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嘉欣郑伊健 《亲密》大搞暧昧
导演、编剧:岸西
演员:林嘉欣
郑伊健
曾国祥
故事大纲:
作为丈夫和父亲,汤少(郑伊健 饰)有责任有担待,每日早出晚归如工蚁般勤勉工作全为年幼的女儿和待产的妻;汤少拥有一份不很优厚但还算体面的工作,他带领一支五人市务推广小组每周五至六天每天八至十小时挨鼻子挨眼睛地干活。作为上司,汤少是公认的好好先生,稳重随和、通情达理,每天下班后都会开车送所有同事——乖巧体贴的阿佩(林嘉欣 饰)、木讷讷的松仔(曾国祥 饰)及资历最老的球叔(骆应钧 饰)回家,汤少无疑是照顾下属的好上司。然而在他温文和气的外表下,却藏着一颗摸不透的心。日复一日的过去,狭窄的工作空间逐渐变得暧昧,最得力的助手阿佩对上司汤少的感觉也渐渐地变得不同,原本普通的同事关系,究竟是如何氤氲出一份微妙而纠结的情愫?如今她该怎么办?
英文片名 灵感来源于丈夫
影片的英文片名是Claustrophobia(幽闭恐惧症),因为片中没有人有这种病,大家不免好奇片名究竟是什么意思。略通心理学的人就会知道,幽闭空间恐惧症的患者在进入狭小黑暗的空间后会产生恐惧,呼吸加快,心跳加速到流汗,眩晕甚至窒息的症状。据岸西透露,这个片名其实是她一早就定好的,因为先生刚好有这种病,坐飞机的时候都不敢坐在角落里。她一直想以这个名字写一个故事,刚好遇到拍摄这部电影的机会,就用了这个名字。加之导演也欲将两个主人公之间的情感定义为被封闭和拥挤的空间“逼”出来的爱情。
首当导演 16天完成拍摄
《亲密》是一直身为编剧的岸西首次执导拍摄的电影。19岁开始写剧本的岸西,因为写出了《甜蜜蜜》、《男人四十》、《小亲亲》等经典故事而被冠以“金牌编剧”的美誉,但她却称自己的名声很坏,“在香港大家都知道我很爱骂人(因为不满意导演的创作)”。
当上了导演岸西才发现,其实这个工作并不比编剧更美妙。即便是个不折不扣的小成本,《亲密》这部只有5个主要演员、拍摄也集中在办公室和汽车两个场景中的影片,还是因为太过文艺而吓退很多赞助商,最终募来的少得可怜的投资只够支撑剧组16天的拍摄。这仅有的16天让岸西终于拥有了一次完整而淡定地讲自己想要的故事的机会,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将故事写完后拱手于人,再眼看着它变得支离破碎。
倒叙手法 充满新意
很爱读侦探小说的岸西喜欢用破案的方式剖析爱情,“我一直钟意看罪案小说。真实的人生往往是这样,很多事情我们都是不知道的,人生是好神秘的。我常常想,为什么看电影的时候总是好像观众知道所有的事情。这是我采用这种方式的初衷,刚开始的时候,大家对他们的关系是一无所知的。我非常喜欢的一位英国罪案小说作家几十年前的一本书,就是用了三段来反叙一个故事”。
片中用倒叙手法,从故事的结局开始,诉说这个似有若无,却又动魄惊心的爱情故事。电影以汤少和阿佩间的矛盾爆发为开始,然后由一周前、一个月前、三个月前、半年前和一年前几个段落依次展开故事。“影片是站在阿佩的角度来对二人间的感情脉络进行梳理。这更符合一般人的思维方法:当面对不愉快的局面时,一般人都会从最近的事情开始回想,这一切到底是如何发生的。”
一部电影片长超过90分钟,却只有8场戏,主要人物也只有5个,但是这种手法并不是首创,跟法国名导欧容的《5×2赏味期限》非常的相似,相比,岸西的《亲密》每段故事更低调,整部电影有种说不出的秘密的质感。虽然手法相似,但对于中国的文艺电影来说,还是很具有新意的。
不过对于观众来说,这种倒叙的方式却让原本无悬念的故事变得有些莫测,以至于电影结束时很多人还在懵懂中等待。
林嘉欣《亲密》演技获肯定
接近新年,林嘉欣的两部爱情小品《爱情呼叫转移2》和《亲密》相继上映。相较于往年,今年的农历新年档期港产片寥寥无几,在这个档期,林嘉欣却一口气有两部爱情小品电影上映。先是和12位男士“谈情说爱”的《爱情呼叫转移2爱情左右》,又是与郑伊健主演的新片《亲密》,收获颇丰。
当然《亲密》也为林嘉欣带来众多的荣誉,继早前入围东京国际电影节且获金马奖最佳女主角、最佳编剧、最佳摄影的提名后,近日有消息称该片将获邀参加第5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作为观摩电影。据悉,该片于去年9月入围东京国际电影节,身为大会评审团主席的奥斯卡影帝乔恩·沃伊特(安吉丽娜·朱丽的父亲),也公开赞赏林嘉欣在《亲密》一片中的演出非常精彩:“她的对白不多,仍能让你感受到她内心波涛汹涌的情绪起伏与挣扎。”岸西也坦言林嘉欣的演出真的很好,希望她的演技能得到大家的认同。
制作团队强大 底气十足
导演岸西于1996年为陈可辛创作电影《甜蜜蜜》剧本获得多个奖项,旋即备受亚洲电影界注目,被誉为香港最佳女编剧。其后她编写的多个电影剧本,包括许鞍华的《男人四十》及陈木胜的《三岔口》亦大获好评。这次新作《亲密》亲自上阵执导,更请来大师级的人物美术总监奚仲文及摄影师李屏宾为其捧场, 再加上林嘉欣与郑伊健继《恋之风景》后再度合作。此次《亲密》无论是人气还是底气都是十足啊。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