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风暴警示中资“理性出海”
自去年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以来,国际金融业就一直处于震荡之中。2008年,美国金融市场更是危机四伏、险象环生,次贷危机引发的深层次问题不断暴露,令多个金融业巨头顷刻间轰然而倒:继4月份贝尔斯登破产被托管后,7月份房地美与房利美危机爆发引发民众疯狂挤兑潮;9月初美国政府被迫承诺接管“两房”;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宣布破产,同时,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证券则以500亿美元出售给美国银行。半年来,美国失去了前五大投资银行中的三家,只剩高盛集团和摩根士丹利苦苦坚守。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寻求注资自救的消息更是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发生大海啸。
随着问题一步步恶化,各方的反思也越来越多。笔者认为,在某种程度上,恰恰是住房和金融的双重投机酿成了目前次贷危机愈演愈烈的局面。2006年以前,美国住房市场在长达5年的时间里保持繁荣,随着房价不断攀升,市场投机现象越来越严重,加上一些银行在贷款审查程序上“放水”,大量收入较低、信用纪录较差的人群也加入贷款购房者大潮。这部分购房者存在极大的还贷违约风险,为日后危机全面爆发埋下隐患。与此同时,不少金融机构搭上住房市场繁荣的“便车”,在金融创新的名义下开发了越来越多与住房抵押贷款相关的资产支持证券和金融衍生品,这栋摇摇晃晃的虚拟金融大楼由于根基不牢,本身就存在大量泡沫,吹弹可破。事实上,在整个过程中,作为政策制定者的美国政府及监管部门同样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纵容“两房”占有全美80%以上住房贷款,对金融经营者的盈利冲动和存在的恶性竞争疏于监管,最终造就世界金融稳定难以承受之重。
华尔街金融危机还远未结束,事态的发展仍需拭目以待。但从中总结一些教训,引以为戒,相信对中国银行业的未来发展大有裨益。
在当前错综复杂的金融体系下,各国金融机构走出国门,相互持债、持股,使得这根资金链条上任何一次起初看似微小的破裂,都会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势。中国在为改革开放带来经济高增长喝彩的同时,也难免被国际金融感冒传染。此前中国投资公司的操作败笔以及中国银行因持有“两房”发行的约200亿美元债券而引发热议之事尚未得出明确结论,招商银行又因持债7000万美元,深受雷曼兄弟破产牵连。这给纷纷效仿走向海外的中资银行敲响了警钟。固然,积极融入世界市场对成长中的中资银行无疑好处多多,有利于在全球市场上有效配置资源,开拓新的盈利增长点,大大提高国际竞争力。但与其盲目追随,我们更需要“理性出海”,保持谨慎态度,做好海外投资的前期准备工作,对投资对象的经营能力、产品风险及其风险抵御水平进行综合评估。而对于实体机构的海外扩张,应当在目标市场确定、扩张方式选择以及业务整合三个层面制订周密方案,不可随意而为,以“投资有风险,出海需谨慎”的理念,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中资银行在历经改革洗礼之后迎来一段“幸福时光”,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具备了登上国际金融舞台的实力,但此轮国际金融巨头纷纷倒下,警醒中资银行仍应注重加强内部风险管理。建立风险识别和评估系统,对风险进行定性分析与定量测算,正确评价风险的状态与程度;继续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形成分责、分权、制衡的有效内部监督制度,加强总行对全系统、上级行对下级行的集中管理,加强各专业部门的系统管理职能,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强化系统风险控制,只有自身免疫系统良好,才能抵抗外来病毒侵扰。
华尔街金融危机与“金融创新”之间的确存在着难以撇清的关系。鼓励金融创新、拓展金融产品似乎已成为当前金融机构提升竞争水平的必经之路,但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让我们不得不对其重新审视,因为创新往往总是与风险结伴而来,其衍生性越强,资金链相对就越长,在信用审核以及贷款发放方面难免出现“放水”现象,一旦某个环节坏质,将引发“骨牌效应”,风险被成倍放大,造成大面积金融灼伤。因此金融创新并非毫无限制,不是万能钥匙,更不可滥用,必须放到基本经济规律的显微镜下详加审视。
事实上,美联储早在2004年、2005年的时候,就已经发现一些银行存在盲目跟风放松贷款限制的行为,但出于对不干预市场经济原则的考虑,并未对此予以充分关注,最终酿成次贷危机,到头来在造成全球金融低迷后终需出手相救,但代价巨大。因此,在我国银行改革正步入“深水区”、混业经营成为趋势、而市场机制尚未健全的环境下,外部监管显得尤为重要。不仅要加强各个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沟通,避免重复监管与监管真空,更应当贴近市场第一线,在有金融机构经营的地方就要保证有监管,从金融机构毛细血管末梢上出现的点点滴滴的小问题抓起,以防从个别向普遍演变,形成大金融机构的经营隐患,使监管更具前瞻性和有效性。
(作者系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华夏时报订阅电话
北京(010-59250200) (010-59250001) 上海(021)52890785 深圳(0755)81197099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局订阅电话:11185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