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边界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沈山 北京报道
几乎每一代人都认为自己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大时代,因为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时代看到或经历了太多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
当叶蓝秋决定从楼顶纵身一跃的时候,内心一定是怀着对这个时代巨大的恨和失望,尽管那份“迟来的爱”预言般在她内心回光返照地闪耀了一下,但最终还是在即将唤醒她继续活下去的勇气之前,被更大的悲愤和羞耻浇灭了。
她的死其实是对这个时代最大的原谅和宽恕。一切不道德的、非人性的,在被她的死谴责的同时,也被死亡所遗忘。一切都如过眼云烟。
即便我们用最苛刻的编年学派的眼光,不带任何情感色彩地深入历史的每一个细节,也会发现每个时代都充满了人性的与非人性的、道德的与不道德的冲突与纠结。历史是用悲剧写下的脚本,用灰暗涂抹的底色,每个时代概莫能外,只是在我们这个时代,这个脚本和底色可能被更大的谎言所包裹,谎言下面,是这个脚本和底色更酣畅淋漓地伸展与蔓延。
生活总是充满了喧哗与骚动,因此,十年后重返现实主义题材的陈凯歌,试图用这样一个互联网引发的、冷漠而温情、时常带有黑色笑点的悲剧,来表现“一个人在大时代中的挣扎与思考”。
电影的市场边界
《搜索》是一部现实题材的电影,陈凯歌上一次拍摄同类题材的电影还是十年前的《和你在一起》。可以看到,相对于《和你在一起》表现出来的过于浪漫和温情的理想主义色彩,经过近十年互联网文化的洗礼,年近六旬的陈凯歌在电影艺术和影像表达方面依然在成长,对于一个有抱负的导演来说,这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电影上映后,目前评论界的声音可谓毁誉参半,有批评者认为电影题材选择过于轻浮,线索展开过于混乱而平面,缺乏张力,也有批评者认为影片中的人物塑造,尤其是姚晨扮演的记者形象,严重偏离生活现实,总之,批评之声不绝于耳,不过就总体而言,陈凯歌这部新作至少在两个方面取得了成功:一方面是赢得了不仅来自影评界更多来自媒体界的巨大关注(这当然首先得益于电影本身聚焦于媒体生活);另一方面是民间尤其是网络对电影的评价可谓好评如潮。
在资深影迷较为集中的豆瓣网和时光网,《搜索》分别获得了7和7.7的高分。在认可影片的同时,很多网友也把掌声送给了陈凯歌——“还魂之作、重返人间、接地气、不装逼”成为对导演最主流的评价。
网友“旭东王”直言,“这是继《霸王别姬》后陈凯歌最好的电影,是华语影坛不可多得的批判现实主义力作,是题材压倒一切的电影。”
网友“容砚是女侠”也称,“这是继1993年《霸王别姬》之后,陈凯歌第二次让我惊艳,如果这算是陈凯歌对于‘馒头’的报复,那么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说,陈导,你赢了!”
网友“呜啦啦牧哈哈”点评,“《搜索》是今年看过的华语片里最好的,没有波澜壮阔,但却让人意味深长。”网友“翅膀的呼唤在天空”更是评价说,“不管别人怎么看,我眼中的电影《搜索》是近两年最好的华语片,是《霸王别姬》时代的陈凯歌王者归来!”
在电影上映前的市场推广期,当被媒体问到对这部电影的票房预期时,陈凯歌坦然表示:自己从来不是一个什么票房冠军类型的导演,只要市场反响还不错,略有盈余,不是特别对不住投资人就成。
相对于过去那个霸气十足的导演,这种低调也意味着陈凯歌的成熟,而就目前电影赢得的市场口碑而言,显然其票房成绩将远远不止于“略有盈余”。
统计显示,《搜索》上映首周末票房就超过4500万元,虽然可能不会成为年度的票房冠军,但却是今年的热门电影之一是毋庸置疑的了。
《搜索》之所以既赢得口碑又赢得市场,决不仅仅因为其互联网这样一个当今涉及面最广的题材。事实上,除了网络暴力、人肉搜索这样的互联网热点话题之外,影片还广泛涉及了小三、婚外恋、家庭暴力、阶层差异与冲突等诸多社会现象。这才是电影赢得大众青睐的主要原因,这甚至也是互联网本身成为当今中国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的原因所在——它成为公众直接表达自己声音的有力工具,并不可阻挡地触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搜索》是中国内地近年来少有的具有批判现实主义色彩的电影,尽管其批判色彩还显得过于柔弱,其题材选择也显得相对讨巧而缺乏深度,但导演敢于直面并表达现实,这本身就是中国电影尤其是商业电影的一个突破。
在中国,由于各种表达禁区的存在,拍摄现实题材的商业电影是有相当难度的,要么堕落为对现实的粉饰,要么难以通过审查,而能在拥有一定艺术水准又能讲出一个精彩、好看的故事,同时还能辅以成功的商业运作,则更是难上加难。如何在艺术价值、社会责任和商业利益等多元博弈的格局中,找到一条电影表达的路径和边界,在这方面,可以说《搜索》为中国商业电影树立了一个典范。评论界和公众期望中国涌现出更多更好类似现实题材的电影。
媒体的道德边界
事实上,《搜索》是一部在题材上相当讨巧的电影。影片之所以能赢得媒体的极大关注,固然与影片的艺术吸引力和票房号召力有关,但影片本身大量聚焦了媒体生活,无疑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任何一个故事只要与你有关,将你变相转换为电影当事人之一,那么无论喜恶,你当然都会关注这个故事,并努力将自己演变成为这个故事的参与者之一。
影片本身的主要线索,就是由一位美貌女性在公交车上拒绝让座而引发的一场媒体及全民人肉搜索而展开的。
电影中的每个人物几乎都有人格缺陷,这些缺陷一旦放大到媒体和互联网的聚焦镜下,都将演变成一场人性灾难。是否每个个体的人格缺陷都应被放大到公共平台下晾晒?拥有报道真相并实现公众知情权的社会责任的媒体,其行业与道德的边界究竟何在?这无疑是每一个媒体从业者都必须对自己的职业提出的道德质问。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好好想一想,我们不能选择成为下一个受害者,但我们可以选择不会成为加害者。”在谈到影片对媒体与互联网文化的反思时,陈凯歌这样说道。
当然这只是陈凯歌个人的思考,当我们回味陈凯歌这句话时,姚晨在影片中饰演的女记者陈若兮所说的一句话——“新闻是什么?新闻就是要揭示真实,还原生活的真相。”则不断在脑海中萦绕。
显然,尽管对媒体的报道及道德边界,陈凯歌有自己的解读,但他也无意在电影中给出封闭的答案,电影对这个问题留下的是一个开放性的思考。
其实,这部电影最终留下的不是一个导演或一个角色“在大时代中的挣扎和思考”,而是无数观众对自己所处时代和社会反思的一个巨大空间和问号。
电影《搜索》为原著删减版
电影《搜索》延续了原著《请你原谅我》的故事核心与人物关系,讲述了身患绝症的美女叶蓝秋因为在公交车上拒不让座而引发了蝴蝶效应。除去故事主干以外,《搜索》在细节上对《请你原谅我》进行了多处改编,其中最耐人寻味的,无疑是删去了叶蓝秋与杨守诚的激情一夜。
改编一:叶蓝秋身世被精简 自杀原因大不同
原著:对叶蓝秋的经历身世有着详细的铺垫:少年时父亲患绝症身亡,母亲因操劳过度也在不久后离世,孤儿叶蓝秋在爱情道路上也十分坎坷,再加上因为外貌出众而被排挤,最终造成了她在得知自己身患绝症时却是孤家寡人状态。原著中,叶蓝秋选择以跳崖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但她放弃治疗的真正原因是因为无钱看病,再加上对父亲因为相同绝症辞世感到绝望,最终选择了自杀。
电影:一开始并没有对叶蓝秋的身世进行太多铺垫,对于她的感情状态也只字未提,只在叶蓝秋过世后借沈流舒之口说明了叶蓝秋的背景。对于叶蓝秋选择自杀的原因,电影中通过叶蓝秋浏览网页查看自己病症资料的一个细节,暗示了叶蓝秋是因为对病魔感到绝望而放弃自救。
改编二:杨守诚叶蓝秋爱情之路大不同
激情戏“失踪”
原著:身为建筑师的杨守诚在路上偶遇失魂落魄的叶蓝秋,出于善良对叶蓝秋施援手,叶蓝秋则在杨守诚被暴打时救了杨守诚一命。杨守诚在叶蓝秋意外昏迷后赶到医院,就此被叶蓝秋视作 “唯一可信赖的人”,邀请杨守诚陪她在其老家白马乡住了一星期,两人朝夕相处中暗生情愫,并在激情一夜后跳崖自杀。
电影:摄影师杨守诚在街头暴打小混混的一幕被叶蓝秋看到,叶蓝秋出价5万元让杨守诚当自己的保镖,杨守诚陪伴叶蓝秋完成了蹦极、看日出等梦想,当两人关系被陈若兮发现后,杨守诚失控对叶蓝秋咆哮,却也让两人打开心结,坦诚彼此相爱。叶蓝秋被杨守诚送入医院后,从后门离开,跳楼自杀。
改编三:沈流舒“被离婚”
“一百万”成争议焦点
原著:沈流舒被塑造成一个标准的腹黑成功者。沈流舒一直对叶蓝秋有所觊觎,当他面对妻子莫小渝的无理取闹时果断提出离婚,并采取各种手段要挟莫小渝从命。当唐小华帮助他完成陷害陈若兮的圈套后,他更是果断辞退了唐小华以绝后患,可谓是心狠手辣,步步为营。
电影:沈流舒的形象有了很大的缓和,首先没有明确沈流舒对于叶蓝秋的好感,而是将这种感情处理成了类似于上级对下属、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叶蓝秋向沈流舒借100万的情节在书中没有,在片中则变成了两人关系的一种纽带。其次,婚姻破裂从沈流舒主动变为了莫小渝主动。(王鑫蕾)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