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游客量同比增超10%! 科技赋能+文旅融合催热“五一”旅游市场丨五一促消费观察
清华大学内排队拍照打卡的游客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敬 北京摄影报道
“五一”假期期间,全国旅游消费市场欣欣向荣。5月4日,《华夏时报》记者从文化和旅游部获悉,假期前三天,多地旅游景区接待量创历史新高,其中浙江省累计接待游客2374.8万人次,同比增长12.9%;黑龙江省共接待游客921.5万人次,同比增长13.8%;湖北省A级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1217.03万人次,同比增长24.15%。
值得关注的是,各地通过科技赋能、文旅融合等创新举措,打造了一系列沉浸式旅游新体验,推动旅游消费稳步增长。旅游景区文化活动精彩纷呈,旅游度假区与休闲街区特色凸显,乡村旅游与红色旅游也各有亮点,展现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态势。
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帅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五一”假期旅游市场呈现量质齐升的繁荣景象,反映出文旅产业向高质量、科技化、可持续方向转型的深层逻辑。
袁帅指出,从数据表现看,多地接待量创历史新高,主要得益于政策红利释放、消费需求升级与产品供给创新的三重驱动。其中,政策层面,全国多地通过发放文旅消费券、实施门票减免等措施刺激消费,叠加交通网络完善带来的出行便利,使跨区域旅游半径显著扩大,表明政策杠杆对消费复苏的撬动效应明显。
多地旅游数据亮眼,大城市群周边旅游人气“旺”
“五一”假期前三天,全国多地旅游消费数据显著增长。截至5月3日14时,浙江省全域累计接待游客2374.8万人次,同比增长12.9%。“五一”假期前三天,黑龙江省共接待游客921.5万人次,同比增长13.8%;湖北省A级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1217.03万人次,同比增长24.15%;江苏省纳入监测的195个省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共接待游客337.01万人次,游客消费总额达10.4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15%和2.97%;甘肃省乡村旅游游客接待量和收入双位数增长,分别达 18.5% 和 29.81%,334.6万人次游客带动消费11.54亿元。
大城市群周边旅游度假区、休闲街区人气高涨、丁财两旺。浙江省东钱湖旅游度假区假期首日接待游客超1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1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07%、15.84%;度假区内10家主要酒店客房出租率达94.56%。上海市佘山度假区“五一”小长假前两日接待量达25.4万人次,度假区内知名酒店的入住率接近100%。重庆市南岸区弹子石老街、龙门浩老街假期前三日分别接待19万人次和15万人次,同比增幅达57.66%和54.82%。
本报记者观察发现,天津武清成为短途游热门目的地。据中共天津市武清区委宣传部,假期前三天,佛罗伦萨小镇、南湖·绿博园景区、运河不夜城、万达广场、澳康达等全区主要景区景点和商贸场所接待客流量累计约67.38万人次,实现营业额约1.28亿元。其中,全国首个运河文化沉浸式文旅综合体——武清运河不夜城在假期前三天实现营业收入约281.94万元,累计客流量约3.85万人次;佛罗伦萨小镇前三天累计收入约9895.32万元,客流量约25万人次。
天津武清佛罗伦萨小镇
5月2日,《华夏时报》记者在佛罗伦萨小镇看到,熙熙攘攘的游客穿梭于意式风情街区,奢侈品店、特色餐饮门前排起长队。来自北京的金女士带着家人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短途旅行。她表示:“从北京坐高铁20分钟就能到,这里购物、餐饮、娱乐业态齐全,特别适合全家出游。”
天津武清佛罗伦萨小镇
中国金融智库特邀研究员余丰慧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大城市群周边度假区表现突出,反映了当前消费者对短途游、周末游的偏好增加。现代都市生活节奏快,人们更倾向于选择交通便利、耗时较短的旅游方式来放松身心。这种趋势还显示出消费者对于旅游品质和服务体验的要求越来越高,愿意为了享受高品质的休闲时光而支付额外费用。
科技赋能文旅体验,“五一”旅游科技感拉满
在新质生产力驱动下,各地旅游景区加速科技与文旅深度融合,以智慧化、沉浸式体验重塑 “五一”假期旅游新形态。前沿技术不仅打破传统旅游的时空边界,更让文化资源“活”起来,为游客带来耳目一新的文旅消费体验。
在福建省,白水洋·鸳鸯溪景区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举办鸳鸯溪森林魔法世界主题游园会,融合自然景观与奇幻元素,为游客提供一场别具一格的自然魔法之旅。
贵州省赤水丹霞旅游区推出“飞越赤水”球幕影院。该项目运用前沿数字技术实现时空维度的突破,通过12台激光投影机与60组动感座椅的协同运作,配合气流模拟、震动反馈等五感交互系统,将静态文化资源转化为动态叙事场景,构建出720度全景沉浸场域,让游客在自然探索中感受科技的魅力。
北京古北水镇旅游度假区以五大奇遇主题活动为核心,通过文化体验、科技赋能、非遗活化等创新举措,打造了涵盖日游夜娱、美食消费、深度体验的立体化旅游产品体系。
新技术同样为红色旅游增添了新亮点。陕西延安的大型红色室内情景体验剧《再回延安》通过声光电等科技特效,让游客沉浸式感受红色文化,单日最高演出5场、接待观众超2000人次。新疆兵团第一师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通过完善展陈布局、加大科技投入,采用VR多媒体沉浸式体验和互动游戏等手段,让红色文化更加生动。
重庆市聂荣臻元帅陈列馆正式推出的“AI数字人导览”,以科技创新致敬聂荣臻元帅,成为AI赋能红色旅游的典范。该系统由爱可声数字文化(北京)有限公司(下称“爱可声”)研发,将传统的“静态展示”转化为游客“动态参与体验”,让红色文化展示更加生动鲜活。5月5日,记者从爱可声方面获得官方提供的数据,“五一”假期期间,使用AI数字人导览系统的游客占比33%,其中青少年使用占比75%,科技手段正成为红色文化传承的“年轻化”桥梁。
余丰慧表示,新技术应用如球幕影院、VR多媒体、AI数字人导览等极大地丰富了传统旅游体验。“这些技术不仅能提供更加生动、直观的信息展示,还能创造出沉浸式的体验感受,使游客仿佛身临其境,增强了参观的乐趣和教育意义。特别是对于历史文化遗址或自然景观的介绍,这些技术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游客在短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和体验,提升游览的价值感。”
文旅融合创新业态,沉浸式消费场景受热捧
“五一”假期期间,各地旅游景区深挖文化潜力,结合自身特点开展多种假日活动。重庆市各大景区景点结合“五一”主题推出文旅节庆活动100余场,涵盖体育、音乐、国潮等多个方面。武隆仙女山景区举行2025第六届仙女山风筝季,秀山举行2025年中国体育彩票第五届武陵山围棋邀请赛,巫山县举行宇树机器人徒步三峡龙脊活动,荣昌区举行千年荣昌·2025年荣昌卤鹅非遗美食季活动,南川金佛山景区举行金佛山第十六届杜鹃花节,铜梁区举行“龙行安居”舞龙表演等。
同时,各地旅游休闲街区因其历史感、文艺范儿与烟火气交融,吸引不少游客前往。“五一”假期期间,上海市徐汇区衡复音乐街区以“花荟品徐汇”为主题盛大启幕,《玫瑰人生》《茉莉花》《爱人送我向日葵》等曲目轮番上演,为市民游客带来多场精彩的演出。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大研花巷旅游休闲街区每日安排三场纳西歌舞展演,推出“穿在身上的丽江”民族服饰试穿体验活动,为游客准备了马铃互动、聆听马铃铛背后的故事、非遗烤茶文化和马帮野外火石取火等体验活动。江苏省徐州市云龙区户部山——回龙窝街区开展文旅活动“南山雅集”户部山汉潮游园会,以“汉潮游园会”为纽带,串联起匠人匠心、非遗文创、茶香琴韵。
乡村旅游持续释放活力,通过深化多元业态融合,为游客带来别样体验。贵州省榕江“村超”、台江“村BA”、三都“村马”、凯里“村T”等“村”字号群众性文旅体活动持续火爆,黔东南州三穗鸭美食足球队与来自巴西的狮子足球队激情对决,精彩赛事搭配民族歌舞,为游客呈上一场体育与文化交融的盛宴。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举办“活力乡村 健康劳动”麻姑文化系列活动暨麻岭下“五一”乡村趣味运动会,将“农耕+非遗”相结合,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生。吉安市钓源古村举办国际乡村艺术周,非遗技艺、传统美食、文化展演摊位齐聚宋风市集。浙江省杭州市余杭黄湖镇青山村举办“草莓宇宙·长三角生活派对”,集合草莓音乐、品牌游戏、非遗体验、萌宠特展、互动剧场、青山市集等30余项创新文旅项目。云南省多地举办美食节庆活动,如大理州沙溪古镇的传统白族家宴体验、保山市龙新乡勐冒的洋芋美食节、西双版纳州热带花卉园的2025菌子狂欢节,让游客感受乡村美食的独特魅力。
红色旅游市场热度不减,各地景点通过创新展陈方式,寓教于游。数据显示,广东省纳入监测的13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接待游客77.4万人次,同比增长12.2%。安徽省合肥渡江战役纪念馆开展主题活动,邀请“小民兵”们聆听军毯背后的故事,假期前三日累计接待2.4万人次。新疆兵团第二师铁门关市渤海教导旅纪念馆开展红色研学活动,假期前三日接待游客1300余人次。河南省新县举办“小小讲解员”“红色故事大家讲”等特色活动,让红色教育更加生动鲜活。山东省临沂市费县天蒙景区大型行进式沉浸式实景互动演艺《沂蒙山小调》成功首演,让红色文化从“展板陈列”变为“沉浸式体验”。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