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产业正文

张维炯:世博经济大于奥运经济

作者:庄涤坤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09-01-10 22:10:00

摘要:张维炯:世博经济大于奥运经济

张维炯:世博经济大于奥运经济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庄涤坤 上海报道

    制造业、金融业、房地产以及进出口贸易,是上海经济特别是浦东地区发展的顶梁柱。然而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和增长放缓,上海经济将如何应对?即将举办的世博会,又是否能够成为上海经济发展的推动器?就此,《华夏时报》记者专访了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张维炯教授。
世博会带动上海经济
    《华夏时报》:对于上海来说,正处于从工业制造向金融服务业转型的阶段,面对新的全球形势,上海面临什么样的压力?
    张维炯:上海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龙头。在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上海曾经有过辉煌,是中国加工业的中心,占全国1/8的GDP。现在情况变了,上海就面临着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随着土地成本、商业成本、人力成本的提高,传统的加工业已经在上海没有生存之地了。怎么办?其实我们可以看一下世界上先进国家的城市转换过程,比如伦敦,50年以前也是一个加工中心,但是现在就是一个金融业中心;再看一下纽约,原来是一个很好的港口,但现在主要是金融业、服务业。这种转型的背后是因为金融业、服务业对人才的要求很高,在价值链当中属于比较高的,而传统加工业是资金密集型的,对人才的要求不高。上海的发展一定是这样一个趋势,以服务业、金融业为主,依次是那些能够在科研上创新的产业,以及围绕创新服务的研发、信息等产业,而传统加工业会逐步地转移出去。
    上海现在面临的压力非常大,一个是面临产业转型,另外上海要保证GDP增长,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难题。现在上海市政府提出,要保证经济发展速度,我认为是非常不容易的。
    《华夏时报》:世博会这样的大型活动投资,会对上海经济有多大的影响?
    张维炯:包括奥运会和世博会的投资,都是阶段性、局域性的。奥运会对北京的经济拉动很大,当然,世博会对上海的经济拉动也比较大。同时,世博会毕竟有6个月的时间,比北京奥运会长得多。世博会对上海经济的拉动,比奥运对北京的拉动要大。
    《华夏时报》:上海世博会预计会有7000万人次参观,这对于上海经济以及上海的城市化进程,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张维炯:我们国家人口基数很大,上海世博会达到7000万人应该不难。但要明确一点,这7000万人中外国人的比例有多少,我们要把外国人参加世博会的比例作为一个指标。国内参观者可以带动内需,这是好事,但如果能够吸引更多外国人的话,那就不一样了,国外的推动和国内推动比较的话,我认为国外的推动更好,更有利于城市的升级和经济的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城市和农村的差别会越来越小。城市化带来了生活水准、文化、政治和物质的提高,所以城市化应该是我们今后整个人类发展的一个趋势。中国城市人口从十多年前的1个亿发展到现在的3个多亿,可以说城市化发展是非常快的。但城市化发展会带来能源、资源、土地、管理、就业等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解决,我们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过程中,必须处理好这个平衡的关系。
金融危机下机会均等
    《华夏时报》: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和出口遇阻,国家的4万亿投资和建设内需型经济成了讨论最热烈的话题。那么,中国企业应该怎样从一个更高的层面上看待这些问题?
    张维炯:这次的金融风暴,对我们国家肯定是有影响的。从2007年的统计情况来看,我国出口占GDP的37%,进口占29%左右,我们纯进出口顺差9%。也就是说,我国9%的GDP是纯出口,这9%的纯出口一定受到影响。除此之外,考虑到出口的加工贸易数量很大,比例在55%左右,所以因出口所做的投资也会受到影响。这次经济危机对我们国家GDP15%左右的部分会产生影响。这个影响是很大的。
    从地域上来看,这种影响是地域性的。10个沿海城市占到我国经济总量的58%,但是他们在全国出口总额中占了91%;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总量只占了全国的32%,但是出口量占了70%。由于出口集中在了这些地方,而且这些地方的企业都是两头在外的企业——原材料进来,加工完以后又出去——所以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企业受到的影响更大。
    《华夏时报》:面对全球危机,哪些企业对恶劣环境的抵御能力最差?同时,金融危机导致国外订单减少,中小企业很难生存,那么,这对于一些相对大型的企业来说是不是一件好事?
    张维炯:从产业分类上来看,包括计算机、IT、电子控制等很多所谓高新技术产业受到影响最大;从企业规模上来看,中小企业损失很大。因为在整个价值链当中,它们根本没有控制能力、影响能力,只能任别人摆布。如果美国的进口商、渠道商的需求是100%,现在受经济危机影响,需求减少到50%,这就需要砍掉50%的供应商,砍谁呢?肯定是那些在供应渠道价值链上竞争能力不是最强的企业。
    至于谁能生存下来,要看企业的定位。在这种不好的情况下,竞争自然更加激烈。只有市场竞争中有优势的,价格低或者质量好的才能生存下来。要么产品开发是别人做不到的,要么在整个渠道当中有客户控制权的,总得有个优势。这也就是我们说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我们不能笼统地说对大企业好,还是对小企业好,机会是均等的。

 

华夏时报订阅电话
北京(010-59250200)  (010-59250001) 上海(021)52890785  深圳(0755)81197099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局订阅电话:11185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

公益闪耀中国-线上投票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