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板市场:从解决退市到助中小企业融资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金水 上海报道
申银万国代办股份转让系统部总经理张云峰是硕果仅存参与中国证券市场退市机制的历史见证人,直到今天,他仍然在为三板市场服务。
十年前,张云峰被抽调到一个秘密的筹备小组,从此开始了一段新的职业生涯。这个工作小组一直在保密状态下运行,只有少数高层知道意图,时任证监会秘书长的屠光绍负责牵头抽调当时申银万国、国泰君安、国信证券等六个券商的力量,完成一项具有历史性的制度建设——退市机制。
三板市场为
完善退市机制而生
2000年,中国资本市场开始有了一大批PT公司退市,STAQ法人股和NET两网系统也被关闭,引发了股民群体性上访事件,威胁到资本市场的稳定和发展,急需建立完善的退市机制。
1992年7月,国家体改委批准全国证券交易自动报价系统STAQ为指定的法人股流通市场。1993年4月28日,央行联合五家商业银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以及华夏、国泰、南方三大证券公司共同出资组建开通了NET法人股市场;STAQ与NET系统被称为“两网”系统。1998年,证券市场进行大整顿,“两网”被取缔。1999年9月9日,“两网”正式停止运行。张云峰所在的小组首要任务就是筹建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解决退市公司和两个法人股市场股份转让问题,维护资本市场的稳定。
为解决主板退市公司的股份转让和两网系统的历史遗留问题,证监会准备建成一个由证券公司主办的代办股份转让系统,监管上不归证监会,而是由中国证券业协会提供自律性管理。这个场外股份转让市场区别于主板市场被称为三板市场,一个按照契约和自律建立的市场架构与主板行政主导的管理模式完全分开。
2001年6月,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服务业务试点办法》,指定申银万国等6家证券公司代办原STAQ和NET系统挂牌公司的股份转让业务;但是,真正开始运作之后,张云峰发现很多公司不愿意到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进行挂牌。
“当时,两网公司都希望参照过去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办法上主板,担心进入代办股份转让系统再也无法上市了。”张云峰说。
经过一系列沟通工作,两网系统公司杭州大自然同意率先登陆代办股份转让系统。2001年7月16日,由申银万国证券公司代办的杭州大自然第一家正式进入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标志着三板市场的正式诞生。2001年底,PT水仙成为第一家登陆代办股份转让系统的主板退市公司,紧接着其他退市公司和两网公司相继挂牌,中国资本市场建立起了完善的退市机制。
“在三板市场开业时,不能叫交易,要称为转让,股票后面都有一个转字,比如说,水仙A转。”张云峰还记得当时为了与主板分开,所有交易都不能叫股票,而要称股份,代码全部以4开头,转让和报价都由证券公司委托深圳交易所进行撮合交易。
老三板市场
完成历史使命
三板市场开业当初就非常火爆,当时挂牌的只有大自然和长柏计算机,只有买的,没有卖的,第一天经过动员才产生100股的交易量。股票天天涨停,给刚刚推出的三板市场带来很大的压力,证监会督战,不断发布警示公告,三板市场炒作之风持续二十多天就被迅速刹住,由于市场缺乏流动性,三板市场仅仅出现短暂繁荣。
后来,大量ST公司即便在主板暂停交易也不愿意到三板挂牌,三板市场公司转到主板上市难度很大,多年来一直处于资本市场的边缘,备受冷落。证监会推出了平移机制,三板公司达到上市条件可以直接到交易所恢复上市,不用证监会审核,但必须与券商签三板上市协议。退市公司的股东名册要交给主办券商。三板市场的退市机制开始正常运转。
为了打击三板公司不履行正常信息披露,证券业协会对三板公司实施不同的交易方法,公司盈利或净资产为正,并且能够履行信息披露,可以每天交易;如果净资产为负,公司亏损,能履行信息披露,则每周交易三天,如果净资产为负,公司亏损,又不能履行信息披露,改为每周交易一次。
2004年,三板市场迅速扩容增速,三板市场退市公司和两网公司后来发展到57家,三板公司基本上成为主板退市公司的收容站,垃圾股成堆,唯一的价值就是重组机会,但至今没有一家主板退市公司达到上市条件而直接挂牌恢复上市,适合三板公司的重组规则还没有制定出来。资产质量比较好的是两网系统公司,2007年,两网“粤传媒”通过IPO的方式登陆主板市场。而大自然申请IPO失败。
代办股份转让系统完成了退市机制建设的历史使命。当初设计老三板的目标是维护资本市场稳定,为退市公司和两网公司的股份转让寻找出路,解决退市机制的完善问题。
如今,管理层思考的是如何解决更多的中小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的直接融资问题。尽管深圳交易所相继推出中小板和创业板,但在现有制度条件下能上创业板和中小板的中小企业毕竟是少数幸运儿,高市盈率、超募发行和上市难仍然困扰着监管层。在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中,开辟中小企业的场外交易和融资渠道成为管理层优先考虑的战略。
一场关于三板市场重新定位的制度建设正在悄然酝酿。
新三板开启
中小企业场外融资新纪元
张云峰在设计老三板之初没有想到解决退市公司股份转让和两网公司遗留问题的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有一天会成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一个新起点,建成解决中小企业股权融资和转让的全国统一监管的场外市场。
2006年,中国证监会计划把三板纳入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一部分,在解决退市公司和两网公司股份转让问题的老三板之外建成一个新三板市场,支持科教兴国战略,解决高科技企业的股份转让和融资问题。
这一年,证监会与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开通了中关村科技园区非上市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俗称新三板,先后77家中关村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企业进入新三板。
新三板市场最大的变化就是企业可以通过定向增发融资,健全了市场的融资功能,一批高科技企业获得了发展急需的资金。
2009年,久其软件成为新三板第一家通过IPO登陆深圳中小板市场的公司,久其软件的成功上市刺激了资本追逐新三板市场的公司。老三板的目标是完善退市制度,而新三板开始承担起中国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主战场的重任。
证监会确定新三板全面铺开,并开始酝酿向个人投资者开放,发行仍然沿袭代办股份转让系统的“备案制”做法,主办券商进行推荐和代办股份转让,由证监会有关部门备案后即可发行,主办券商负责终身督导,并将引入券商做市商制度,活跃市场交易。
2011年,证监会工作的重点就是建设全国统一监管的场外市场,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新三板市场监管权力将由中国证券业协会回归到证监会,证监会已经成立了三板市场管理委员会,计划成立全国统一监管的第三交易所。这个市场不仅可以挂牌交易,还可以通过定向增发融资,符合上市条件的可以直接转到主板挂牌上市,不用发审委再审核。
2010年,中国资本市场成为全球最大IPO市场,资本市场经过20年的发展成为中国公司发展的最大推动力,一大批优势公司进入全球的前列,或者正在成长为全球伟大的公司。
下一个二十年,资本市场的历史重任转向孵化中小企业的发展,帮助中国经济完成结构转型,解决庞大的就业压力,实现资本市场的公平和效率。这就是中国证监会启动的场外市场建设的战略目标。
对话
新三板影响几何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金水 上海报道
目前,各家从来不涉足三板市场业务的券商都纷纷成立了场外市场交易部,三板做市商和保荐业务触发了券商新一轮争夺。作为三板市场的历史见证人和最早的参与者,申银万国代办股份转让部总经理张云峰如何看待这样一个变化呢?
《华夏时报》:申银万国是服务三板市场的老牌券商,现在各家都准备争夺这一块新业务,您们是否会受到冲击?
张云峰:申银万国服务三板市场的公司最多,我们在三板市场耕耘了很多年,为很多新三板公司提供了定向增发融资的服务,新三板市场的扩容和场外市场建设的启动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更好发挥优势的机会。
《华夏时报》:创业板的启动给券商格局带来很大的变化,平安、国信和招商成为最大的受益者,业务增长迅速,冲击第一阵营,您认为,场外市场建设的启动会给券商格局带来哪些变化?
张云峰:新三板市场的扩容可能给券商格局带来一些变化,毕竟涉及到投行业务和经纪业务,券商保荐更多的企业上三板市场,也为自己保荐主板上市储备了资源,做市商制度增加了券商经纪业务的收入。
《华夏时报》:有人说,一张白纸可以写最好的文章,场外市场脱离原有体制的约束实行注册制发行,资本市场发行制度创新的改革可以从场外向场内推进。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张云峰:三板市场可以进行各种制度创新,这一创新的实验会对资本市场未来的改革提供借鉴,一步一步推进中国资本市场与国际接轨。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