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美银增持建行里外被指责

作者:贺江兵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08-11-22 22:12:00

摘要:美银增持建行里外被指责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贺江兵 北京报道

    美国银行增持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早在3年前已达成协议,于近期行权。出乎意料的是,这一举动在中、美两国均遭到指责:美国人认为,美国银行一方面获得政府注资,一方面在金融危机肆虐之际投资中国,风险巨大;中国民众认为,美国银行增持建行的价格较低,部分人士重拾贱卖论。
    据《华夏时报》统计,忽略利率汇率等因素,美国银行持有的建行股票只有当其破净后,在每股低于2.081港元的成本价后,美国银行才会出现浮亏。建行在中国香港上市3年多表现最低2.3港元,最高8.97港元,而美国银行表示,长期看好建行。建行未否认,在价格合适之际,美国银行有可能协议转让部分建行股份,美国银行最终会长期持有建行大约11%的股份。


美银的成本价
    忽略利率汇率等因素,静态计算美国银行持有建行的成本不难得出,其成本价为每股2.081港元。美国银行投资建行合计成本约120亿美元。
    2005年,美国银行斥资25亿美元,按净资产溢价15%的价格从汇金处购入174.82亿股建行H股;在建行H股发行时斥资5亿美元,以2.35港元发行价购入约16.51亿股;今年年中以2.42港元/股的价格从汇金处购入60亿股建行H股,以当时汇率估算约19亿美元;而按2.8港元的行权价和目前汇率,本次所购股份总耗资约70亿美元。
    美国银行持有公司H股股份数为447.1亿股,占建行总股份19.13%,按当前汇率计算,美国银行持有建行股份的股价约为2.081港元/股。
    尽管在美国银行持有限售股到期日的10月27日,建行H股股价创近期新低,每股2.5港元,尽管美国银行以约每股2.8港元行权,但是对于美国银行来说,尽管跌破其行权价,美银依然是赚钱的,当然,美银比普通的美国人更了解其中道理。


自称是双赢 两边受责难
    曾任工商银行董秘、现任农行副行长的潘功胜曾表示,引进战略投资者就像两人结婚,幸福不幸福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很难为外人理解。那么建行和美银是一对什么样的夫妻?
    建行董秘陈彩虹向本报介绍,引进美国银行堪称中资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的典范,美银对建行的帮助是巨大的,尽管很多项目是保密的,大家通过网点改造便可窥见一斑。据传,建行网点改造后,很多其他商业银行人员装扮成客户对其进行探访。“美银帮助建行进行网点改造,其实是帮助了整个中国银行业。”一家大型商业银行人士对本报表示。
    美国银行表示,再也难找建行这样的合作伙伴,美银增持建行股份到19.13%后,当问及是否在建行派驻董事或出任建行高管时,美国银行高管幽默地对建行表示:“你们干得已经很出色了,我们不用插手。”
    不过,中美两国均出现反对声音。就在美银增持建行消息传出后,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中国建设银行某香港支行外新泽西州NAB Research LLC的银行业分析师南希·布什(Nancy Bush)说,她怀疑国会不会对此视而不见,会说美国银行是拿联邦政府的钱投资于中国。她说,有必要在目前这个时候进行一项引起争议的投资吗?
    而美国银行说,其增持建行股份的资金并非美国财政部注资的那150亿美元。
    在国内,不少媒体则在计算美银在建行股票上浮赢金额,此前一段时间一度沉寂的贱卖论又死灰复燃。
    好在,美银选择增持的时机较好,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建行和汇金的压力。


美银出手时机
    股市疯涨之际,亦是贱卖论高涨之时,如果美国银行在那时增持建行,建行和中央汇金公司面临的压力将会更大。美银高管也曾表示,“注意到建行面临的压力”。目前,中国香港和内地均处于大熊市之中,美银增持,国内持贱卖论者似乎集体失语。遥想2005年美银入股建行之际,亦是内地大熊市之时,当时,美银面临其国内指责,而中国国内指责建行的几乎没有,只到建行成功在香港上市、股价上涨之后,贱卖论才出炉。
    针对建行不优先引进国内战略投资者的指责,建行高管对本报记者解释说,引进战略投资者的目的主要是提升价值、改善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结构、促进转型和提升经营管理能力等。当时,有国内公司入股建行后却在上市前又主动退出的,更有业内人士披露,当时汇金公司归央行直管,给建行注资225亿美元之后,尚不够,建行曾找到各级财政和其他部门,这些部门均不对国有商业银行看好。在建行和中行上市成功之后,才抢着给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注资。

 

华夏时报订阅电话
北京(010-59250200)  (010-59250001) 上海(021)52890785  深圳(0755)81197099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局订阅电话:11185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