几十年间,摇摆州远不局限在目前这么狭小的范围。在1980年前,大选胜负差在3%之内的州高达十余个;1992年之前,胜负差在5%之内的达到11个;但在2008年,差距在5%内的只有6个州。战场州的版图正在不断缩小,这一点从两位候选人的竞选日程也可见出端倪。当年尼克松跑遍美国,在全部50个州举行竞选活动;肯尼迪也遍访45个州,但奥巴马目前只跑了22个州,罗姆尼去了32个州,而且很多时候还不是搞竞选,而是去筹款。
摇摆州数目的减少,说明越来越多的选民一早就决定好了自己的政治立场,而且这种立场有一定的延续性。著名的皮尤中心今年4月对3000个美国人的调查显示,美国政治的两极分化趋势是25年来最严重的,民主党和共和党的支持者们几乎在每一个议题上都锱铢必较,而这种趋势在小布什和奥巴马任内达到了高峰。在许多问题上,今天的美国社会已很难找到介于黑白之间的灰色地带,而且任何一方都不认为另一方有优点,他们甚至不会听取另一方的意见。
另外,自小布什以来,美国大选的政治操作手段发生了根本变化。以前,大家都是集中力量争取少数持中间立场摇摆不定的选民,都认为本党的基本选民无须说服。小布什则反其道而行之,非但没有往中间靠拢,反而不断地向共和党极端右翼靠近,甚至往往不惜违背大多数选民的意愿。这种做法的潜台词是,基本群众寻找的是信念坚定、果断的领袖,如果没有这样的领袖,这些选民或者不投票,或者会另外去寻找自己的代言人。1992年老布什之所以在竞选连任时输给克林顿,一个主要原因正是因为大批共和党的基本群众将选票投给了看上去信念坚定的第三党候选人佩罗。共和党的领袖一旦能够稳定基本群众,壮大自己阵营的声势,就必然能够影响中间派。而如果民主党候选人不这样做的话,不仅拿不到中间派的选票,连自己的基本群众都会丢掉。两党这样做的结果等于进行了空前的政治动员,在很大程度上分化了中间派,迫使人们在非此即彼中做出选择。
另外,自2000年以来的4次总统选举,无论是2000年的小布什和戈尔,2004年的小布什和克里,2008年的奥巴马和麦凯恩,还是最近这次的奥巴马和罗姆尼,都不是那种可以堪称伟大的政治人物。对于选民来讲,并没有太多跨党派选择的冲动,而更倾向于固守原来的政治立场。《纽约时报》在评论本次大选的几场辩论时认为,选民至今仍不知道未来4年会如何,奥巴马和罗姆尼、拜登和瑞安大部分时间都放在上个任期的旧事争论。大体而言,奥巴马要延续现有方针,罗姆尼要推翻它,但都没有详细进行阐述,选民只能根据辩论释放的信号和理念自行推测。
媒体也是影响因素之一。布鲁金斯学会的美国政治专家尼瓦拉就认为﹐网上博客﹑电台访谈节目和有线新闻网的兴起为宣扬特定的政治观点提供了渠道﹐使美国人可以只选择符合自己口味的信息来源。社交媒体非但没有成为连接这些孤岛的桥梁,反而催生了一种独特的新型网络部落主义。人们不是变得更兼容并蓄,而是更激进极端。
显然,摇摆州数目的减少,不仅意味着选情更难预测和把握,更反映了美国政治的很多深层次的问题。而且,在未来很长时间里,也都还难以看到这些问题的缓解和解决。也许到了某个时刻,在选民们奋起反抗并且美国政治体制面临严重危机的情况下,在面临迫在眉睫的外来威胁时,团结和合作的意义,才能真正得以彰显。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