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安门为“龙脉”复建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严葭淇 北京报道
“龙脉”,北京人的骄傲,也是老北京城市和文化的精髓所在。
今年“两会”期间,素有北京“龙脉”之称的中轴线申遗保护,被写进北京的“十二五”规划。与此同时,构成“龙脉”九门之一的地安门,也被提上了重建的日程。
重建地安门,重整代表吉祥的“龙脉”,从鼓楼到地安门,从前门至永定门,不仅沿线文物建筑将被修缮,永定门的箭楼和瓮城也有望复建。届时,清末民初的老北京风情将在中轴线上得以重现。
未来5年,消失了半个多世纪的地安门,将重新镇守在皇城的北大门。
7.8公里 “龙脉”贯通皇城南北
北京的中轴线,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世界城市史上的一个奇迹。从永定门到钟鼓楼的这条“龙脉”,就像北京的一条建筑和文化血管,里面流淌的是北京特有的血液,呈现的是北京城独有的壮美景观。建筑学家梁思成赞誉它是“全世界最长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
“龙脉”全长7.8公里,从南到北依次串起永定门、正阳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乾清门、神武门和地安门9座门,沿途散布着数十处皇家园林和民居四合院。据记载,“龙脉”的形成是从元朝开始的,其间虽然有不同时期的延长,但水平位置并没改变。
明清两代,最雄伟的皇家建筑全都分布在这条“龙脉”上。它被风水师认为可以确保王气的顺畅流动,因而能保佑王朝的兴盛不衰。而其实,南北笔直一气贯通的中轴线,还起着分隔宫廷和民间的文化和区域的作用,因为它的一边是豪华巍峨的皇宫;另一边则是烟火缭绕的居民区。而皇城以外的地安门和钟鼓楼一带,就是北京著名的“皇城根儿”,这里既有大量的王公府第,也有许多近代名人故居,而老北京文化更在这皇城脚下表现得淋漓尽致。
“龙脉”最北端的地安门,也是皇城的四门之一。明朝时它被称为北安门,俗称厚载门,亦称后门。和皇城南门的天安门南北呼应,寓意天地平安,风调雨顺。如今中轴九门中八门齐全,只有地安门,在被拆除半个多世纪后,依然淹没于历史的尘烟中。如今要复兴“龙脉”,重整中轴线秩序,自然要重建地安门。
87岁的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说,重建地安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中轴线上的九门中少一门是不吉利的。在中国文化中,9是一个非常吉祥的数字,代表圆满和终极。”
地安门的重建和中轴线的保护再一次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600载沧桑 地安门从明朝一路走来
地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当时的名字是“北安门”。永乐四年1406,朱棣夺取政权后,开始对元大都留下来的皇宫和城市格局,进行长达15年的重新布局和营建,其中主要是营建皇城和南移皇城内城墙,在这种背景下地安门应运而生。
原来的地安门是一座砖木结构的宫门式建筑,因此每隔一段时期,地安门就需要不同程度的维修。从现有史料记载中,至少可以找到关于地安门的三次修复和一次重建记录。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是第一次修葺,明隆庆五年(1571年)第二次重修。在这期间,明朝没有大的战乱,从时间的跨度来看,这两次修复很可能是由于木材腐朽而进行的必要修复。
而发生于清顺治九年(1652年)的重建,内涵则丰富许多。据北京史志专家王灿炽介绍,这次重建完全是“推倒重来”。在重建中,原来的门体木框架全部被拆除,用新材料重新做了构架,“或许在规模上也做了调整”。而且,就是这次重修后,“北安门”正式改名为地安门。
还有一次修葺发生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原因是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炮轰皇城的前门,地安门也被秧及。而从遗存的老照片中可以看到,20世纪30年代,原来地安门内两侧的雁翅楼已被拆除。
地安门的完全拆除是在1954年底。建国初期,北京进行着快速工业化的建设,而中轴线周边的老建筑阻碍了当时修马路、地铁等工程,虽然梁思成等提出了保留老城、另建新城的方案,但最终美丽的老城区还是没有摆脱被大肆拆除的厄运。当时,拆除地安门的理由是:为了疏导交通。而因为一些有识之士坚决反对拆除地安门,政府便将从地安门拆下来的门窗、木梁、木柱、木柁、木檩等一一编号造册,连同砖石琉璃瓦等运往天坛,计划在天坛北门内移建地安门。但随后发生的天坛火灾,将堆在那里的地安门木料全部化为灰烬,移建地安门也因此成为泡影。
据文献记载,地安门在历史上曾发挥过重要作用。因为是皇城的北门,皇帝北上出征巡视时大多要出地安门,亲祭地坛诸神也要出地安门。而且,地安门还设有许多为皇室衣食住行服务的部门,比如尚衣监、司礼监、酒醋局、织染局、针工局、巾帽局、钟鼓司、蜡库、帘子库、纸房、安乐堂等。
地安门也目睹过百年来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幕幕惊心动魄的事件: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后,慈禧太后和光绪一行仓皇出逃,走的就是地安门。后来,溥仪复辟闹剧失败,被驱逐出故宫,也是灰溜溜地通过地安门离开了皇城。
如今,时光过去半个多世纪了,但天坛北门仍存有少量地安门拆下来的砖瓦、废石和破琉璃瓦。此次重建,采取的原则是“原样复建”,这些残存的碎砖烂瓦肯定能派上用场。
但地安门毕竟消失50多年了,只有上岁数的六七十岁的老人才对它有印象。一位长年居住在鼓楼地区的老人为我们讲述了当年地安门的模样:“地安门城门在现在走汽车的马路正当中,不是好几层楼高,就一层挺长的,红墙黄瓦,开着3个门洞,中间那个门最大,门儿是方的,就跟地坛那门儿似的,‘天圆地方’嘛……”
由于地安门紧邻皇城,记者在和周边的居民接触中,发现他们大多非常注重周边的文化建设和环境氛围,比如对于鼓楼后门桥一带的建筑不能太高,以免破坏周围的天际线等都非常认同。此次复建地安门,大部分居民都非常赞同,认为这地界又多了一个地标性建筑和老北京一景。
北京市文物局有关负责人透露,地安门复建目前已进行了专家论证。“经过考证,地安门旧址就在地安门十字路口处。专家初步建议,复建时可以考虑南移,避开十字路口中心,尽量避免对地面交通的影响。”孔繁峙向媒体表示,北京市已成立中轴线申遗工作协调机构和专家顾问组,将中轴线历史建筑群纳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为了配合中轴线申遗,有关部门还将编制环境整治规划、划定缓冲区。
记者在实地考察中发现,地安门内大街东西两面的550米长的老城墙,如今已重新竖立起来。而在鼓楼大街则可以看到,2005年开始的旧鼓楼大街改造工程已在收尾中,原有的马路被拓宽,两边的平房被统一改建成了明清风格的院落。另外,位于地安门外大街西侧的火神庙的修复工程也基本完成,而这些都是为重建地安门做的先期准备。据了解,为对钟鼓楼、火神庙、后门桥等北中轴线周边的文物建筑进行修缮,北京市文物局已先后投资近2000万元。
两种声音 重建地安门应不应该?
重建地安门尽管得到很多人的支持,但也有人认为,地安门没必要重建。一位网友写道:“正像当年梁思成讲的,好好的古董给毁了,再费挺大劲儿弄出个假古董何必呢?”
更有意见认为,地安门一带原本交通就不通畅,突然又造出个地安门横在马路当中,交通肯定严重拥堵。更重要的是,“此一时彼一时,不可能一切都恢复原样儿。”
还有人士表示,希望这种先拆后重建的行为,是一次真正的思想上的亡羊补牢。“物质上的损失是永远也找不回来了,重建再申遗却又隐现急功近利的作秀成分,申遗成功了又怎么样?那些具有百年历史的老城墙早就在五六十年前轰然倒塌了,如今重建的只是一些拙劣的仿制品……”
人民日报高级编辑刘国昌则认为重建地安门有劳民伤财之嫌。他在文中写道:“深感没必要重建地安门。时至今日北京城的城门楼已拆得所剩无几。如果没记错的话,好像只有德胜门一直没拆。现在北京城已成了这个模样,再重建一个地安门未必就能给北京城添多大的彩儿。永定门倒是重建的,结果怎么样,人们已经看到了,城楼较之原来规模缩小不说,还给交通带来了不少的麻烦。再说了,地安门重建要南移选址,那地方还有‘址’可选吗?从现在的十字路口往南行没多远就是景山公园的后门,那个地段怎么能建一个地安门呢?从施工角度看,要重建就得拆迁不少的民房,无疑又是一大笔开销。”
他表示,保护古都风貌不应该在“重建”上下工夫。“北京城的古都风貌历经多少年的风雨,已然成了现在的情况,那我们就应该在现有的条件下,考虑如何保护好古都风貌的问题。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是,经过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拆牌楼、拆城楼,原来‘四九城’的格局已荡然无存,高楼大厦也已建了许多。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要恢复古都风貌就需要另辟蹊径,创新思路。据说北京市现在有关方面是从保护京城中轴线风貌出发重建地安门,用意是好的,但是否想到此举会重蹈保护古都的老路子?带来的弊端有多少?”
一名奋力阻止老北京遭毁坏的知名志愿人士,对重建地安门也不热心,“我认为重建地安门并不是特别有价值……阻止新的毁坏比起重建项目来得更为重要。”
确实,拆除和重建,是北京在不断上演的一个故事。半个世纪前,建筑学家梁思成曾为北京古城的毁坏痛心疾首,“拆掉一座城楼像挖去我一块肉,剥去了外城的城砖像剥去我一层皮”,就这样也没能阻止北京古城墙在大拆大建中灰飞烟灭。
时至今日,我们仍一方面以文化的名义建着各种假古董,另一方面却毫不吝惜地拆改和糟蹋着种种镌刻着民族记忆的历史古建和名人故居。北京北沟沿胡同23号,曾见证了梁启超先生一生两次的历史“玩笑”,如今这所年岁不大的宅院,已和众多胡同里的大杂院没有两样;东城区北总布胡同24号院,是梁思成、林徽因的故居,2009年的一纸拆迁“通告”,让这里几成废墟:西厢房被拆毁,门楼仅剩破败的骨架,如今整个故居仍沉陷在拆迁的拉锯战中,任其荒废;北京西城区八道湾11号的鲁迅与周作人故居的遭遇也让人唏嘘,虽然在专家和媒体的呼吁下,把它从“拆”的死亡线上拉了回来,但它却变成了一所中学的图书馆。
据报道,目前北京1/3名人故居已被拆除。尚小云故居、荀慧生故居、果子巷的李万春“鸣春社”故居都被拆掉了;徐悲鸿在东城的故居也不复存在了……
5年奋斗 “龙脉”冲击世界文化遗产
根据北京市的文物事业发展初步规划,重建地安门的重要目标是:未来5年,整体整治被称作京城精髓的中轴线,以冲击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北京市委市政府对于文博事业的投入力度越来越大,目前已确定未来5年,每年仅市级财政就投入1.5亿元用于文物古迹的修缮保护。”孔繁峙描绘的蓝图是,一线带一城,“我们将以中轴线的保护,带动整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超过100处名胜古迹将在5年内修缮。”
在已纳入未来5年修缮名单的文保单位中,各处皇家园林成为其中重点。孔繁峙介绍,在中轴线重放光彩的同时,北京还将继续推进长城、故宫等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修缮和环境整治,加强大运河北京段沿线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在不长的时间里,圆明园的正觉寺、颐和园四大部洲,都有望修缮后对游客开放。
另外,北海的万佛楼、大佛寺、颐和园须弥灵境遗址、香山昭庙等修复工程也将启动。北海团城、静心斋,颐和园德和园、听鹂馆,天坛北神厨和北宰牲亭的修缮工作,以及颐和园治镜阁遗址保护工程和文物库馆(文昌院)整治工作,也在紧锣密鼓的筹措实施中。
孔繁峙表示:“北京将不断扩大文物古迹的开放范围,增加开放内容。除上面提到的项目外,曾被北京市少年宫占用的景山寿皇殿,5年内也会修缮完毕并对外开放。”而腾退修缮中山会馆,推进庆成宫腾退和先农坛整体保护等,也是5年文保的重点项目。而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达成一个具体目标,“力争使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合理利用率提高到60%。”
“北京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文献记载很明确,但有些环节仍然缺少实物佐证。”史料记载,金曾把辽代的三面城墙外扩2里,如果通过考古能够找到这些遗迹,就可以确定辽金城墙的具体位置,更全面地掌握北京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演变过程。
所以,未来5年,北京将加强城市建设中的考古工作,重点是配合昌平、通州、亦庄、大兴新城、丽泽金融商务区、北京南城的发展和南水北调配套工程、京沪高速等大型项目的建设。而北京市文物局的任务是,做好地下文物的考古调查、勘探和清理发掘工作。
除了城市发展史,孔繁峙表示,北京地区少数民族文物建筑的保护工作,也将进一步加强。未来5年内,北京将划定并公布新一批地下文物埋藏区,使全市地下文物埋藏区总数达到60处以上。他透露,此外,北京还将完成琉璃河考古资料研究整理和基地建设,继续做好圆明园、周口店、琉璃河、团河行宫等大批遗址保护工作。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