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股一周炼狱惊魂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蓝 姝 广州报道
9月16日,是中秋节后A股的首个交易日,受美股暴跌和贷款利率下调影响,14家上市银行9家跌停。9月17日,银行板块再跌8%。
银行股暴跌的背后到底潜藏着什么玄机?
在政府紧急出台的救市措施面前,银行股有望带动大盘反弹,但这是否就意味着银行股的噩梦就此结束?
悲惨的日子总是不期而至。
9月16日。广州的一家基金经理Y先生早早来到了公司,9点15分,集合竞价时间,Y先生按照手机上收到的指令将其仓位上持有的深发展、工商银行、招商银行等金融股均挂在跌停板价格卖出。在接下来不到半小时内,不少的机构与Y先生有着类似的操盘动作。这一天,14只上市银行股中有9家直奔跌停板,银行板块680亿元市值灰飞烟灭。
9月17日,灾难继续,银行板块整体跌幅超过8%。
9月18日下午,在政府即将出台利好措施救市传言影响下,银行股绝地反弹,当晚,政府救市措施出台,财政部宣布自9月19日起印花税单边征收,同时,中央汇金公司宣布将在二级市场自主购入工、中、建三行股票。
19日,14只银行股开盘即封涨停。至上午收盘时,放眼整个盘面,一点绿色全无,1400多只股票全部涨停。
在政府紧急出台的救市措施面前,银行股有望带动大盘反弹,但这是否就意味着银行股的噩梦就此结束?此前,一些国际金融分析家们预言,欧美大投行掀起的金融飓风才刚刚开始。
已经试水国际市场的中国金融业能否经受冲击,依然充满了悬念:海外金融投资的巨额亏损,政策性利差为主的盈利模式,中国金融业面临着的严峻考验也许才刚刚开始。
机构集体看空
“在一个疲弱的市场,坚持也许意味着错误的深化,市场本身是最好的指向标,”Y先生这样解释自己所在的基金管理公司抛售银行股的原因,“在外部市场恶化的情况下,你不能用单纯的市盈率这样的指标来作为投资买入的判断。”Y先生透露,在9月15日晚传出雷曼兄弟破产消息和央行对于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与存款准备金率双降消息的时候,公司投资策略委员会就在电话里碰头达成了抛售决策,“即使你认为我们反应过敏,但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我们只有抛售”。
事实上,进入9月以来,相当多的机构对银行股做出了一致的举动:减持与抛售。抛售的机构包括基金、保险资金甚至QFII也加入了抛售银行股的行列。9月16日大盘跌破2000点关口当日,仅银行板块成为机构大举杀跌的重灾区,有关数据显示该板块机构资金就净流出32.989亿元。
尽管在8月份,金融股还是机构们增持与加仓最多的行业,但进入9月份以来,机构们改变了态度,他们反手做空,17只金融类个股,在进入9月后市值减少了5623.1亿元(截止到9月16日),占所有A股市值减少金额的比例为27.75%。金融股成为引领大盘加速下跌的主力元凶。TOPVIEW数据显示,在基金资金净流出金额较多的前50只股票当中,其中银行和保险股就有11只。几乎绝大多数金融股遭到了机构们的抛售。其中浦发、兴业、中国人寿、招行、北京银行更是成为抛售重灾区。浦发已连续收出12根阴线,跌幅超过40%,而另一曾经被多家基金看好的明星股招行更是从9月11日至17日短短4个交易日之内,跌幅超过30%。
在9月11日,金融股已经预演了跳水暴跌的一幕,当天金融板块整体跌幅超过6%,是时,14家银行的整体动态市盈率只有11.57倍、市净率也只剩下2.29倍,已经创下历史新低。但这依然挡不住机构们看空金融股,更大规模的抛售在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消息发布后变本加厉。
不仅机构,国际大投行、券商们在新发布的对于金融股的投资策略报告中,均纷纷出现了调低投资评级建议。9月9日,国际投行高盛发布看空银行股报告,称由于投资缩减、贸易顺差下降以及政策风险等综合因素,中国宏观经济可能进入下降周期,置身其中的中国商业银行,尤其是波动率较大的中小银行,在将来的资产质量和息差收入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基于此,高盛将中国银行业2009年和2010年的业绩收入预期平均下调了6%-7%,其中,中小银行下调了8%-10%,高盛在报告中将中国14家上市银行的12个月目标价大幅调低,而中资银行股的评级被下调至“中性”。
而国内相当一部分券商分析师纷纷发表研究报告,认为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因素正影响着银行业的业绩上升空间,而实体领域尤其是房地产领域的风险正面临进一步深化的可能性。
身陷海外投资黑洞
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的破产成为9月16日金融股暴跌的导火索,而雷曼身后高达6130亿美元的巨额债务成为掀起全世界金融动荡的强大飓风。
已经涉身国际市场的中国金融业难以幸免于难,目前,已有工行、建行、中行、交行、招行、兴业、中信等7家银行持有雷曼兄弟债券;工行(包括境外机构)持有美国雷曼兄弟公司债券及与雷曼信用相挂钩债券余额共1.518亿美元;中行集团持有雷曼兄弟债券为7562万美元,中行纽约分行持有雷曼兄弟及其子公司贷款余额为5320万美元;招行持有7000万美元雷曼兄弟债券;兴业银行与雷曼兄弟相关投资与交易产生的风险敞口总计折合约3360万美元。
尽管,7家银行均表示其持有的雷曼债券占其投资比例不高,银行已经准备了足够的拨备缺口,中国银监会新闻发言人廖岷也做了乐观的表态,他称部分银行因其在美国市场的风险敞口而出现投资损失,但这些银行对其所持风险敞口有足够拨备。“美国金融市场动荡并不会对中国银行业的基本面带来重大影响,中国银行业能够经受住美国金融市场的动荡。”但对于刚刚涉水国际市场的中国银行业来说,意味着他们的海外投资又一次以呛水和失败而告终。
中国金融机构的海外投资之旅,似乎一开始就充满了风险,无论是持有两房债券的中行,还是中央汇金在大摩、黑石身上投资的巨大账面亏损,平安投资富通,按照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的观点,中国金融机构先前一系列的投资和海外并购,没有一笔是真正挣钱的。在中央民族大学证券研究所张宏良看来,国内金融机构经验不足并不是海外投资面临的主要瓶颈,而最关键的两大问题是缺乏战略眼光和视野,以及投资非透明化容易诱发的腐败问题,相当一部分投资的非透明操作使得国内金融机构掉进入了亏损陷阱与黑洞。
中国的金融机构对于国际市场的陌生以及专业国际投资人才的缺乏,意味着至少其目前还不具备在国际市场游泳的能力,他们还需要时间与经验的历练,也需要良好的治理结构与内功修炼,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赵晓认为,尽管目前低迷的世界金融市场似乎充满了机会,但中国金融机构也许还需要时间,才能清楚和抓住那些真正赚钱的机会,这个时间,也许需要5年。
泡沫花样年华
从2006年初到2007年年底,这轮波澜壮阔的牛市亦推动银行股的股价节节攀升,在央行不断加息带来的滚滚财源中,各大金融机构捧出的业绩高速增长的年报给银行股估值不断攀升找到了充分依据,市场的乐观与看多气氛使得分析师们给出了银行股在整体市盈率60倍的时候依然看高一线的乐观预期,于是平安在150元位置的时候有分析师给未来6个月的目标价为200元,深发展在50多元高位的时候有分析师称其未来的成长空间使得其股价能值100元。
整个金融股成为市场的明星与风向标,最高峰时其占A股市值的权重接近40%。而最近披露的2008年中报则显示,金融股板块的盈利贡献率占到整个上市公司利润的43%,这是机构们不得不重仓配置金融股的主要理由。
另一方面是,这是诸多业内人士在不断思考的一个问题:从几年前的股票卖不出去,银行呆坏账一大堆,到短短两年时间里,股价平均翻了10倍,所有持有金融股的境外投资者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在中国金融股身上账面利润上万亿,是我们的金融机构经营与管理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吗?是我们的金融机构超长规模的增长吗?
“我至今不知道我们的银行靠什么来支撑股价的超10倍增长。”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高层这样告诉记者。
他认为,至少,中国金融业传统的以利差为主要盈利来源的根本模式并没有改变,近年来,央行每宣布一次加息,意味着滚滚利息收入又进入了银行们的口袋,而宏观经济的稳健发展又使得银行在发放贷款中免去了坏账的担忧。以四大行为例,在不良资产大量剥离和汇金注资后,变身成为完整而纯粹的“人造美女”。而这些“人造美女”在市场环境变化的时候,其承受与适应风险的能力依然值得思考。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