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8年前将建100个!可信数据空间破解供应链金融“数据孤岛”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付乐 北京报道
今年以来,“可信数据空间”成为金融业的热议话题。
通过可信数据空间,供应链金融的核心企业、供应商与银行可共享数据,如订单合同、物流记录,验证交易真实性并评估授信额度,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5月7日,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田利辉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传统供应链金融模式存在一定脆弱性,新技术为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提供了新路径,但需通过政策引导和技术普惠降低数据门槛,避免“数字鸿沟”扩大。
蚂蚁集团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安全官、蚂蚁密算董事长韦韬也对本报记者表示,可信数据空间能够让大家敢于把数据放到空间里,放心地让数据加工、融合、验证,行业对它有非常强烈的期待。
以“可信支点”打破数据孤岛
在金融信贷领域,中小微企业的经营数据多为非结构化的手工台账和单据,这些都导致数据难以直接利用。同时,数据持有方担心隐私泄露,核心企业又害怕供应链数据暴露商业机密,使得数据难以流通共享,信贷领域“数据孤岛”现象加剧。
“由于信任缺失,数据价值释放面临缺乏加工、缺乏融合、缺乏验证这三大难题。破解这些困境需构建跨主体、跨行业、跨区域的技术信任体系,密态计算支持下的可信数据空间有望成为破题的重要突破口。”韦韬表示。
什么是“可信数据空间”?
这是一种便于数据流通利用的基础设施,实现不同机构间数据的安全共享,是构建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的重要载体。简单理解,可信数据空间就像一个“数据安全屋”,让不同机构共享数据,但数据不会乱跑、篡改,也不会被偷看。
韦韬认为,可信数据空间的核心是通过构建技术信任体系,让数据源方、加工方、应用方高效协同,实现数据价值挖掘、验证与交付全链路贯通。
在金融领域,可信数据空间的应用正逐步从定制化场景升级为通用解决方案。
在供应链金融场景中,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利用可信数据空间,在不共享原始数据的前提下,整合加密后的供应链交易流水、物流信息、用户资产、消费行为、企业信用记录等多元数据,联合构建动态风险评估模型。如金融机构可对加密后的供应商应收账款、经销商库存周转率等数据联合分析,进一步评估链上企业的履约能力,实时调整授信额度与利率。
“公共数据中的人社、住建、纳税等数据,能够提升个人信贷风控精度和中小微企业授信效率,对安全风控和普惠金融具有极大的价值。”韦韬分析道,在传统模式下,由于数据安全和隐私泄漏风险,金融机构难以直接利用这类数据。密态计算支持可信数据空间构建安全的数据融合环境,允许金融机构在加密状态下调用不同主体的接口,既满足合规要求,又能激活“沉睡数据”的价值。
通常来说,供应链金融高度依赖链主企业的信用背书,例如供应链上游供应商的融资通常需要链主企业为其担保,一旦链主企业授信额度耗尽,中小企业便面临融资困境。
韦韬认为,通过可信数据空间和密态计算可以整合上下游企业的多维度数据,包括销量数据、原材料采购记录、企业经营状况、政务纳税数据、“专精特新”标签、用电数据等,构建基于真实经营能力的授信模型。
例如,在与银行合作的供应链金融平台中,金融机构可通过分析加密的订单稳定性、库存周转率、纳税合规性等指标,独立评估供应商的信用风险,而非依赖链主企业额度。这一模式将授信逻辑从“主体担保”转向“数据信用”,使中小企业能够基于自身经营情况获得融资支持。
“金融机构可突破传统主体担保模式,多维度评估中小企业经营健康度。”田利辉表示,在保障数据隐私的前提下,整合企业税务、供应链交易、物流、电力消耗等非传统数据,可以构建动态信用画像。通过交易频次、履约历史、客户稳定性等行为数据,能够评估企业实际经营能力。利用密态计算的不可篡改性,追踪企业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的关联性,可以识别异常交易或资金挪用风险。当传统财务数据不足时,引入行业景气度、上下游企业信用关联度等替代指标,弥补中小企业财务数据的缺陷。
用“小数据”也能贷到款
田利辉表示,中小微企业数据分散、标准化低,会导致数据获取成本高、技术门槛限制和算法偏差风险三大问题。金融机构需投入更多资源清洗、整合碎片化数据,增加服务中小企业的边际成本。同时,缺乏统一数据标准和基础设施,可能导致中小微企业难以接入数字化融资体系。此外,数据质量参差不齐,模型可能对中小微企业产生系统性误判,加剧融资排斥。
在他看来,破局之道是政策推动数据标准化,政府主导制定行业数据规范,行政要求核心企业开放供应链数据。同时降低数据处理门槛,使中小微企业无需主动提供完整数据即可参与信用评估。此外,建设分层服务体系,对数据基础薄弱的企业提供“轻量化”评估工具,如基于税务或水电数据的简易模型,逐步提升其数据合规性。
2024年11月,国家数据局印发《可信数据空间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8年)》,提出到2028年,可信数据空间运营、技术、生态、标准、安全等体系取得突破,建成100个以上可信数据空间,促进数据要素规模化流通共享使用。这是国家层面首次对可信数据空间进行系统布局。
今年4月,国家数据局综合司发布关于组织开展2025年可信数据空间创新发展试点工作的通知,组织开展企业、行业、城市三类可信数据空间试点工作,通过两年试点培育,形成一批资源丰富、应用创新、生态繁荣、成效显著的可信数据空间。
在业内看来,主体信任的数据安全体系或被颠覆,安全风险成为数据供给与流通利用的首要顾虑。可信数据空间将成为构建技术信任体系的重要途径,确保数据不会被泄露、滥用。
“未来,城市数据空间、行业数据空间将是推动可信数据空间发展的主体,通过建设100个以上有引领作用的标杆案例,有望打破公共数据供给瓶颈,释放数据要素价值。”韦韬表示。
责任编辑:冯樱子 主编:张志伟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