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战新三板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金水 北京报道
拥挤排队的创业板上市队伍正在出现松动,一些企业已经考虑转战新三板或者齐头并进的方案。
8月3日,证监会相关负责人透露,股权报价转让试点扩大方案已经获得国务院批准,将设立全国中小企业股权转让系统,除中关村科技园之外,首批扩园名单将包括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武汉东湖国家高新技术园区和天津滨海新区。
据记者进一步了解,沪深交易所准备进行公司化改造,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也计划往场外市场拓展。消息人士称,上海证券交易所有意收购上海股权托管中心进入场外市场,而上海股权托管中心也可能作为上交所退市制度的一部分。上海股权托管中心开业因为券商紧急撤离而处境尴尬。
业内人士认为,一旦沪深交易所公司化改造,天津和重庆的股权交易所都可能成为收购对象,场内交易所从而切入场外市场,形成竞争性新格局。
转战新三板
张展铭所在的中科招商是国内最大的PE和股权投资机构之一,目前,中科招商已经投资了300多家企业,很多企业已经上市退出,一些企业正在上市的途中,还有一些企业在准备报送的材料。
“我们已经建议一些适合的企业考虑上新三板,尤其是一些成长性好的偏早期的项目。”中科招商高级副总裁张展铭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除场内交易所市场IPO退出方式之外,中科招商很多项目已经采用并购和股权转让的方式退出,新三板获批将给中科招商这样的PE和VC带来新的机会。
据记者了解,中科招商投资的一家新媒体公司正在准备报送创业板材料,得知新三板扩容方案获批的消息后准备转战新三板。上创业板和主板被这家公司列入了下一步的选项,有可能采取齐头并进的策略。
一位券商场外市场负责人表示,这家企业上新三板收入和利润指标可能算是靠前面的企业,也是细分行业的领头羊,这样的利润指标上创业板可能刚刚过线。
张展铭告诉记者,上创业板的企业一般处于企业快速成长的中后期,甚至已经进入成熟期,企业的业绩很难出现爆发增长,但业绩比较稳定;而新三板适合那种处于快速成长期的企业挂牌,专业投资机构和专业投资人士参与的新三板市场可以给予一个更好的估值。
西部证券代办股权转让总部总经理程晓明告诉记者,目前,新三板已经确定引入T+1的竞价交易制度,可以定向增发融资,定向发行融资不超过1000万元可以先发后备案,超过1000万元的融资由运营机构审查,事后向证监会备案;创业板拥有的定价和融资两大功能在新三板都能够实现。
缓解IPO通道拥堵
记者了解到,主板和创业板有700多家企业排队等待IPO,并且不断有新增加企业报送材料,创业板发行成本不断上升,而新股发行市盈率受到25%的红线管控,创业板IPO排队现象严重,上市通道拥堵,不少PE和企业创始人已经考虑转向新三板挂牌。
证监会有关人士也承认,新三板扩容将有效缓解创业板和主板的IPO压力。
新三板是为处于成长期的创新型中小企业提供股份转让和定向增资服务的场外市场,吸引民间资金投资中小企业,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
张展铭表示,中科招商已经将300多亿资金投向了300多家企业,每个企业都带动了当地的税收、就业和消费;中科招商背后连着3000多个LP投资人,这些民间资金通过专业的机构投向了实体经济,中科招商也为投资人获得了良好的投资回报。正因为中科招商良好的投资业绩,其管理的股权投资基金规模已经扩大到600多亿。
像中科招商这样庞大的PE和股权投资机构需要更多的退出渠道,新三板为VC和PE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多层次资本市场正在改变着企业选择合适的资本市场,PE的退出也开始多样化。
试点方案的创新
场外市场筹备小组拥有70人的筹备队伍,正在筹建中国最大的资本市场——场外交易市场。
负责主刀新三板扩容方案的谢庚是证监会市场监管部主任,曾经兼任过股改办主任,负责过股权分置改革工作,目前是场外市场筹备小组副组长,未来将任场外市场总经理,是证监会里的改革派。
证监会非上市公众公司部主任冯鹤年在完成《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督管理办法》后就去创业板部担任主任了。目前,征求意见稿即将结束征求意见,场外市场将纳入这个监管范畴;新三板最大的创新和突破是挂牌股东不得突破200人的限制,企业的法律状态从非上市非公众公司变成非上市公众公司。
申银万国场外市场总部一位资深人士告诉记者,新方案突破了股东200人的限制,允许拥有30万元以上证券资产、两年以上证券投资经验和超过5笔交易的人进入这个市场,每笔成交从过去的3万股降低到1000股,实际上就是相当于对自然人开放,市场的活跃性会有实质性的改变。
新三板市场的挂牌、融资和并购都采用备案制,企业完全具有自由自主的决策权,基本上不用审批,这在制度创新上比场内交易所要先进很多。记者了解到,新三板完全体现了郭氏改革的样本,建立在市场化基础上的全新资本市场,能降低市场成本,提高市场效率,简化了申请文件,政府审批已经降到了最低,优化了审查流程,规范了信息披露,实现了一系列改革创新。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