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商所出手阻击系统性风险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叶青 大连报道
8月1日大商所发出通知,自2012年8月6日结算时起,豆粕品种涨跌停板幅度将由4%调整为5%,最低交易保证金标准由5%调整为7%。对同时满足《大连商品交易所风险管理办法》有关调整交易保证金标准和涨跌停板幅度的合约,其交易保证金标准和涨跌停板幅度按照规定数值中较大值执行。
为此,良运期货张如明认为,在国内外期货市场上,对部分品种最低保证金和涨跌停板幅度属于期货市场化、常态化风险管理措施,主要基于在市场价格波动较大的情况下,以保证金或涨跌停板这一温和手段防范和释放风险。
截至8月2日,由于投资者获利了结以及市场预期美国中西部地区即将出现降雨,CBOT豆类收低,11月大豆期货下跌12美分收于1629美分/蒲式耳,12月豆粕合约收跌0.1美元报收于494.8美元/短吨。
国内豆类低开震荡,豆粕呈低位横盘整理走势。M1301早盘低开于3948元/吨,曾一度冲高至3980元/吨一线,尾盘收于3952元/吨,豆粕主力1301合约跌1.5%。M1301 2日成交量在486.4万张,较1日明显增长。M1301持仓最终日内增仓8.1万张,持仓增至230.3万张。
持仓转空明显
据了解,此次大商所出台防范市场风险措施,给予了市场以充分的接受、反应时间,减少了对市场行情正常发展的影响。近几年来,国内交易所经常通过这一措施防范风险。尤其是豆粕期货已经两次出现涨跌停板行情,波动明显加大。因此,此次调整交易保证金及涨跌幅度加强风险管理亦属正常,不会对市场价格带来实质性的影响。
中国国际期货农产品分析师戴飞认为,此次大商所通知一出,盘中走势已经有所表现,特别是从各大期货公司在持仓上反应就更为明显,其中豆粕01和05总持仓325万手,成交733万手,01减仓3.6万手,05增仓10万手。中粮多单增仓3600手,永安减仓31000手,光大增仓5000手;永安空单增仓7000手,国投中谷减仓2000手,中证增仓9000手,新湖增仓15000手。
戴飞认为,从持仓来看,远月合约增仓很大,后期远月合约的走势仍是关注重点,且现货背景期货席位仍然看多,而永安、新湖、中证等投机型席位的,有高位转空的迹象。
另就2日豆类午后走势运行来看,资金在货币会议和交易所新规前仍将维持谨慎减仓运行。同时按目前基本面来看,行情依旧易涨难跌,后期天气变化影响仍然是关键因素。
据业内人士介绍,今年6月以来,受现货供求和美国干旱天气影响,国内外豆粕品种价格波动幅度较大。美国当地时间7月9日,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集团宣布将大豆、豆粕期货的初始保证金费率分别上调25%,但在天气干旱、市场供求偏紧预期下,国际豆类价格仍然不断创出新高、波幅剧烈。作为对国际市场依存度高达80%的大豆加工后的品种,国际市场价格的巨幅波动不可避免地输入到国内市场。
金石期货分析师高艳滨认为,这次豆粕保证金和涨跌停板调整,与之前CME上调大豆、豆粕初始保证金类似,实际是想通过资金的重新配比,降低交易风险。此次涨跌停板的扩大和保证金的提高,会迫使市场交易者必须具有更多资金支持自己的交易。实际对于目前的多空双方都具有风险提示作用。
据记者了解,此前大商所相关负责人也曾表示,为确保不出现系统性风险和区域性风险是市场监管的底线,作为大商所成交最为活跃的品种,今年以来豆粕期货一直是风险监控的重点品种,特别是4月份以来交易所以更大力度动态监控各合约情况,动态测量风险,严防违规交易,保证了市场运行的稳健。
防国际基金借题发挥
截至7月22日,从美国USDA的作物生长报告来看,大豆周度优良率为29%,环比前一周下降2个百分点,去年同期值为60%。仍可见,在7月末的短暂局部降水后,并没有根本上缓和单产下滑风险。
在高艳滨看来,现在国内外的大豆、豆粕市场,实际上还是处于资金市和美国天气的影响之中。根据基金持仓变化,7月18日到30日,美豆基金每天都进出1.2万-1.8万手,使市场波动加剧。目前,大豆市场基金净多头仍处于26万手左右,处于历史新高附近。
特别是最近两天,处于月末月初,同时美国有少量降水,基金象征性地两天一共离场8000手。从资金表现看,美豆方面的净多仍在希望借机会继续拉高一波,只是后续做多资金已经有限,所以会时不时了结一部分,之后重新入场。而国内也是如此,几家投机大户进出豆粕市场非常频繁,也使得豆粕期货产生了比较大的波动。
此外,申银万国分析师刘妍也认为,8月豆粕走势从宏观上面临着中美欧政策调整的不确定性,而从自身基本面来看,2011/2012年度陈豆供给的下降炒作,随着美国库存下降和销售在未来6周进入尾声,预计也将逐渐告一段落,市场的关注点将转向需求对高豆价的承接力度和南美的大豆播种面积层面。
可以看到,美国陈豆销售在未来6周时间基本被消化,天气对供给下降的炒作将进入尾声;而中国7月份进口速度在美豆冲高过程中放缓。未来市场关注点将转向需求对高豆价的承接,以及10月份开始南美大豆播种面积增加的风险。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