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身高只有1.2米的姑娘,将躯体的“局限”锻造成精神的“铠甲”

作者:王晓慧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5-04-21 13:29:42

摘要: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主角,带着这份勇气,常彬在自己的人生剧本里,活得热烈而真实。

这个身高只有1.2米的姑娘,将躯体的“局限”锻造成精神的“铠甲”

常彬(中)在阅读·悦读”读书分享会上接受主持人的采访。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晓慧 包头报道

她曾因古筝演奏获得吉尼斯证书;她曾在基层宣讲员微宣讲视频大赛中获奖;她曾是内蒙古自治区首届残疾人艺术节活动文艺节目中声乐组的优秀奖获得者;她曾获得内蒙古自治区全区残联专职委员知识竞赛个人三等奖……这一个个荣誉的获得者,是一个身高只有1.2米的姑娘。

初见常彬,《华夏时报》记者被这个小小身躯里释放出来的大大能量所震撼。

“我只是个子比别人矮了一点而已,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其他一切都是正常的,我经常会通过唱歌、朗诵等形式告诉身边的残友,不要畏惧外界的眼光,要勇于打破常规,不要把自己当成异类。”在常彬看来,光到之处,皆是舞台。命运给她贴上了“身高未达标的标签”,却不忘丈量她灵魂的刻度。

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主角,带着这份勇气,常彬在自己的人生剧本里,活得热烈而真实。

从“受助者”转为“助人者”

1996年12月,呱呱落地的常彬与常人无异,大大的眼睛、圆圆的脸蛋儿,像极了童话世界中的小公主。

然而,6个月的时候,家人发现她的身高与同龄相比矮了许多,几乎与刚出生时没有太大变化。通过医院检查,她被确诊为软骨发育不良,属于侏儒症的一种。

小学六年级时,常彬的个子便不再生长,已有自尊心的常彬也会因为周围人的眼光和言语而伤心,但她的妈妈一直教育她不要逃避,要正视这个问题,同时,积极乐观地去应对。

就这样,常彬完成了小、中、大学的整个学业,其中,大学本科为音乐学专业。毕业后的常彬被安置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石拐区残疾人联合会。

常彬与检察院的工作人员以及残疾人代表在辖区进行无障碍体验。.jpg

常彬与检察院的工作人员以及残疾人代表在辖区进行无障碍体验。

自参加残联工作以来,常彬先后负责宣文、教就、维权工作,无论在哪个岗位上,都能很快适应工作,做到勤学、勤看、苦干坚持以“残疾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实干中磨砺自己、提升自己。她立足本职,积极致力于残疾人就业创业、维护残疾人权益的具体事宜,她积极对接区人社局、就业服务中心等部门,安置多名残疾人实现公益性岗位就业;为做好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工作,她前后走访80余户残疾人家庭,针对特殊户型问题,她主动协调供电、燃气等部门现场办公,及时解决问题,确保改造工作高质高效完成,同时通过实地查看并根据不同残疾类别、残疾程度以及一户多残和老残一体等情况,向残疾人提出合理改造建议,最大限度做到“一户一策”实现个性化改造,在她的不断努力下在2023、2024年石拐区作为家改先进典型旗县区在全市残疾人工作会议中作相关经验交流工作;2023年,她根据“导盲犬公益助残项目”情况积极宣传摸排,并第一时间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上报相关部门,2024年,这名残疾人已作为本批次全市唯一符合条件的申请人成功领到导盲犬。

在服务群众中不忘初心,她结合自身成长经历,深知残疾儿童在校园生活中成长的辛酸与不易,2024年3月,针对残疾儿童在校心理问题,主动联系教育部门和福利院等,帮助在校残疾儿童了解如何面对校园欺凌,以及如何用自信、乐观的心态融入校园生活与同学相处。同时告诫在场的残疾儿童不要妄自菲薄,要直面缺陷,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并且要强大内心,以自立自强的品质融入校园,最后才能融入社会等等。还开展了全市第一堂针对残疾儿童的主题班会,在帮助残疾儿童重拾自信的同时,引导健全儿童以正确的眼光面对残疾人。

“我以后要记住常老师的话,努力抬起头面对那些嘲笑我的同学,我也要努力和大家交朋友。”“通过这节课我明白了班里残疾同学的不容易和他们厉害的一面,以后我要多多帮助他们,不让别的同学欺负他们”……孩童们温暖的话语,是常彬用满腔热情做好残疾人工作的淋漓体现。

在工作中,基于丰厚的业务知识储备,常彬能够热心、耐心地解答残疾人提出的各种问题,她通过线上解答、线下入户走访等方式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在她的努力下,12345政府热线办理满意率均为100%。2024年8月,在自治区残联专职委员知识竞赛中,常彬荣获全区残联专职委员知识竞赛个人三等奖。

自2009年首次办理残疾人证至今,她已从“残疾人服务对象”跃升为“残疾人工作者”,以特有的方式标立了她自信、自立、自强的优秀品格。

锻造属于自己的”精神铠甲”

身高可以被定义,但思想的星辰大海无法被丈量。

她在不断挑战自我突破自我中力求作为。在同事眼中,常彬性格开朗、多才多艺,富有朝气、敢于拼搏,她在平凡的残疾人工作中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年华。

“我想让更多人看到残疾人一样可以活得精彩,我努力把自身阳光、积极和热爱生活的一面展示给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拥抱美好生活的希望,也努力打破大家眼里残疾人‘自卑’‘敏感’‘小心翼翼’的标签。”常彬说。

多年来,常彬多次代表区残联参加自治区级、市级和区级文艺汇演及政策宣讲活动。2024年11月,常彬作为内蒙古残联代表参加第三届全国残疾人朗诵培训班,在结业展演中,她有幸被选为主持人之一,同时,她的朗诵作品《青衣》也得到了现场专家、评委的一致认可,作为新时代内蒙古残疾人的优秀代表,她表现出独特、广博、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同年12月,她作为石拐区残联代表参加“大爱北疆多彩人生”之“携手同行爱满鹿城”第33个“国际残疾人日”文艺汇演,她再一次用实际行动昭示了新时代残疾人自信、自立、自强的良好精神风貌。

常彬在活动中进行古筝表演。.jpg

常彬在活动中进行古筝表演。

同时,她利用业余时间,开设了自己的视频号“小彬彬讲助残”,结合自身经历,用朴实的话语鼓励残疾人向善、向好,帮助他们明明白白地了解各项助残惠残政策以及自身遇到问题后如何化解的小技巧。

在“时不我待、功不唐捐”的信念支撑下,她以奋发的姿态服务了一批又一批残疾人,不断传递着党和政府对残疾人格外关心、格外关注的温暖,积极引导残疾人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多年来,她的坚持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她的努力和坚持也为当地的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的道路上需要青春接力,需要坚定信念,常彬曾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我被上苍赐予了任何人都不想得到的命运,侏儒症三个字将伴我走完一生。”

虽然语气让人看得不免有些心疼,但在现实生活中她却从未向命运屈服。

这个身高停驻在时光里的生命,用勇气将躯体的“局限”锻造成了精神的“铠甲”,而这副“铠甲”,不是她躲避苦难的盾牌,是她直面世界的勋章。

责任编辑:周南 主编:文梅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