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施德14亿现金股东难享 高管层股权激励大秤分金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张学光 北京报道
11月18日,爱施德(002416)复权后收盘价为29.9元/股,较一年前每股45.3元的股价已经跌去了34%。
之前的11月7日,公司实施10转增10的股本方案,11月8日一开盘,股民手中的爱施德股票1股变成了2股,不过,在经历了股价大幅调整后,股民手中的股票价值没有太大变化。
只转增股票而不分红,这是爱施德在上市一年半之后拿出的第一份分配方案。然而让投资者难以理解的是,公司的账上并不是没有现金可以分给股东。
连续三年都盈利
数据显示,公司在2009年和2010年赚取的净利润分别为4.78亿元和5.97亿元,而在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又赚了3.28亿元的净利润,截至三季度末,公司账上累计的未分配利润高达14.5亿元。即使是按照转增股本之后的98660万股总股本计算,每股的未分配利润也有1.47元。
股东最终还是没有分到上市公司赚来的真金白银。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对于不分红的原因,上市公司可以提出各种各样的理由,例如利润下滑、可分配利润太少、运营资金需要等,公司董事会提出的辩驳理由让投资者哑口无言。
对于爱施德今年没有选择现金分红的原因,公司方面给出的解释是,目前在募投项目建设以及日常的经营当中,还有资金上的需求,公司是考虑到企业自身的经营情况而没有选择给股东分红。
不过,对于普通投资者分红意愿被忽视的原因,也许能够从爱施德金字塔式的股权结构上看出端倪。
按照爱施德上市前的股权结构,第一至第三大股东,再加上公司其他高管和管理层的直接持股,总持股量达到44330万股,当时对外公开发行的股本数量只有5000万股,占比10%多一点。显然,作为流通股东的中小投资者即使全部加起来,话语权也只有一成。这意味着,如果持股比例最高的公司高管层没有分红的意愿,作为普通投资者也无能为力。
对于高管很慷慨
然而相对于股东分红,爱施德给予公司高管和管理层的回报要现实得多。在爱施德对股东进行股本转增方案的2天后,公司拿出了2510.5万份股票期权和1250万股限制性股票,对包括董事长黄文辉在内的三名高管以及157名公司管理层进行股权激励。为了完成这两项股权激励,爱施德未来5年要摊销2.3亿元的成本费用。
事实上,早在今年5月份,爱施德刚刚上市满一年的时候,公司开始筹划给予高管和管理层的股权激励一事。
按照11月10日公司刚刚调整之后的股权激励方案,共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股票期权激励计划和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其中,股票期权激励计划规定只要公司完成每年10%的净利润增长目标,作为激励对象的公司高管和管理层就能以18.185元的行权价格购买公司增发的2510.5万股股票;在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当中,公司将拿出1250万股股权授予21人的激励对象,而授予价格为8.75元/股。
以董事长兼总裁黄文辉为例,在获得112万份股票期权的同时,还获得了256万股的限制性股票,其中仅限制性股票与目前公司股价之间的差价,黄文辉就获利超过1587万元。这部分完全是在黄文辉拥有488.6万股股权和每年150万元年薪之外的收入。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按照11月18日爱施德14.95元/股的收盘价,18.185元/股的行权价格显然对于期权激励对象是难以显现优势的,相对而言,仅为8.75元/股的限制性股票就实惠得多,在这一点区别上,爱施德照顾到了高管层的利益。按照公司披露的激励名单,黄文辉、高级副总裁夏小华和董秘陈蓓三人在期权激励上所占的比重只有7.84%,但是在更为优惠的限制性股票上,三人所占的比例却高达32.39%。
记者试图联系公司董秘陈蓓,但始终未果。按照公司董秘办工作人员的解释,股权激励是大部分上市公司在上市后都会做的,公司方面也是希望能够通过股权激励提升业绩,间接地给股民带来收益。
链接
次新股中28家不分红
截至11月18日,A股自2009年重启IPO以来已经有702家公司在沪深两市挂牌上市,其中,在深交所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的公司数量大约占到90%左右。
这702家公司都是经过证监会发审委千挑万选出来的优质公司,相比于那些已经成为A股市场上堪称滚刀肉的ST公司,这些公司的财务报表更加诚实,公司每年赚来的利润也都是真金白银。
据Wind统计数据显示,这702家公司在2010年总共完成了2360亿元的净利润,实现的分红为551亿元,股利支付率为23.3%。其中,除今年上市的公司外,在2009年至2010年上市的公司为446家,绝大部分都在去年或者今年进行了分红,只有28家公司上市以来没有进行过分红。
除了这些不愿意拿出一分钱进行分红的公司,还有一些公司在分红上仅仅是走形式。如星期六和七星电子,在上市近两年时间里都只分过一次红,股利支付率只有6%-8%左右。
记者统计后发现,由于在上市后业绩出现不稳定而被迫无法进行分红的公司,占比较大。如得利斯、科冕木业、汉王科技、新亚制程、摩恩电气、康耐特、恒信移动等公司,2010年的业绩较上市前的2009年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不过,业绩同比出现了下滑并不是上市公司不进行分红的借口,因为仍有不少公司在业绩出现下滑之后,仍旧对股东进行了分红。
在这些进行分红的上市公司当中,最为慷慨的要数鼎泰新材,公司在2010年2月5日上市,之后不久就拿出每10股派4.5元的分红方案,一下分掉了3502万元的利润,而公司当年赚取的净利润总共才4167万元,股利支付率达到84%,第二年公司又拿出了5448万元以每10股派5元进行分红,而当年公司赚取的净利润已经下降到2376万元,股利支付率达到229%。
尽管分红太过慷慨也不见得是好事,因为这意味着公司管理层对于每年赚来的利润,想不出更好的投资方向,所以只能分掉了事。过犹不及与坚决不分红都不可取,对于投资者来说,最期望的就是拿到中间值。
事实上,上市公司在分红意愿上不积极,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大多数中小市值上市公司的股权相对集中,公司大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虽然是股权分红的最大受益者,但同时也是公司的高管层,是分红方案的决策者。对于他们而言,通过股价拉升带来的市值增长远远比股权分红更具有诱惑。基于此,这些大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对于分红的意愿并不太迫切。
作为中小投资者,恐怕只有依靠监管机构出台硬性约束来获得分红,如果想要通过自身力量督促上市公司进行分红,恐难上加难。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