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高官主刀三地金融改革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金水 蓝姝 胡金华 北京、广州、上海报道
他做过生产队长,并一手创办过广发证券,而今他是广东省分管金融的副省长,陈云贤的人生像一个旋转的罗盘,转出斑斓的色彩和传奇。
7月25日,《珠三角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获国务院批准正式公布,广东的金融强省战略启动;背后操刀的就是曾经有“中国第一草根券商”之称的广发证券创始人陈云贤。尽管A股大盘指数创出3年来的新低,但广东金改概念股全线上涨,迎接新一轮的金融改革。
30年前,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就是试验改革开放的特区;30年后,深圳又成为了金融改革的特区,试点人民币资本项目自由兑换。
金融服务业滞后影响了实体经济体已经成为共识,新一轮改革从金融领域率先突破;珠三角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温州金融改革综合试验区开始竞跑,背后主刀的另外两位高官也是来自证券领域,他们分别是前证监会副主席屠光绍和前证监会主席助理朱从玖。
陈云贤的人生与屠光绍、朱从玖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产生交集,那时候,中国证券市场刚刚创立,陈云贤从广发银行投资部的行员变成了证券部总经理,1993年,他创立广发证券并任总裁。屠光绍则刚刚从人民银行调任中国证券交易系统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后来成为中国证监会交易部主任;朱从玖也从人民银行金融管理司转到新成立的中国证监会不久,担任证监会办公室副主任。
10年后,以陈云贤为首的广发三杰和他的广发证券博士军团已经威震资本市场,广发证券跻身全国主流券商之列,他却率先离开了证券领域。2003年,陈云贤结束了13年的证券职业生涯,辞去广发证券董事长调任广东佛山市任常务副市长,开始了从政地方的生涯。而此时,朱从玖已经接替屠光绍成为了上海证券交易所最年轻的总经理,屠光绍任中国证监会副主席。
今天,3位来自证券领域的高官人生轨迹再次相交,屠光绍、陈云贤和朱从玖分别成为上海、广东和浙江主管金融的政府高官,主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广东和温州金融改革试验区,在中国经济最发达的沿海呈品字形布局,为中国经济改革和转型探路。
陈云贤:再启金融改革特区
1955年出生的陈云贤是三位出身证券高官的年龄最长者,他的人生充满曲折和坎坷,做过插队知青,回城上过学,也做过工人,教过书。
相比较而言,屠光绍和朱从玖的人生轨迹则要顺利得多;从学校到金融机构,一切都顺风顺水。不过,3人相似的经历是都跟随名师学习,陈云贤师从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屠光绍曾师从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朱从玖师从刘鸿儒教授。
1991年陈云贤从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毕业,作为证券创新业务的重点人才引入广发银行,开始了广发证券创业生涯。在广发证券最辉煌的时候,陈云贤选择了离开,从佛山开始了从政生涯。2011年,陈云贤成为广东省主管金融的副省长。
《珠三角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7月25日正式公布,这是陈云贤履新广东主管金融副省长后,在原来珠三角产业规划总体纲要的基础上几易其稿而上报的方案,陈云贤自己认为相比温州方案“表叙更具体,内容更全面”。他认为,国家给广东金融创新的政策优势要好于温州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温州可以做的,广东也可以做,温州不能做的,广东也可以试。
陈云贤意识到广东和上海的差距就在金融服务方面,他提出了发展国际金融、科技金融、产业金融、农村金融和民生金融的改革总体思路,支持人民币自由兑换和国际化、消费信贷、农民土地承包权抵押贷款、利用城市金融资源支持三农、开放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业、发展大型产业基金、成立科技银行、开展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发行中小企业私募债、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为核心的创新投融资体系等改革和创新。
广东一直以发展外向型出口经济为特点,中小企业比较集中,金融服务业方面一直存在着短板;2011年广东金融资产为12万亿,计划广东金改推动2015年金融机构总资产达到20万亿元。
朱从玖:聚集草根金融的力量
民间高利贷的断裂彻底改变了温州在中国金融版图中的地位,成为与上海和深圳同等重要的国家级金融改革试验区。
浙江是典型的民营经济聚集区,民间资本雄厚,由于金融体制和金融机构落后,难以与实体经济有效接轨,这里主要依靠草根金融的力量,民间借贷非常活跃,但一场金融危机彻底摧毁了民间资本和实体经济长期形成的融资链条。
2012年3月28日,国务院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5月30日,朱从玖从证监会主席助理空降浙江省,任分管金融和国资的副省长,负责主刀温州金融改革,破解民间高利贷和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朱从玖是典型五道口毕业的金融官员,毕业之后在央行金融管理司参与过早期资本市场的筹建。当时,这个筹备小组有聂庆平、朱从玖、张育军和高良玉等人,这些人都成为了资本市场的中坚力量。朱从玖最亮丽的人生履历是接替屠光绍成为上海证券交易所最年轻的总经理;后来,他升任证监会主席助理兼发行部主任,张育军接替出任上交所总经理。
南方基金总经理高良玉与朱从玖都是安徽老乡,曾经一起在人民银行和证监会共事过,但他不愿意谈及朱从玖和他的金融改革。不过,他认为,越来越多的从证券领域出来的高官主管地方金融,这是一件好事,表明资本市场的发展得到国家的重视,现在,从证券领域出来的金融高官还是太少。
朱从玖履新不到一个月就调研了温州、舟山和绍兴,探讨金融创新服务实体经济的模式。他希望最大限度地利用综合金融平台,充分调动银行、保险、信托、股权等多种金融工具支持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和小微企业融资与企业创新。
温州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细则下个月可能公布。从朱从玖的近期言论来看,他认为,资本市场是企业转型升级的最短路径,浙江需要提升资本市场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功能。温州金融改革重点可能会放在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工具创新上,毕竟他有20年的资本市场从业经验。
不过,朱从玖主刀的温州金改还需要结合本地实际和得到上面的支持。温州号称是最有钱的地方,却找不到好的投资,主要原因是温州现代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机构不发达,在三个试验区中金融基础最薄弱;但温州的优势是市场化,民间高利贷是资金市场成本的信号,温州在制度创新和政策引导方面需要引入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业,大力发展金融机构和中介组织。
屠光绍:构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
屠光绍是最先主刀金融改革的证券高官。2007年,屠光绍再次回到上海,他的身份已经变成上海市市委常委、副市长,分管金融。
屠是出镜率最高的上海政府高官之一,在每一个他出席经济论坛会议的场合,他发表的讲话或演讲中必然为上海建国际金融中心鼓与呼。2009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方案获批。不知不觉之间,已经走过了近3年。
“上海在金融改革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步,截至2011年年底,上海金融市场的交易总额已超过400万亿元人民币,在沪各类持牌的金融机构已经达到了1100家;在软指标方面,上海在全国率先推出独立的金融法庭;此外,上海已建立了一套覆盖面非常广的征信体系,在注重金融人才方面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和措施。”今年5月,屠光绍在介绍近3年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推进情况时这样表示。
相比温州金融市场基础的薄弱,上海则相反,金融市场基础最好,金融机构发达,却缺少温州的市场化,民间资本不够活跃,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推进略显谨慎和保守。
“尽管上海到2020年能否成为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业界依然还有质疑的声音,但是,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全球任何一个国际金融中心也不是一朝一夕建成的。”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一位教授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
在外界看来,上海既面临与世界其它国际金融中心的距离,又有国内“追兵”;国务院批准了温州金融改革试点以及深圳前海金融改革试验区的方案,这似乎又给上海带来了无形的压力。
7月26日,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接受记者采访时却不这样认为。他表示,上海的金融市场要素和体系比全国任何一个城市都更具有优势,上海具有利率汇率市场化、人民币资本项目下自由兑换和人民币国际化方面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面临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机遇。
“国际金融中心主要是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尤其是外汇市场很庞大,影响最大的不是外汇现货交易,而是期货和衍生品交易。上海外汇交易中心在全球还无足轻重,主要原因是人民币利率、汇率等资金价格还处于管制状态。”连平说。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