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定中国进入降息周期为时尚早
本报评论员 商 灏
中国央行出人意料地宣布下调两率之时,正值国际上信贷危机愈演愈烈,金融巨头纷纷倒地之际。目前各国央行都在密切关注世界金融市场形势,并且纷纷采取应对措施。央行的举动使持续了近一年的从紧货币政策开始松动,也是对世界金融市场持续恶化的直接反应。
仔细计算,此次贷款利率调整后,5年以上贷款利率将由7.83%调整为7.47%,以利率下调15%计算,100万元20年期的房屋按揭贷款,贷款者将节省利息支出43240元,月供也仅减少180元。这种变化,对于房地产业并不能产生什么影响。而在华尔街经历了一个惨痛的周末之后,央行降息并没有对中国A股产生利好效果,而是指数狂泻,银行股大跌不止。
尽管这次降息引发了许多争议,有观点却认为,一个宽松的金融环境就要开始,也有观点认为,这次降息只是为了应对华尔街金融风暴,从紧的货币政策不会改变。但如果形势继续恶化,相信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降息。
近期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波已经有可能使中国经济受到冲击。而中国经济的疲软已是事实,进一步降息的可能性的确存在。但紧缩周期是否已经过去?是否可以认为已经进入了降息的周期?即便答案是肯定的,政策出台的时间也比较难以预料,这主要是和外围环境尤其是美国的经济局势有关。一旦外围市场经济因为信贷危机的影响而恶化,显然也将重挫中国经济的基本面。
因此决策部门不得不保持着高度清醒的认识,从“双防”到“一保一控”,就是要让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从“两率”的下调,我们可以看到,这是政府有关部门依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而采取的一种积极应变措施。下调“两率”,体现的是货币政策的微调,但是结构性的调整不代表货币政策根本的转向,中国仍然面临着通胀压力。国际油价等大宗商品价格下降,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通胀压力,但PPI却仍在上升,而且国内大宗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并未市场化,其改革的过程中,必然会有通胀的压力。相信高层对此已有足够的警惕。
央行曾在2006年4次、2007年10次、2008年4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每次提高幅度都在0.5个百分点,这次的两率微调,显然是当局希望通过这样的力度向外界释放一种信号: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性提高了。但却未必意味着货币政策就此改变。
面对国内出口继续减速,投资继续萎缩的严峻局面,政府日益担心经济急剧减速。为了保持经济稳定发展,决策层已经意识到放松货币政策有助于降低企业特别是制造业和房地产业的融资成本,也有助于缓解中小银行的流动性压力进而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但此次下调两率对国内经济发展以及股票和房地产两个市场究竟能产生多少积极影响,中国是否就此进入降息通道,目前尚难判断。
我们看到,除了需求因素外,本轮物价上涨的成本推动和输入型通胀压力正在缓解。由于秋粮丰收和生猪存栏量明显增加,未来国内食品价格当趋于稳定。国际市场信贷危机目前仍深不见底,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需求放缓,原油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明显下跌的趋势未来一段时间有可能持续,从而缓解中国物价上涨压力。
然而由于翘尾因素趋于减弱和食品价格下跌幅度有限,CPI涨幅也有可能不降反升。并且,若明年美国经济停止增长性衰退,则仍要警惕外需增加而滋生的经济泡沫。因此央行对于国内通胀前景仍不敢掉以轻心。周小川最近就曾表示:“最近几个月中国的通胀确实已经减速,但是我们不能放松,因为通胀率有可能会反弹。”
值得注意的是,央行在差别化降息的同时,也差别化地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五大国有银行和邮储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未动,只有中小金融机构的可运用资金得以松动。这种差别透露了央行担心在复杂的形势下过度放松信贷,有可能变得难以收拾。但“降息+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组合,比市场预料的放松货币政策的力度都要大。这既表明决策者对经济放缓的严重担忧,也表明政府要在全球金融形势恶化之前,筑起一道防御之墙。
但我们同时也看到,美联储在过去一年中多次大幅降息也未改变其房价下跌的趋势,中国房价泡沫程度较美国更大,银行面对房价下跌已加强了风险控制,对于房地产相关贷款趋于谨慎,因此利率的下调对房地产市场的推动必定有限。
虽然未来利率尤其是存款准备金率还有进一步下调空间,但降息的空间取决于通胀走势。并且如果目前华尔街金融局势恶化使得美元贬值并重新推动大宗商品价格,则必将制约中国央行的降息空间。
当然,即便央行的货币政策转为宽松,也并非就能完全解决国内目前所面临的发展问题。因为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市场需求潜力的释放。国际市场需求萎缩,严重影响了承担全球制造业迁移的中国经济。在此情况下,完善国内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财富再分配制度,从而在更广泛的层面提升内需,才是实现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华夏时报订阅电话
北京(010-59250200) (010-59250001) 上海(021)52890785 深圳(0755)81197099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局订阅电话:11185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