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皮杂谈:历史上最漫长的三分钟
总有一种情感让我们泪流满面;
总有一种激情让我们不能自已;
从“5·12”到今天,多少次我们痛哭失声,多少次我们肝胆俱裂,多少次我们激动不已,多少次我们热血沸腾。
但是,最难忘的却是5月19日的下午,2点28分凄厉的防空警报在中华大地上拉响的那一刻。
那一刻,千万人屹立街头致哀,为的是死难的汶川地震同胞;那一刻,千万只白鸽飞上蓝天,为的是死难的汶川地震亲人;那一刻,千万面国旗迎风哭泣,为的是死难的汶川地震人民!
是的,他们是我们的同胞,也是我们的亲人,更是我们的人民。
所以,我们的国旗为此而降;所以,我们的国殇为此而发;所以,我们在历史上有了长达三天的哀悼日。
这不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也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上的第一次——第一次不是为了领袖,而是为了人民。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主人遇难,国家有责。
救苍生于危难,解民众于倒悬,是国家的责任;为遇难者送葬,让生还者安心,一样是国家的责任。
从5月19日到5月21日,时间虽然只有三天,但却是历史上最漫长的三天;从19日下午2点28分到2点31分,时间虽然只有三分钟,但是却是历史上最漫长的三分钟,甚至中国的投资者在这三分钟里也停止了交易。
历史就在这一刻凝固,时代就在这一刻跨越,文明就在这一刻升华。
国家把人民顶在头上,人民就把国家拥在心头。
正是因为这样,所以在天安门广场上的人们才会在默哀之后发出潮水般的呐喊:“汶川挺住”,“中国加油”。
这是发自内心的呼喊,这是身为中国人的骄傲、自豪和尊严。
天灾人祸,从来都击不垮中国人民;天灾人祸,从来都是推动社会历史巨变的动力;天灾人祸,更是现代中国史上提升我们的政治文明的契机。
2003年的SARS,催生了中国的公共卫生体系和公共财政体系;2008年初的雪灾,考验和推进了中国重大危机处理机制建设。如果说SARS来临之初,地方官僚的瞒报是种行政劣习,雪灾来临之初,地方政府的迟钝是种行政渎职,那么,汶川地震发生之后,中央政府的反应之迅速,信息之公开,领导之投入,动员之强大,堪称史无前例,生命的价值和尊严得到的是无限的张扬。
这一切,源于执政党执政为民的理念,源于以人为本的追求,源于中华文明和人类先进文明的接轨。
人道、人权、博爱,谁敢说这就是西方的专利,我们的国家主席在余震中的喊话,我们的总理在第一线的震怒,为的只有一个——受难人民的安危,平时在养育我们的人民的安危。
为中国人民的哀悼日,美国总统布什来到中国使馆,法国总统萨科齐来到中国使馆,英国首相布朗也来到中国使馆,连一向对中国政府横挑鼻子竖挑眼的美国众议院也一致通过支持中国抗震救灾的决议。
以人民的名义,天灾人祸消弭了民族之间的隔阂,弥合了国家之间的矛盾,消除了西方文明的道德优势。
灾难是财富。灾难会倒逼我们的改革,会倒逼我们的意志,会倒逼我们把执政党“情为民所动,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的理念化作制度建设的动力。
灾难是财富。灾难会让我们反思我们的社会保障,反思我们的应变能力,反思我们的稳定力量。
2008年的中国,多灾多难的中国,又是一个走向新时代的中国。奥运会标志着中国从一个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跨进,意味着中国拥有前所未有的强国地位,更意味着中国人作为一个大写的人高高屹立在世界人民的面前。我们祝福我们的国家政治更加昌明,社会更加文明,人民更加幸福。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