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被高估的印度

作者:赵灵敏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2-08-10 22:56:48

摘要:被高估的印度

资深媒体人 赵灵敏

   7月30日到8月1日,印度连续3天发生大停电,而且一次比一次严重,全国半数以上的人口受到影响。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停电事故,原因至今尚未查明。印度总人口和中国相差无几,但发电规模只是中国的1/3,全球14亿没有电力供应的人口中,印度就占3亿。即使在首都新德里,一天停电七八次也是家常便饭。
    事实上,印度基础设施不佳是一个老问题了,也早已成了海外投资驻足不前的一个重要原因。印度政府在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于2007年制定了雄心勃勃的目标:未来5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额将占全年GDP的9%,总计5000亿美元。投资涵盖从对35座二级机场进行现代化改造,到建设9座超大型发电厂等诸多项目。但5年过去了,情况并没有得到多大改善。
    印度目前是金砖国家的一员,号称世界上最大的议会民主制国家,此前长期受到国际媒体的热烈追捧。自1991年开启经济改革以来,印度经济以平均每年7%的速度增长。在2004年至2008年间更高达9%,被称为“印度奇迹”,但却至今未能解决供电供水这些基本的民生和经济问题,而且在未来很长时间里也很难解决——国际能源署估计,即使到了2030年,印度的电力供给也无法覆盖至所有人口。这已经不是一句简单的“民主拖慢效率”所能够解释的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印度社会经济体制中的结构性缺陷,使得它成了一个被严重高估的国家。
    印度于1947年8月独立后,以尼赫鲁为首的受过英式教育的精英群体并不以受过殖民统治为耻,反而全面继承了英国人的政治理念和民主传统,追求“没有英国人的英式治理”,尼赫鲁本人就被认为是“苏伊士运河以东最地道的英国人”。而当时的英国处于“战后共识”的阶段,全盘实行凯恩斯主义的经济社会方略。作为开国者的尼赫鲁继承了这些经济思想,这也就直接决定了印度历届政府对计划经济、国有经济的偏爱。而印度的特殊情况是贫困人口比例过大,向左比向右更容易获得支持,这就进一步强化了印度经济的保护色彩,从而在很多方面出现了过犹不及的情况。
    以此次停电为例。印度虽然拥有一定的发电设备制造能力,但产能严重不足,主要依靠从国外进口大量发电机组设备。但在大停电之前的半个月,印度内阁经济委员会正式批准对进口电力设备征收21%的进口税,包括5%的基本关税、12%的反补贴税和4%的附加税,同时取消对装机容量1000兆瓦以上的超大型发电项目的免税措施,其目的是保护印度本土电力设备生产商的竞争利益。这一举措无疑会影响到印度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的进程。
    另外,印度拥有世界上最严厉的劳工法,以至于印度企业基本上无法解雇任何一名员工。这就意味着,企业即使在扩张期也不愿意雇用大量的劳动力,因为他们担心在下一个经济低迷期无法解雇规模庞大的员工。印度最成功的成衣供应商戈卡尔达斯出口公司有一个案例,他们“曾经有一个男工,是个酒鬼,于是将他开除了。他提起上诉,我们花了15年和大量本可以经营企业的精力才赢得了这场官司”。印度超过1/3的水果和蔬菜在到达市场前就已经腐烂了,尽管它的公路每两公里就有一名维护人员,是世界上比例最高的国家之一。但是,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不用操心是否去上班,因为即便不去,他们也不会被解雇。任何想要裁撤冗员的提议,都会被认为是在滥用职权。
    人浮于事的结果是效率的低下和腐败的丛生。在印度吞吐量较大的海港,货柜装卸的平均时间是85个小时,这相当于新加坡或中国香港的10倍。出口商们平均要花超过15天时间将他们的货物清关,是其它主要新兴市场的两倍。而且,他们还要花大量时间和金钱与政府官员打交道。2010年,印度在“透明国际”的腐败排行榜上名列第87,比中国的第78还要差。过去20年,印度多次发生官员向伪装成国际客商的记者索贿而被偷拍的事情。2010年,印度发生史上最严重的腐败丑闻,电信部长拉贾在手机2G牌照的发放中受贿,涉案金额高达310亿美元。腐败不仅打击了政府的信誉,也影响了经济发展。印度政府官员自己也承认,政府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拨款往往有一半被各级官员给吞掉了,结果导致资金不足,工期延长。
    而之前被广泛称道的法治和产权保护,也被法院的低效率所侵蚀:诉讼程序特别拖沓,而且费用较高,一个小案子常要分成许多部分分别进行审判;判决的执行也很不严肃;律师的工作能力常常很差,也缺乏职业道德;作伪证者比比皆是。
    另外,从“资本主义精神”的角度看,因为种姓制度的影响,印度人并没有非常强烈地改变命运的动力。在大停电的时候,印度社会平静以对,人们对此早已习以为常,这种乐天知命的精神,确实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但从另一方面讲也是一种纵容,让一些不好的东西旷日持久地得不到改变。
    民主制度、庞大的掌握英语的人口和22年的经济改革,是成就“印度奇迹”的关键所在。民主制度保证了乞丐、小贩、劳工等底层民众的生存权,这也是一直以来很多人津津乐道的优点,但当一条路一修就是好几年、保护劳工变异为无法解雇任何人时,印度就需要在民主和效率之间取得应用的平衡;经济改革在一些方面很成功,但当什么可以改什么不可以改取决于政治考虑时,印度的改革注定是不彻底的。
    应该说,今天的印度处境不妙。今年一季度的经济增长率已经下降到5﹒3%,卢比对美元的汇率跌至历史低位,标准普尔对印度的评级为BBB-,在金砖国家中最低。最可怕的说法是,印度在金砖国家中的“I”即将被印度尼西亚所取代。国际媒体的态度在过去几个月也发生了变化:6月9日的《经济学人》发表《再见,不可思议的印度》一文,认为“印度奇迹”已成明日黄花;7月18日的《时代》周刊更直接将辛格总理称为“不达标者”。
    但无论是昨日的唱好还是今日的唱衰,从根本上都和印度无关。印度的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要继续做一个尼赫鲁所谓的“有声有色”的大国,印度还需要做很多努力。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