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超常规下滑基金投资十大反思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08-12-26 21:40:00
德圣基金研究中心
在经历了2007年的超常规发展和2008年的超常规下滑后,基金公司有许多值得反思之处,涉及到投资理念、风险管理、持有人利益保护、基金产品定位等方方面面。不仅限于投资操作,基金公司运营的方方面面都与带给投资人的预期和回报息息相关。基金持有人的利益是行业长期发展的根本,从挫折中反思和改进,是基金公司从2008年的投资中必须汲取的教训。
反思一:
主动风险管理有欠缺
2008年的全行业大幅度亏损,最大的教训就是凸显许多基金公司在主动风险管理上的不足。固然熊市下偏股基金不可能充分避险,但是部分基金在6000点高调看多,而在下跌中途仍不断看多,在系统性风险已经凸显时仍然执迷不悟,则是令人遗憾的投资失误。
根源上这也来自于基本投资哲学上的偏差。部分基金公司形成了长期追求超额收益的不当倾向。
从中应得到的教训是,基金公司在主动风险管理上应建立更为有力的纠偏机制,对经济周期和资本市场周期需要更加深刻的认识。
反思二:
“价值投资”是形还是实?
基金需要反思的是,究竟是把价值投资当做一句口号,还是真正需要尊重的基本投资规律?
价值投资有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寻找基本面优秀的公司,二是在合理的价位买入和持有股票。但许多基金都只看其一不看其二,对高估值过于乐观实际上违背了价值投资原则。更有甚者,价值投资甚至被当做一些基金策略失误的挡箭牌。
反思三:
业绩排名考核机制值得反思
从2008年基金整体的业绩表现中还有一个行业深层次问题值得反思,即相对排名机制。来自市场的压力使得部分基金公司热衷于追逐短期排名效应。而这种评价机制对于基金的投资行为有巨大的副作用。事实上在股市热潮高涨、估值趋高时,并非没有基金经理意识到风险正在积聚。但对排名的重视鼓励基金采取冒进的投资策略,只要趋势看起来还没有崩溃的风险,大胆的策略就是业绩排名的制胜点。
真正优秀的基金必须能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而不是在排名的压力下跟随市场。我们发现,长期表现较好的基金公司,一般内部评价周期较长,投资决策层能够抵抗短期排名的诱惑,从而坚持正确的投资理念,注重长期回报。
反思四:
业绩明星也可能成为风险
在2008年,不少基金出现业绩变脸的情况。这给部分基金公司的“造星”运动提了个醒,通过采取激进的交易策略打造某段时间的业绩明星,如果业绩高期望难以继续,反而很可能会伤害自己。而对于投资者来说,对一段时间的业绩明星一定要更多探究业绩背后的原因,否则这些基金可能是投资陷阱而并非机会。
反思五:
投资决策机制完善依然是难题
在2008年的投资中,我们发现不少基金有言行不一的情况,例如看空做多,策略前后摇摆,同一基金公司旗下基金各自为战等等。除了基金在策略上可能存在失误以外,还暴露出部分基金在投资决策流程上存在问题。
其一是随着管理资产规模的增长,许多基金公司在投资流程和决策机制上没有作出相应的适应和改进,导致决策流程混乱。
其二是许多基金公司投研配合存在问题,基金经理权限过大,个人偏好没有足够的约束。
其三是决策机制和投资团队不匹配,出现外行指挥内行的情况。2008年不乏基金经理看对了趋势,但却被公司领导不正当干预而执行相反操作的情况。
反思六:
基金产品设计与投资运作脱节
基金产品设计环节和实际负责投资运作的基金经理互相脱节。基金产品设计往往过多考虑了销售吸引力,制造产品概念,而没有和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和投资特长相匹配。许多拟任基金经理都未参与产品设计环节,必然造成基金运作名不符实,辜负投资者期望。
反思七:
基金产品定位模糊并非益处
产品定位模糊看似给予基金经理充分的投资灵活性,但事实上造成基金产品的同质化。大量缺乏风格特征的基金产品放在一条水平线上竞争,让投资者难以辨别基金产品的风险程度。而基金产品定位模糊也给基金投资带来难度,使得基金必须以类似策略进行竞争。
反思八:
过度扩张害人害己
2007年是基金行业整体爆发增长的时期;许多基金公司借高收益良机,通过拆分、高分红等方式使基金规模迅速膨胀。但到2008年,我们看到亏损最多的也有不少行动不便的巨型基金。这些基金在基金热达到高潮时轻易募集到了巨大规模,但在2008年的市场转折中损失惨重。这不但严重伤害了大量新加入的基民,也对基金公司的品牌形象造成损害。
反思九:
持有人利益和股东利益的权衡
资产管理行业必须以保护投资人利益为首要原则。持有人利益优先并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体现在基金公司各个环节的经营和投资管理中。基金公司需要在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中作出权衡。2007年的规模扩张热就反映出部分基金公司短视的倾向。
真正把持有人利益放在首位,努力为持有人创造长期回报的基金公司,才有可能取得长远发展,实现投资者和股东利益双赢。
反思十:
投资者定位需更加努力
2008年基金行业另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是,投资者群体出现了较明显的非理性投资偏向。在2007年高收益的吸引和对2008年过于美好的憧憬下绝大部分基金投资者都将资金投向高风险的偏股基金产品,其中包括大量实际风险承受能力中低的投资者。这不但使投资者承担过高风险,也放大了基金行业的整体风险。基金资产结构过度偏向股票类基金,产品线不健全,成为2008年市场环境突变下的突出问题。
基金公司在营销宣传和投资者教育上应真正以投资者利益为先,对基金产品和目标投资者作更有效的定位,避免将高风险产品大量销售给不适合的投资者群体。当然,这也需要银行等主力销售渠道作出同样的努力。
华夏时报订阅电话
北京(010-59250200) (010-59250001) 上海(021)52890785 深圳(0755)81197099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局订阅电话:11185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