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葬花 不可复制的成功策划
李光斗
新版《红楼梦》越播受到的评论就越深入和广泛,反对者认为,鬼魅的音乐、戏曲化的造型、喋喋不休的旁白简直就是糟蹋曹公的心血。支持者认为,单就精美细致的画面、与原著更为贴切的故事情节,新版就已经胜出87版和之前任何一版。
李少红以及她用三年时间精心打造出来的新版《红楼梦》无疑已经成为近期最被关注和最受争议的娱乐焦点。无论观众对电视剧是褒还是贬,有一点是值得可喜的,那就是伴随电视剧的热播,《红楼梦》已然引起全民的关注,从这点上来说,电视剧对文学名著的普及作用不可小觑。
事实上,古典名著《红楼梦》的故事精彩纷呈,可谓是一个高潮迭起的营销大舞台,其中蕴藏着无数的奥秘。黛玉葬花为什么会传颂至今?这个经过精心策划的事件,为我们提供了怎样的营销智慧?
要问大观园里谁是知名度最高的女一号?非林黛玉莫属。林妹妹很喜欢搞些行为艺术,也是制造话题营销的高手。《红楼梦》书中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大观园里的才子才女们成立了海棠诗社,趁着请贾母吃螃蟹赏花,自己搞起了诗歌比赛。别人不过借景抒情,林妹妹却入戏太深,把自己的身世都融进去了,写得肝肠寸断。让人一掬同情之泪。诗的题目叫《问菊》:“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片语时。”这首诗当之无愧拔得了头筹。但黛玉在大观园里千古留名不是因为写菊花诗得了诗歌状元,而是源于一次事件营销——黛玉葬花。
当时,黛玉和宝玉的关系有点岌岌可危。人家宝钗看到宝玉有玉,自己就弄了个金锁出来,金配玉,金玉良缘嘛,意思就是说,看我和宝玉天生就是一对,林妹妹你就省省心,别跟我争了。黛玉在竞争上明显处于劣势。而且,林黛玉如弱柳扶风,“病如西子胜三分”,虽长得不错,但却是病态的美,那身体不是一般的弱。宝钗却心宽体胖。宝钗耗得起,而黛玉耗不起。再者,由于林黛玉的嘴太刻薄,导致她把贾府里能得罪的人全得罪了,而识体大方且会笼络人心的薛宝钗却是大受贾府上上下下的喜欢,林黛玉在舆论口碑上也处于下风。
宝黛恋开始不被人看好了。但一场黛玉葬花,成功扭转了宝黛恋的颓势。
黛玉葬花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成效,是因为葬花事件击穿了宝玉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宝黛由一般的互生爱慕上升到了知已。宝玉虽不像黛玉那样多愁善感,但骨子里是个怜香惜玉之人,越悲情的事件越能打动宝玉。那是一个落花缤纷的时节,桃花纷纷,一阵风过,落花无数。黛玉心想,万物皆有生命,桃花落,就是桃花生命的终结。人的生命终结后,会被好好安葬,桃花为什么就不能被好好安葬呢?
正巧宝玉在桃花树下拿一本当时的禁书《西厢记》品读,微风轻拂,神清气爽。片片桃花随风飘落,诗情画意,美好得让人不忍践踏,但对正沉醉于《西厢记》的宝玉来说,片片落花不免显得十分扰人,却好在衣服比较宽大,宝玉便兜起大捧大捧的花瓣抖入水池中,倒也应了“流水落花春去也”。这时黛玉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款款而来。宝玉原想叫上黛玉一起,将落花抛入水中,没想到黛玉不仅不从,还教训他道:“这里的水是干净,可流出去指不定混到什么污水里,花花也是生命,生来美丽,被臭水糟蹋了,我会心疼的。我早就为他们准备了安身之处,用绢袋做棺材,让他们来自尘土归于尘土,干净来干净去。”
黛玉不仅说服了宝玉和她一起葬花,也创造了一个俩人在花下共读禁书《西厢记》的机会,宝玉借书抒情,向黛玉求爱,我就是那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的貌。虽惹得林妹妹半是怒半是喜,但这也是两人的第一次青春表白,宝黛的关系由此升温。
黛玉葬花这件事立即在贾府传遍了,人们纷纷赞扬黛玉这个丫头透着一股子才情和悲天悯人之心。黛玉的《葬花词》更是流传天下:“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黛玉葬花”这个营销事件成为了千古经典。通过这一事件,黛玉在宝玉心中成功升位,从两小无猜的玩伴一下子上升到宝玉的爱人知己。而且,黛玉葬花这个行为艺术让黛玉成为中国小资教母级的人物,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通过黛玉葬花这样一出好戏,谁能说林黛玉不是一个好的营销策划师?只不过,林黛玉的营销策划只能品味,不能复制罢了。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