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息激起险企低成本融资潮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胡金华 上海报道
一个月两次降息,让国内亟待资金“解渴”的大型上市险企等来了发债的良机。
6月29日,中国人寿对外发布公告称,保监会已批复同意其境内发不超过380亿元次级定期债务的方案,7月2日,保监会官方网站正式发布相关批文,7月6日,保监会再度批复新华人寿100亿元十年期定期次级债务的计划。至此,国寿和新华在年初就公布的再融资方案终于得以实施。
此时,央行今年的第二次降息也悄然来临。
“央行的两次降息使得国寿和新华的发次级债成本将会降低不少,显得更划算。从长远来看,降息不仅可提高保险业的净资产,还可降低融资成本。在降息预期下,发债融资补充偿付能力,对于险企而言现在是最好的时间。”京华山(香港)有限公司保险研究员夏平在7月9日向本报记者表示。
赶上“低成本”时机
中国人寿的380亿元次级债募集,是目前保险业中最大规模的单一再融资计划。新华保险100亿元的次级债则是其去年年底上市后,为达到更高的偿付能力要求而早已发布的再融资计划的一部分,但记者发现新华人寿早先发布的50亿元债务融资工具,被业界普遍认为会成为混合资本债的首发,却没有得到保监会的批文。
据记者了解,在去年末中国人寿已经发行300亿元次级债以补充偿付能力充足率,其2011年年报显示,中国人寿的偿付能力充足率降至170.12%的水平,同比下降41.87个百分点,距离监管层150%的红线不远。对此,中投顾问金融行业研究员边晓瑜分析指出,此次发行380亿元次级债,可提升偿付能力充足率50个点,达到220%,在上市公司属较高水平。
“无论与去年国寿自身的300亿元再融资,还是和今年平安人寿的90亿元融资相比,国寿和新华此次次级债利率肯定要比之前降低不少,此前一般次级债的票面利率都定在5.5%-5.7%左右,发行利率则基本处于区间下方,今年央行已降息两次,存款利率降低了50个基点。”上海债券分析师陈明晨告诉本报记者,“利率下降的趋势已经形成,机构发债的成本会大大降低,保险公司有6个月的发债期限,而下半年或有一两次降息的可能,预计未来的次级债利率会降低到5%左右。”
而根据保监会规定,保险公司募集的次级债计入实际资本的金额不得超过期末净资产的50%。据海通证券测算,2012年中国人寿净资产约2085亿元,发行完本次380亿次级债后,中国人寿仍余约360亿次级债额度。
中信建投证券发布分析报告指出,由于2011年保险业再融资规模超过2000亿,今年行业性资本问题得以缓解,但上市公司资本压力仍然很大,通过发行次级债融资规模至少也要在1400亿元以上,对于四大上市险企,经过债务融资后,预计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和新华保险2012年末的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230%、172%、252%和195%。
而华夏人寿、阳光人寿等一批中小保险公司也同样存在增资难题,除了增资扩股,发次级债则是一条捷径,但保险公司发行次级债在利率上以及发行成本上或都要高于大险企。
备战新政
发行次级债对于险企而言,更是备战多元化投资新政的重要一步。
“上市保险公司发次级债不仅能够提高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也有利于优化资本结构,支持未来业务发展。与股权融资等其他方式相比,发行次级债的审批监管部门少、流程短,能快速增补附属资本;在保监会放宽保险资金投资对象等新政推出的背景下,大公司都觊觎更多的投资渠道,如果像中国人寿这样的巨头因为偿付能力满足不了,而无法开展多渠道的投资,这无论对于公司本身还是股价而言,都是弊端很大的,为了未雨绸缪,所以现在国寿、平安、新华等公司都在积极补充资本金。”方正证券一位负责人表示。
今年6月保监会颁布了13条投资新政,涉及保险资金可投资包括股指期货、融资融券、境外市场、委托投资公积金等资本市场领域,但在长达近130页的新政中,皆强调保险公司要涉猎其中必须有相应的实力条件,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即是偿付能力,如果大型险企连150%的偿付能力都达不到,也就意味着将无缘新政。
7月5日,保监会发布了《关于保险公司加强偿付能力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保险公司根据动态偿付能力测试结果,制定3年资本规划。通知还要求保险公司预测未来一至两个季度将出现偿付能力不足的,应当及时制定预防偿付能力不足的计划,采取措施保证偿付能力充足,并在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中披露预防偿付能力不足的计划。
“保监会一方面推动保险投资创新,另一方面加强偿付能力监管,目的就在于突出偿付能力在保险公司经营中的地位,确保13项投资新政施行后保险公司仍然具备给付赔款的能力,而要求保险公司根据偿付能力制定3年资本规划,则是让险企在资金上对未来的投资风险留足空间。这也是今年大型保险集团都纷纷开始发行次级债的重要原因。”上海财经大学保险系教授许谨良分析说。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