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抢流量!金融机构不含糊,超30家银行入驻小红书

作者:付乐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5-01-22 15:57:52

摘要:多家金融机构趁热打铁,不仅纷纷入驻小红书,还发布英文帖子表达欢迎。

抢流量!金融机构不含糊,超30家银行入驻小红书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付乐 北京报道

这几天“TikTok难民”涌入小红书的话题多次登顶热搜。即便近日TikTok服务在美国关闭后又重启,这些新用户也没有离开小红书,而是继续留在平台上,甚至带动了其他国家用户的加入。

在这一背景下,多家金融机构趁热打铁,不仅纷纷入驻小红书,还发布英文帖子表达欢迎。

日前,众邦银行、农业银行信用卡入驻了小红书。据《华夏时报》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超过30家银行入驻,其中不乏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以及民营银行。这些银行主要以总行或分行官方账号、客户服务、信用卡、消费贷的形式出现,其发布的内容多以品牌宣传、活动推广、营销获客、投资者教育为主,部分通过拟人化卡通形象出现。

1月22日,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银行相继入驻小红书主要是看中了该平台的社区分享氛围以及活跃的用户。从搜索内容层面看,目前将小红书作为搜索引擎的用户日益增长,对于银行来说可以在公域平台及时解答用户疑问,同时作为其品牌宣传的重要阵地。

金融机构抢滩小红书

记者注意到,日前众邦银行官宣入驻小红书,另有广州银行也在1月发布了第一篇笔记。

招商银行近日在小红书发布了英文笔记,记者点击平台自带的翻译功能,其大意为:新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招商银行品牌大使小招猫,关注我,不用交猫税,带来财富和好运。该视频评论达50条,且招商银行官方账号对粉丝互动均有回复。

1月20日,中国银行广东分行用英文介绍了相关APP的情况,还表示无论用户来到这里工作、学习还是旅行,APP都将成为您的得力助手,满足各类金融需求。

江苏银行上海分行于两天前发布英文笔记,欢迎新朋友关注小苏,“小苏将为大家带来吃喝玩乐攻略、薅羊毛折扣等”。

此外,宁波银行宁来花用英文笔记介绍自家信贷产品,新客首借年化利率低至2.88%,以及相关活动奖品。

记者梳理发现,目前小红书上招商银行粉丝数较高,达45.6万,近日点赞量最高的视频为抽奖福利。光大银行、宁波银行、恒丰银行、重庆银行粉丝数,有的三五万,有的将近10万。

“部分银行近期在小红书上推出的外语笔记,主要是看中海外用户涌入小红书带来的契机,试图进一步扩大国际业务,从而带动相关用户的规模增长。”苏筱芮表示。

博通分析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对本报记者表示,随着小红书国际影响力变大,银行推出英文推文可能是为了吸引更多用户,展示其国际化的视野和服务能力,提升在国际市场上的品牌知名度。而且此次大量美国网友涌入小红书,自称 “TikTok 难民”,银行肯定也试图抓住这波流量进行品牌推广。

王蓬博认为,银行相继入驻小红书还是以获客为主,小红书的月活跃用户数庞大,且以年轻用户为主,这与银行想要拓展的年轻客群高度重合。年轻客群更习惯通过线上渠道接受金融服务,且消费能力较强,对金融产品和服务有独特的需求和偏好,是银行未来业务增长的重要潜力群体。这也表明银行越来越重视数字化营销渠道的建设,积极适应互联网时代客户需求的变化。

能否有效进行用户转化?

不少年轻人对记者坦言,现在遇到问题就想去小红书搜一搜,已经很少会用到搜索引擎。对银行而言,地推、电销等传统营销方式效果大不如前,银行获客成本增加,而小红书等平台用户基础大、活跃度高,为银行提供了新的流量入口。

王蓬博表示,小红书有流量,导致营销成本相对较低。不过,用户不能直接在平台上进行业务办理跳转,这给银行的获客转化带来了门槛。其次金融行业毕竟是比较敏感的行业,用户对于银行的信任建立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这方面可以从自身品牌特性和小红书的调性上研究如何统一。

当前,金融机构在小红书发布的内容多以宣传、营销、教育为主,虽信息量大,但用户的互动性弱,参与度低。区别于传统网购场景,用户决定是否选择使用某个金融产品,通常面临较长的决策过程,金融产品的特殊性使得用户转化存在壁垒,且机构在小红书发布的内容缺乏明确的购买引导,进而影响转化效果。

也有部分银行对入驻小红书持保留态度,某民营银行内部人士表示,银行开设新媒体账号通常以矩阵的形式,小红书只是其中一环,并不是注册开通这么简单的事情,要考虑到银行自身的内容运营情况,后续的用户互动有没有跟得上、能不能持续输出有价值的内容等等。如果把粉丝吸引过来,又没有维护好,再获得这批用户的信任就会很难。

王蓬博建议,除了强化自身内容质量之外,银行还可以与小红书上的博主进行深度合作,通过他们的影响力和粉丝基础,扩大品牌的传播范围和推广效果。

一方面,银行在小红书上进行营销推广时,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确保营销内容的真实性,不得夸大产品收益、隐瞒风险、误导消费者等。另一方面,对于发现的负面舆情,银行要及时进行回应和处理,避免舆情进一步扩散和恶化。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张志伟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

华夏公益周 1