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1-2月经济数据“开门红”?
罗志恒/文
经济数据“开门红”的三大动能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总体延续去年926政治局会议以来的恢复态势,生产供给稳定增长、消费投资稳中有升,为一季度经济开局奠定良好基础。1-2月经济数据“开门红”,一季度GDP同比或达5.5%左右。生产方面,1-2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分别增长5.9%和5.6%,较去年全年分别加快0.1和0.4个百分点;需求方面,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分别增长4%和4.1%,较去年全年分别加快0.5和0.9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1-2月经济数据受到两大不利因素拖累,在这样的背景下,当前成绩更显不易。一是工作日减少带来的不可比因素,受闰年和平年、元旦和春节假期安排影响,去年和今年1-2月的工作日分别为40和38天,导致去年同期形成较高基数。二是春节错位对企业生产节奏的影响,今年春节提前至1月,于是企业的部分出口订单和生产计划也提前到了去年12月。去年12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出口金额同比分别增长6.2%和10.7%,较11月分别加快0.8和4.1个百分点,若未受此影响,今年1-2月工业生产和商品出口同比增速应高于当前数据的5.9%和2.3%。
1-2月经济回升向好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宏观政策持续加码发力。
其一,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加力扩围,春节假期优化调整,《哪吒2》引发观影热潮,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均受提振。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商品零售、餐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4%、3.9%和4.3%,分别较去年12月加快0.3、0和1.6个百分点。
面对国内外的风险挑战以及外需可能下滑的态势,全方位扩大需求成为今年各项任务的头等大事,中央及时出台提振消费专项行动,从居民增收减负、提高消费能力、改善消费环境等方面做出部署安排,将有利于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消费意愿和供给对消费的适配性。1-2月的消费持续回升,主要源于前期政策持续生效,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额度提高、范围扩大、节奏靠前,相关消费品消费明显上升;资本市场持续回暖,春节以来开启的科技板块行情,带动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增加,也有利于推高消费。
今年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加力扩围,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3000亿元支持,首次实施手机等数码产品购新补贴,扩大汽车、家电以旧换新补贴支持范围。截至3月14日,今年全国共收到汽车以旧换新补贴申请约130万份,超1900万名消费者购买12大类家电以旧换新产品超2500万台,超3900万名消费者申请了超4900万件手机等数码产品购新补贴。1-2月限额以上单位通讯器材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家具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26.2%、21.8%、11.7%、10.9%。
春节假期旅游文娱等服务消费火热,文旅部数据显示,春节假期全国国内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同比分别增长5.9%和7.0%;国家税务总局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春节假期全国消费相关行业日均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0.8%,其中,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同比分别增长9.9%和12.3%。
其二,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加力推进,制造业投资保持高增。今年将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2000亿元用于支持设备更新,比上年增加500亿元,进一步扩范围、降门槛,不断发挥财政资金的叠加效应,助力经济向好向优。1-2月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9%,在去年全年9.2%高增速的基础上继续较快增长。1-2月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8%,增速比去年全年加快2.3个百分点,对全部投资增长贡献率达到62.3%;制造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0%,增速比去年全年加快2个百分点。
其三,中央政府持续加杠杆,地方化债增强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能力,基建投资进一步加快;今年基建投资将从去年中央单边发力转为今年中央地方协同发力。1-2月新增政府债券同比多增近1.5万亿元,相应地,广义基建投资同比增长10%,较去年全年加快0.8个百分点。其中,中央财政主导的水利管理业投资在去年全年41.7%高增速的基础上保持39.1%的同比增速,地方财政主导的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速由去年全年的-3.1%回升至2.6%。
今年财政政策更加积极,赤字率首次达到“4%左右”,超过2020年疫情冲击时“3.6%以上”的赤字率水平,为2008年本轮积极财政政策实施以来的最高水平,体现了中央推动经济回升向好的坚定决心。赤字规模为5.66万亿,其中中央赤字为4.86万亿元,中央赤字占比为85.9%,属于近年来最高水平,体现中央加杠杆。今年中央预算内投资拟安排7350亿元,并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8000亿元,用于更大力度支持“两重”项目。
地方政府方面,专项债额度进一步提高,规模的提高和管理机制的完善将协同发挥稳定经济增长、弥补短板、促进房地产止跌回稳、置换隐性债务、畅通经济循环等多重作用。1)专项债投向领域采用负面清单以及下放审核权限,拓展了可选的项目范围、减少了申报审核时间,能够尽快地让专项债资金形成实物工作量,发挥稳定经济增长的作用。2)专项债投向市政建设、新能源、新基建领域,发挥补短板的作用。
当前经济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要全面看待1-2月经济数据“开门红”,既要看到宏观政策继续发力显效,经济延续回升向好态势;也要看到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有效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基础还不稳固。
其一,特朗普2.0冲击全球政治经济秩序,全球贸易摩擦愈演愈烈,“抢出口”难以持续,美国对华加征关税的负面冲击或于二季度显现。特朗普自1月20日上任以来,频繁挥舞关税大棒:2月4日起对中国加征10%关税,3月4日起对加拿大和墨西哥加征25%关税,3月12日起对所有钢铁和铝制品加征25%关税,并宣称3月4日起对中国进一步再次加征10%关税,4月起对贸易伙伴征收对等关税。中国出口和经济将受到负面冲击,一是美国对华加征关税,直接影响中国对美出口;二是全球贸易活动收缩和全球经济下行风险上升,影响中国对非美经济体的出口。
其二,全国房地产价格“止跌回稳”以及从房价传导至房地产投资的稳定仍然任重道远,房地产企业的信用风险仍未有效化解。从新房房价来看,一二线城市好于三线城市,截至2月,一线和二线城市新房房价环比分别连续4个和3个月非负(其中分别3个和1个月正增长,其余增速为0),三线城市仍持续负增长。然而,一二线城市新房房价止跌回稳,一定程度上源于地方政府推出地段更好、规划条件更优的土地,使得房企能建造和销售“好房子”。从二手房房价来看,一线城市在连续4个月环比正增长之后,2月环比增速略有回落至-0.1%,二三线城市则连续22个月环比负增长,表明二手房市场仍处于以价换量阶段。从房地产销售投资来看,1-2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同比分别为-5.1%和-2.6%,较去年全年降幅明显收窄,但是较去年四季度有所回落;1-2月房地产投资同比为-9.8%,虽然降幅较去年四季度有所收窄,但增速仍然偏低。
其三,服务消费在春节后有所回落,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短期提振了商品消费,但是否存在透支效应有待观察。服务消费方面,1-2月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4.9%,低于去年全年增速的6.2%。商品消费方面,2008-2009年家电下乡政策短期刺激了耐用品消费,但其后销售大幅下行;提振居民消费,根本上要依靠提高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增加优质供给。
其四,有效需求不足和内卷式竞争引发供需失衡问题,物价持续低迷,影响企业效益和居民收入增长。1-2月CPI同比为-0.1%,自2023年以来长期徘徊在0附近;2月PPI同比为-2.2%,连续29个月负增长。
全年经济走势展望及政策建议
从全年看,消费和基建投资是支撑今年经济的主要动力,出口可能是今年的主要拖累力量。消费方面,今年财政政策更加积极、货币政策适度宽松,财政货币协同性更强,将进一步推高消费对经济的支撑作用。一是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适度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消费能力;投资于人,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更多用于医疗教育养老,缓解居民后顾之忧,提高消费意愿;二是财政政策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协同联动,加大对消费的贴息力度,降低成本,提高居民购买力;三是中央明确提出稳定楼市股市,房地产的止跌回稳将带动相关链条消费,同时资产价格的企稳有利于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进而带动消费;四是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今年将继续发挥更大的效果。基建投资方面,在地方化债政策之下,部分省份退出高风险区域,有望打开新的投资空间;而且今年的基建投资将从去年中央单向发力转化为中央地方协同发力。房地产投资方面,伴随房地产市场逐步止跌回稳,房地产投资降幅总体呈收窄态势。
从节奏看,参照过去几年的经验,在一季度“开门红”之后,下阶段经济运行可能呈现出“二季度下行压力增大,三季度出台稳增长举措从而经济回升,四季度延续回升态势”的节奏特征。原因在于:一季度各部门和地方政府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提前发力和开工,政策靠前,从而一季度开门红;但总需求不足、预期不振的问题仍然存在,经济回升的基础并不牢固,从而增速其后回落。尤其是,中美贸易摩擦的负面冲击可能于二季度显现。
因此不能因一季度“开门红”而放松宏观调控力度,应持续加码发力,直至经济内生增长动能增强,进入良性循环。
财政政策方面,一是在提高赤字率、专项债和超长期国债的基础上根据形势变化动态追加预算,确保财政支出增速持平或略高于经济增速。二是推动财政政策从注重收入端减税降费转向支出政策为主、推动减税降费政策从规模数量型转向效率效果型。三是推动支出政策从投资为主转向投资与消费并重,更好支持消费,财政支出结构向医疗、教育和养老等公共消费领域倾斜,解决居民后顾之忧,提高居民消费意愿;通过适当的财政补贴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持续发力,并扩围至服务消费;加大对特定群体的补助和支持,以提高其抗风险能力并提振消费,包括对失业大学生的补助、对农村老人群体的补贴、对于二孩及以上家庭的特定补贴等。四是进一步优化化债方案,研究将三年内6万亿、五年内4万亿化债额度根据各地化债需要靠前使用。五是考虑到房地产调整转型导致债务率等指标被动上升,有必要上调“红橙黄绿”等债务风险分档指标,避免地方政府有新增债务额度但不敢发行和使用的情形。六是完善债务风险衡量的技术指标,考虑从负债率、债务率转变为付息率、资产负债率等更能反映风险的指标。
货币政策方面,一是用好总量和结构性政策工具,该降准降准,该降息降息,提振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需求;二是加大对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金融支持;三是更好支持房地产止跌回稳,防范房地产企业的信用风险。
房地产政策方面,一是加快解除非必要的限制性措施,让商品房回归市场化配置,主要是北京和上海;二是研究探索中央层面成立房地产稳定基金,加快推进保交房、收储存量房、收购房企存量土地等工作,保障民生、缓解房企流动性压力,解决当前地方政府稳楼市能力不足的问题;三是引导鼓励高品质住宅产品开发,以优质供给满足居民合理需求。
提振消费政策方面,不能仅靠刺激,还要推动改革、完善机制,通过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效益意愿以及供给对消费的适配度提振消费。一是通过适当的财政补贴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持续发力,并扩围至服务消费。二是加大对特定群体的补助和支持,以提高其抗风险能力并提振消费,包括对失业大学生的补助、对农村老人群体的补贴、对于二孩以上家庭的特定补贴等。三是进一步改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通过完善税制、增加转移支付、提高社保民生水平、加快农村土地市场化流转等方式,提高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四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稳定农民工预期,提高其边际消费倾向。五是从供给端发力,优化供给结构,进一步提升高端制造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以高质量供给创造并满足需求。六是放宽旅游、文化、医疗、养老、家政服务等服务消费领域的市场准入,同时加强标准建设和有效监管,释放服务消费的需求。
(作者为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
责任编辑:刘锦平主编:程凯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