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韩寒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沈山 北京报道
“韩寒与方舟子有什么过节儿吗?”
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问题。“百度知道”对这个问题的最佳答案是:没有。不可否认,简短的回答背后隐藏的是一种不动声色的冷幽默。
然而,就是这两个平时看来八竿子打不着的人,在这新春佳节之际,却上演了一出精彩绝伦的双簧大戏。
有理由相信,一直都试图在论战中表现得比对方更淡定、更从容的当事双方,一定是共度了一个比所有围观者都更有滋有味、更声情并茂的新春佳节,这场论战也必将在二者的人生履历中写下不寻常的一笔。
从没有过节儿到不共戴天,其实只需要一个假期的过眼云烟。问题是,之前是偶像,是才子,是神话的韩寒,在此之后必将遭遇一场信任危机。等到危机过去,留下的是神话继续还是商业包装出来的一个“符号”,则有待时间去验证。
青萍之末
事实上,早在这场论战之前,向来不惮于任何口水笔战的两人就一直没有闲着。
先是韩寒去年年底连发《谈革命》、《说民主》、《要自由》三篇“宏文”,由此引发互联网及知识界一片唇枪舌战。几乎与此同时,方舟子则忙于在自己的微博和博客中与英语教师罗永浩算总账。此时,两人还是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各自相安无事,没有交集。
也许是韩三篇文章引发的舆论关注声势过于浩大,IT写手麦田突然发声,在网上贴出文章质疑韩寒博客有幕后代笔团队。这种质疑从根本上动摇和伤害了韩寒作为一个写作者的声誉及其相关商业利益,韩寒当然不能容忍,立刻贴出博文《小破文章一篇》予以反驳,其出版代理商、万榕书业总经理路金波也迅速跟帖澄清,而以范冰冰为代表的大量韩粉,也按捺不住自己的愤怒,在网上对麦田群起而攻之。
1月19日凌晨,因无法提供确凿的质疑证据,麦田在自己的博客上以书面形式向韩寒发表了有保留的致歉,并表示此后不再介入相关争论。
事件并没有就此平息,反而向更具戏剧性的方向发展。著名打假斗士方舟子介入了这场争论。
事后来看,方舟子对自己的贸然介入或许会有些懊悔,因为方舟子在自己的微博中对此事件的跟帖,几乎就在麦田发表致歉的同时,如果他看到了麦田的致歉,很可能就不会有类似跟帖了。这一细节后来也被韩寒在1月19日晚的博文《人造方舟子》中,讥讽为“方舟子先生处在一个正要唱歌,别人切歌,正要夹菜,别人转桌的尴尬处境”。
然而,作为“科学教主”的方舟子毕竟打假功底深厚,其打假“圣斗士”(网友戏称)的名声,当然也不能被韩寒区区一两篇博文辱没。于是,方舟子在自己的博客和微博中,对韩寒展开了系统而有序的质疑与批驳。于是,在随后长达10天的时间里,两人在各自的博客里针锋相对地唇枪舌战,即便大过年的也没消停,可谓声情并茂地共度了一个美好的春节,同时也给节日中的网民带来了无限话题。
人品之争
还是商业诉求?
韩寒父亲韩仁均随后也卷入了论战,并借韩寒的博客发表了澄清性文章《说说我自己》。
双方争论的焦点在于,韩仁均是否从韩寒早年起,从其所发表文章到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就有系统地包装了韩寒,或替子代笔或操纵比赛程序?而韩寒能否以17岁的年龄写出《三重门》这样老到、成熟的作品,尤其成为了双方争论的重点。
对此,作为回应,韩寒在博文《光明和磊落——我的手稿集》中,找出了自己当年的创作手稿,并贴出了本人与手稿的合影。
对于这样一个貌似如山的铁证,有网友并不买账,指责韩寒避重就轻,因为手稿的存在并不能证明《三重门》就一定是韩寒本人的创作——韩寒完全可能根据别人的创作誉写重录一遍。
方舟子更是根据韩寒所举海岩当年出示手稿证明无人代笔的事例,指出这恰恰是“给自己挖了一个坑”:田博马上在微博上贴出手稿证明他和赵立志就是海岩《五星大饭店》的代笔,上面还有海岩批改的笔迹。
此外,方舟子根据细节上的出入,坚持咬定韩寒、韩仁均父子俩在诸多问题上存在对口供的痕迹,而且“口供还是没对好”。比如韩父一直坚称《三重门》写于韩寒16岁时,而韩寒本人则说的是写于17岁。对于诸多此类细节分析,韩氏父子一直没有给予正面回应,而这也正是部分网友对韩寒一方的失望所在。
从目前网上对双方的支持比较来看,很难说争论双方胜负已定。据分析,以方舟子过往的争论风格来看,他还将按部就班地对韩寒展开质疑,并更多地立足于技术性的文本分析。而韩寒将予以怎样的回击则难以逆料,理性的网友和公众当然期待韩寒能以同样理性的态度,逐一回应方舟子的质疑。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界人士向记者表示,对韩寒而言,针对方舟子的后续质疑究竟持有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其实非常重要。因为,迄今为止,方舟子的质疑总体上是理性的、温和的,虽然有死缠烂打的意味,但基本上始终是基于文本、逻辑的技术分析,而从任何公正的角度看,“韩寒是可以质疑的”是任何一位理性的旁观者所持有的基本立场,而韩寒任何刻意回避或单纯情绪的反应,都会有损韩寒的形象,而这也必将损害韩寒的根本利益。
毕竟,坊间对于韩寒从偶像到“公知”的转型,一直有各种幕后推手的流言。如果韩寒本人作为一个公共知识分子兼文化偶像的形象,其文品、人品遭到质疑乃至损害,而他本人又不能理性、有效地反击,那么“韩寒”这样一个当今最大的商业化文化符号及其背后庞大的商业利益群体,可能就此坍塌。
一位深谙图书市场潜规则的书商,则给出了另一种分析:从商业角度看,方韩之争更像是由书商精心策划的一场商业大戏,如果不是完全的炒作,书商肯定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整个事件的后续发展,作为韩寒出版代理商的路金波,将作出何种姿态,将更耐人寻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