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证券正文

分析师传话筒之辱

作者:吴君强

来源:

发布时间:2011-03-11 20:07:48

摘要:分析师传话筒之辱

吴君强

   中国宝安石墨矿“罗生门”仍未揭开最后的谜底。
    去年12月起,平安证券、湘财证券、信达证券、国泰君安等券商纷纷发布研报称,中国宝安拥有石墨矿,且储量丰富,公司股价明显被低估,分析师们大亮绿牌,给出“买入”或者“增持”的评级,在券商的鼓吹下,中国宝安的股价一路高歌猛进,一个月的涨幅超过60%。
    3月1日,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中国宝安宣称,鸡西有个石墨产业园,主要是从事石墨深加工,目前没有石墨矿。公司的否认直接导致股价急跌,部分在高点介入的投资者损失惨重。
    券商的研报与公司的公告完全矛盾,说明两者中必有一方在说谎。
    第一种可能,公司与券商都是无辜的,公司确实没有石墨矿,券商从其他途径得到了错误的信息,导致研报谬之千里,但券商本身没有故意欺骗的动机在里面。这种可能基本被排除,因为发布相关报告的券商不止一家,数家研究实力不俗的券商同时犯如此低级的错误,几率几乎为零。
    第二种可能,券商是无辜的,但受到中国宝安的误导,被传递了错误的信息,导致最终的研报出错。整个事件完全被上市公司操纵,公司利用券商误导投资者,谋取隐秘的非正当利益。从逻辑推断,这种可能性较大。恰有媒体报道称,2010年12月7日,中国宝安与机构投资者举行了一个内部会议,在会上,中国宝安董秘娄兵明确表示,宝安集团在鸡西拥有石墨矿,有采矿权,而且够用20年。正是这一表达直接催生了券商的诸多类似研报。
    第三种可能,中国宝安和券商分析师联合“做局”,双方都明知道不存在所谓的石墨烯矿,但达成了某种私下交易,共同导演了石墨矿概念,将投资者诱骗上了股价的断头台。这种可能性也存在,但对上市公司而言,显然第三种的成本更大、可控性很差,对于分析师而言,集体参与造假承担的风险也过大。
综合而言,最大的可能就是上市公司误导分析师,从而间接地操纵了市场。
    查清这样一个罗生门并不复杂,技术层面上非常容易操作,一、查清公司到底是否有石墨烯矿;二是否存在所谓的投资机构内部会议,公司董秘是否有类似的信息传递;第三、分析师的研报素材来自何处。监管层如若介入,相信谜底很快将揭晓。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可能,公司旗下确实存在石墨矿,那中国宝安矢口否认,就意味虚假陈述,公司必将受到严惩。同样,公司的确没有石墨矿,但却向机构谎称有矿,诱导了虚假的研报,也意味着虚假陈述,也须承担误导投资者的重大责任。
    该事件最值得探讨和反省的,是发布研报的分析师是否需要承担责任,承担何种责任。在我看来,即使分析师是被上市公司误导、欺骗,在整个事件中,仍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曾几何时起,分析师对公司调研变成了与高管的感情沟通会,吃喝请送成为主题,实地调研也简化成材料传达,本该独立公正的分析师变成了上市公司的传话筒和扩音器,成为市场的噪音。于是A股的研报中,大部分为“买入”和“增持”,绝少有“卖出”评级。即使有公司因为数据造假被暂停了IPO资格,分析师也振振有词,“我们没有精力去实地调研,我们只依据招股说明书,招股说明书有问题,应该去追究会计师事务所的责任”云云,职业道德感尽失。
    中国宝安石墨矿事件中,发布研报的分析师是否去了鸡西做了实地调研?是否掌握了相关翔实资料?还是成为话筒,将公司的各种忽悠谎言不经过滤、考证一律转发?各大券商不能装无辜状,需要给投资者一个明确的交代。
(作者email:cnai422@yahoo.com.cn)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